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合集13篇

时间:2023-12-11 10:00:39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表现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而人文学科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和撞击,这些都对人文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文教育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怎样培养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意境,推崇人们的感性意识和情感能力,强调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两种功能,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在大学里面向的都是各类专业的广大学生。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等。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英语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对语言和语言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高校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在公共外语学习中,这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可以使学生在陌生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科学技术专业轻人文专业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补充,人文课程量少及师资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视学术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对学生起关怀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而是侧重实用目的的教学需要,于是出现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实用性和市场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某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养的涵义。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四六级为核心,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受到该考试的限制,英语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变成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训练。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这样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高校学生虽然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师交流时却力不从心,窘态百出。人文教育观念薄弱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或奇怪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比如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的观点,强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使用一般的知识灌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到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方法,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国民性格、礼仪风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极力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内心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深邃、难懂、抽象化的专业知识和当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应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传统式教学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精神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学校应邀请名人名师来学校举办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会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文化汇演、中英文演讲比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赛等渗透人文素养的活动。三是加强社团及其学生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歌唱、记者团、文学社、辩论社、播音社等社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四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自然景观,突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暑期慰问贫困山区儿童等,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敬业精神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外语教师本身就是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加强进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勇于创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七、结语

我国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质量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在高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小到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2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语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之人。英语教学过程恰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的同学甚至有厌学倾向。面对这样的大的背景和教学对象,为职校的学生添补一定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更加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同样,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以真挚、亲切的情感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有大方得体的教姿教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很重要,课堂上的适度的“微笑”更有良好的效应。

3.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英语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My mother》时,导入部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了一些动物世界里表达母爱的图片,使学生们很快进入课文的主体,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带着这种感恩的情怀来学习此课文,很快进入角色,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3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英语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 教学内容丰富,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编排,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当前,市面上推广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Why college?” “The world beyond classroom”,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新目标,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自信心,积累社交经验,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学习第五单元“Winning at all costs”让学生学习到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知识,同时学习到了运动员们的体育精神。 当然,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本上,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鉴赏和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4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27-02

在目前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涉及常规的医疗护理,更向患者的人文关怀方向倾斜,纵观护理学的形成与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历史,护理学教育往往荒于人文科学的教育,同时热衷于护理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中心, 见病不见人,没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1]。在临床患者的疾病护理中,由单一护理,逐渐发展为整体护理,所以在护理学教育中需要丰富护理学的人文内涵, 倡导高度的人文关怀,大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使护理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1 转变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在我院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中,首先选择责任心强、有丰富工作经验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师,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而且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到对患者的全面人文关怀,从患者的小事开始进行人文关怀,到患者疾病护理,心理护理等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并将多年的护理经验融入授课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反思,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实践过程教学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重视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只有这一理念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实现真正以人为本,临床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要注意在临床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实习学生当成护士工作中的补缺,将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都让学生去做不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做[2],以及有没有困难等问题。

2 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训,提高授课内容的不断更新

学生通过观察临床教师的工作态度、行为来理解和建立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概念和价值[3]。所以如何提高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非常重要,授课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院各临床护理教研室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组织带教老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通过提高老师自身素质,规范老师的言行, 要在教学中始终保持耐心、细心和从容不迫的教学态度,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好一点,则将来学生也会对病人好一点。

3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

3.1改革教学方法

在我国传统人文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探讨,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改革教学方法中,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密切联系,注重医院护理领域的热点人文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临床病例制作案例,根据案例特点把人文教育整合到护理实践,实现护理与人文内容的一体化培养。同时运用我院教师开展并运用的“问题式”教学法,在某些单元设置多个教学单元,采用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方法[4],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3.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除了有专门的人文课程外,同时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课程中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角色互动,制作护理日志、案例讨论,通过小组学习 ,模拟护患沟通等方式学习某一具体专题。同时注意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中,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信任;在生生关系中提倡合作完成作业、共同生活。通过增加社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体会护理的教育内涵,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开展护理专家讲座,学习优秀护士报告,临床中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时各班级通过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护理的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谐发展。

4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教育学生通过对病人尊重、同情、关心、照料,维护病人的人格和尊严, 不歧视任何病人,通过对临终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病人的尊重,公正地看待病人平等、合理的医疗权利。不因病人经济支付能力、地位而在服务上有所不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学习到,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所以对待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来源于自信、 来源于勇敢、 来源于善良的心, 宽容是融化人际间冰块的一剂良药[5]。

总之,在护理教育中,要明确护士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必须要拥有较高的护理技能,同时又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终身教化的过程,形成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一种自觉的工作态度,才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启艾.护理学的人文底蕴[J].护理研究,2002,16(2):63.

[2] 韩叶芬.浅谈临床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J]. 西南军医,2008,10(2):144~145.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礼仪之邦,旅游业是好客的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应该懂礼仪、擅沟通。旅游服务业是高尚的行业,只有具备一定品味修养、审美情趣的从业人员才能满足追求愉悦、刺激、享受、猎奇的旅游者们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区众多,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知晓景区文化的深邃内涵,才能将这一文化传播弘扬。随着旅游现象大众化普及,出游人数的激增,旅游资源频遭破坏,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环保旅游成为热议话题,而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旅游资源。

1 人文素养在中职旅游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人文素养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内涵大致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次。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成分是历史感和责任感。

旅游业是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工作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旅游服务业的核心价值。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审美修养等。中职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中,人文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2 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举措

2.1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除了网络,还要多利用图书、报纸、杂志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办人文社科讲座等。扶植和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生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整个校园应该设置一些反映历史、人物等的人文景观,展现人文精神,与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融为一体,这样更能体现学校层次与格调。

2.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重点。因此,中职旅游专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结合旅游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必须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自然、人文、社科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养选修课,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重人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有品位、懂专业,敢创新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品位和人文素养,开设诸如《国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及《旅游史学》等研究旅游文化内涵的课程,并举办有关建筑、茶艺、园林、戏剧及诗词等文化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开设几门文化课程那么简单。专业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专业教师作为引路人也应不断深造,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教法,经常参与一线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2.4 多举办灵活多样课外活动。

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文化讲堂、礼仪表演等形式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位,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也应不断地走进一线企业,接受挑战,提升职业素养。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6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 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 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7

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阅读,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能丰富学生的内涵,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阅读汲取前辈的智慧成果,并从别人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才能得到生命成长的养料,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教学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显性职业素养指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等,是职业素养的表面、浅层和可考量素质;隐性职业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是职业素养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决定并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相应变化。高素质的劳动者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和使用技术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与人合作等素养。高职院校也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担,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修改稿)强调“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由此,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沟通与合作、爱岗敬业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就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有重大关系。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职学生隐性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隐性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发展环境。

校园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通过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及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等打造校园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及文体文化,将物质层面的信息转化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提升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独有的校园文化,同时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和强化学生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基地。

(二)开设职业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形成大致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寻求职业素养的有关内容。另外,为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应开设《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等课程,便于学生对职业素养形成完整而系统的认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以职业意识为主的隐性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可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来培养和训练隐性职业素养,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三)在日常教学中贯穿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功能。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通过“两课”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隐性职业素养的职业道德方面结合,使学生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案例分析中除知识和技能的分析外,加入职业素养的分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还可进行中西方职业素养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批判的看待问题。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因此,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贯穿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认识、感受并接触到企业的工作流程,实现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化和升华。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促进专业与行业、产业的对接,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对接,让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校内实训要创设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接受训练,以便就业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岗位,增加就业的竞争力。校外实习是指将课堂授课和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我院车辆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会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校外实习的单位一般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可以使高职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转变观念,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隐性素质的要求,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知转化。

三、结语

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还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和提升隐性职业素养,就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成为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开设职业素养等系列课程,并开设选修、讲座等多种形式共同促进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机遇,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隐性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9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而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教学公关意识,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转变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复杂多变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感普遍较强;而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认同感却大大地降低了。甚至有些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抱有逆反和抗拒心理。这无疑增加了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以转变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技术、人文并重的正确观念。

(二)激发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加强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但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能否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内驱力?有没有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心理需求?所有这些问题无不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进行科学而合理地引导,以激发起他们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动机和需求。

(三)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调控培养过程,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而这种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师民主调控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

教学公关策略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教学公关策略在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学公关策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拓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相当繁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进行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又要进行人文公关素质的培养,因为“在当今社会,公共关系素质已经客观地成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公关教育参与构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提高人们的公关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学的完整性,又要保证教师教的完整性,因为只有在两者的互动、互补中不断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才能保证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连续性及其内容的完整性。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人文素质培养内容的完整性呢?如何将人文素质培养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如何把人文素质培养与公关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的运用,有助于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架设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然后循序渐进地将精心安排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有条理地向学生铺展开来,从而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

(二)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务实地改善培养方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彻底抛弃过去那种注入式的传统培养方法。只有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才可能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能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因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探索人文素质培养的导入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善人文素质培养的论证方法;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改进人文素质培养的师生互动方法。

(三)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

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是高职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素质培养任务,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虽然活跃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还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有没有教学公关意识,在于教师有没有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及时而有效地找到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方法和切入点;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完善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课堂行为;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激发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教学公关策略有助于教师建立活跃人文素质培养氛围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公关策略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手段和前沿管理艺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肩负着培养大量社会可用之才的高职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公关管理意识的渗透和影响;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也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公关策略。

(一)增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高校教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关活动,但其中蕴涵着许多公关因素……高校教师如果具备了公关意识,自觉地从公关角度去进行师生的交往和教学活动,必将对缩短师生距离和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一定要注意调适自己的角色,把公关的观念深植于头脑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1、增强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因为他们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公关意识的高低和人文素质培养效果的达成,这是增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前提和条件。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技能的培养一样来重视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培养;应该像重视教师其他教学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一样来重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和研究。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和善于鼓励高职教师学以致用,将他们所学的有关公关理论和技能自觉地运用到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这样以来,就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全体教师对教学公关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

2、增强教师的教学公关意识。增强教学公关意识,既需要领导的教学公关意识的引导,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高职教师应该在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中自觉地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公关意识,善于借鉴别人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长处和经验,克服自己在活动中的公关方面的短处和不足。这样以来,就可以通过平时在各种活动中的公关意识的增强来进一步强化自己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意识。同时,高职教师在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来开展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以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并进而不断培养自己的教学公关意识。事实证明,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强烈教学公关意识的教师,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才能出色地完成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艰巨任务。

(二)塑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

教学公关形象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公关活动修炼而来的,是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而对教学形象进行的一种特殊设计,是教师应该始终为之奋斗的重要的价值追求;教学公关形象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公关活动中的所有言行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教师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和外部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CIS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关原理,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形象塑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教学理念识别形象是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学公关形象的核心和灵魂,它规定和指导着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和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作为塑造教学公关形象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来对待。而塑造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就要求教师科学地确立具有自身特性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如确立趣味教学的理念和人文价值追求的理念等,因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识别形象很容易被学生识别、认可,从而有助于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还要求教师准确地设计富有感召力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形象口号。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宣讲的“素质+技术+能力+公关=成功”,就是一个响亮且富有感召力的形象口号,它有助于激发高职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共鸣感。

2、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教学行为识别形象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举止等来传播教师的教学思想,从而达到树立良好教学公关形象目的的形象识别要素。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需要教师不断培养自身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需要教师逐步养成自身突显的教学行为规范;需要教师做好个性化的教学行为特质的有效传播等。所有这些做法,都是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高职教师也需注意将这些教学行为识别因素进行整体优化,能够把这几个因素有机统一并综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教师塑造突出的教学行为识别形象。

3、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教学视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标识符号化、视觉化的传播过程,是教学公关形象的本质表象化的结果。在塑造特殊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的时候,要求教师保持端庄大方而个性突显的穿戴;要求教师具有祥和自然而个性张扬的教态;要求教师富有充满朝气而富于变化的个性表情;要求教师具有飘逸洒脱而魅力四射的个性板书。所有这些都能够帮助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塑造自己特有的教学视觉识别形象,从而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教学公关形象基础。

4、塑造鲜明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教学听觉识别形象是将教学形象要素通过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途径进行传播的特殊识别符号形象。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锤炼并运用自己富有韵味而又不失个性的教学听觉识别形象,以更好地吸引高职学生参与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可以说,在塑造教学公关形象过程中,教学听觉识别形象系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能力

公关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谋求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作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主导者的教师,要想很好地承担起复杂而艰巨的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公关能力。

1、提高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每个教师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主要要求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既具有充分运用富有气势而又诙谐幽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具有充分运用滑稽而又形象的动作语言表达能力;既具有灵活运用夸张而逼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灵活运用直观而感人的情绪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这些教学公关表达能力,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在保持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在这些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总结其他教师在教学公关表达能力方面的经验和长处。高职教师只要自觉地、持续地从这两个方面不懈努力,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表达能力。

2、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教学公关交际能力是各种教学公关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体现了教师公关能力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公关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戴尔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 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事能力”。所以,高职教师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交际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交际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内在自信力和良好的外在自信形象,并具有一种乐观、幽默的性格和气质;要求教师对学生持有友善、关切的态度,并能够接纳学生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和独到的见解;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交际氛围,并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敏锐而灵活地作出交际反应。

3、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在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应付一切突发事件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而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学识,这是提高教学公关应变能力的基础,否则,教学公关应变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要求教师对高职生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和感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教学公关应变提供些许蛛丝马迹的线索;要求教师准确辨析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情景,加强对瞬息万变的教学公关应变环境的掌握,以巧设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公关应变对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应变能力。

4、提高教学公关协调能力。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许多方面都需要高职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譬如,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准备工作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异常情况需要协调;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需要协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公关协调能力呢?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培养和具备公关协调的理论素质,为教学公关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要求高职教师不断强化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公关协调实践工作,以公关协调实践促进公关协调能力的提高;要求高职教师了解有关公关协调对象的思想、个性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增强教学公关协调的针对性;要求高职教师学会尊重有关公关协调对象,以打开和奠定教学公关协调的情感切入点和情感基础。

(四)营造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

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在的、深远的和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真诚坦率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环境;一定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公关手段设法营造一个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公关环境。具体来说,需要教师作出以下努力。

1、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随和地深入学生当中,尽快融入学生圈子,以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教师要机敏而巧妙地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尽快架起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以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无论是提升亲和力,还是增强影响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积极探索状态,使“他们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进而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活动的强烈交流动机,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沟通交流环境。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0

1.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成根据医学专业教师职业和专业需求,结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构建精细化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体系的核心是把握精细化的培养过程,将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通过培养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2.精细化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特征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精细化即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特点。一是,系统化、细节化与持续改进。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全面把握,统筹协调,整体实施。同时注意对各系统精细化的设计与控制,关注培养过程的每个细节,把工作做实做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措施,优化流程。二是,数据化、标准化与尊重个性。有别于粗放型管理的模糊标准,精细化培养强调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各环节工作都要有标准,并且标准要实现数据化与精确性。但在标准化的同时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尊重个性,即关注医学专业教师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促进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三是,信息化、流程化与追求效率。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中来,促进教育管理的自动化;根据人文素质的知识、精神、能力的养成规律设计培养流程,有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

精细化理念下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女子学院最初创办是由于女性被排除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外,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创了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使女子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的男子学院开始招收女生,变为合校教育机构。现在,女性可以进入任何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目前,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提升女性素养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中国女子高等院校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优雅女性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女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所谓女大学生优雅女性素养教育就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女大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旨在指导她们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不仅是优雅女性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女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学院3所、女子高职学院3所,这些院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和妇联组织系统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优雅女性文化素养的摇篮。女子高等院校高举“特色教育”旗帜,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培养高层高雅现代女性人才,关注女性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四有”精神的培养。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以培养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气质优雅、富有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的现代知识女性为目标。这种优雅女性素养特色教育可落实到学校的校风、校训中。山东女子学院的校训是“坤德含弘,至善尚美”,蕴含了对一名大学生应当具有的精神追求。坤德含弘,就是希望女院人要具有大地般的德行,具有大地般滋养万物而又无所不包的宽广胸怀。该校训体现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对学生陶冶性情、提升美德的要求,也是女院人自强不息、自我更新、追求志存高远、追求至善的内在动力。女子高等院校开设了许多女性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一批“特质”女性专业人才,而且传播了先进性别文化,扩充了大学课程资源。当前,女子高等院校优雅女性素养教育要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针对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三观”以及道德与法律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女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女大学生尽早、尽快成长成才,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三、韩国女子大学文化素养特色教育

韩国女子大学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截止到2012年,韩国现有女子大学14所,其中梨花女子大学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韩国建校最早、规模最大的私立综合型女子大学。重视女性婉约气质和传统素养的塑造,既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也不忘在教学中着重加强对女性学生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树立女性人格中温柔贤惠的部分,使女性既具有传统东方意义上的女性美和贤良持家的品性,又具有基督精神宣导下宽厚、博爱、服务社会的美德。韩国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上,也相当重视对女性传统素养的塑造。首尔女子高等学校创办当初,提出“女子嫁为人妇的责任”,并确立了“妇德涵养”“率先垂范”的目标,旨在将女性培养成为贤妻良母。对女性的教育理念是“女子只有成为贤妻良母,才能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依靠”。淑明女子大学更是奉“贞淑、贤明、正大”为宗旨,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奉献的韩国女性。韩国女子高校以女性为专门培养对象,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淑明女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健全而有教养的文化人,培育透彻的职业观和专业知识兼备的专业人才”。其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她们拥有服务人类的高尚心灵,具备创造性思维和道德是非观,同时具备成为一名全球公民的资格,也就是培养女性创造能力,建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其获得全球公民素养。

四、中韩女子大学的异同及借鉴

(一)相同之处

中韩女子大学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性别意识,追求男女教育权的平等发展,强调为女子提供等同于男性的教育。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女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女性的职业技能,给予了女性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并把女性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女性文化素养教育,致力于培育具有高尚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的女性,力推优雅女人。每项素养教育都以发挥女性特长、锻炼女性能力为目标,涵盖了适合女性所学的各类特色专业,体现了女性细腻心思、创意丰富等特点的专业素质教育。

(二)不同之处

基于女子大学办学的发展历史进程视角来看,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粗犷,韩国的女子大学女性文化素养教育比较精细。韩国的女子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办学理念与大学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女子高等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而韩国的女子大学不仅以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为目标,同时,还注重培育女性领导力,培养美德和智慧并重的女性领导人。设置了诸多女性领导力培育专业,培养了许多杰出女性领袖。

(三)借鉴之处

韩国女子大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在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特色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示例,值得借鉴。首先,要提升中国女子高等院校的特色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同时,强化特色学科构建,加强传统特色学科领域研究与建设,创建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知识型和专业型女性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女性的领导力,强调培养独立性强、有实干精神的女性领导人,让更多的杰出女性脱颖而出。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特色教育的立足点是提高女性的道德文化素质,指导她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优雅女性素养;要深刻理解女性素养教育的内涵,明晰女性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确保女子高等院校女性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巧针.美国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2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篇13

关键词:

文化育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1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应该贯穿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通过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人才教育的要求。

2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2.1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只有为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文化育人的实施,可以使整个学校充满文化的气息,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文化育人可以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一个生动活波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校园中不断发展自己。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当一届的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应该对学生宣传校园文化,并举办关于校园文化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各种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文化表演比赛等都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只有高职院校整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等风貌和校园文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2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因此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贯彻文化育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活动。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学校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开展不同形式的内容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例如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口才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口语演讲比赛,有文艺特长的学生应该在文艺表演中展现自我。为了让不同性格特征以及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展现自我的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创建一个文化育人的良好的氛围,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3文化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中也是一样,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提出更高的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过程中,文化的熏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其实可以将对学生的教育看成一个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学生也会在充满文化内涵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素质。因此,院校应该开展各种不同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活动,使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文化育人的活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以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比一般的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几乎全部的活动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的,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发挥文化育人在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中作用的方法

3.1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为了树立全体师生的文化育人的新观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教育,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外,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职工进行文化育人思想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更应该加强其对文化育人观念的认识,只有让教育工作者接受和认同文化育人的观念,培养其贯穿文化育人思想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思想,才能让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以及教学开展文化素养的养成教育。只有加强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让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浓厚的文化育人的浓厚的氛围中,从而对学生开展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在更新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校的教师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到本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的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那是其他教师的责任,从而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教师对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另外,高校本身也应该认识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的责任。在现阶段,文化育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教育的大背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将文化育人作为一项日常的基本工作和责任,之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3.2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

文化素养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因此在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仅仅依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不能完成的,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只是通过某一种方法和途径也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行系统和完善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构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在构建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出更高的重视。在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文化素质课堂体系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接受全面的教育。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文化素养教育的队伍建设,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才能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招聘专门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从而不断提高文化育人的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单独进行咨询,因此学校还可以对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开展一定的心理课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为文化素质的培养奠定厚实的基础。

3.3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指导,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已经转变成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在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因此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本校的教学特点,依然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提出相应的重视。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提供文化基础,从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看出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在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视度的认识。在将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提高。

4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依赖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可以为了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此外,文化育人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学校应该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构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体系,同时有效融合职业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培养。

作者:程立珂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军.浅析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J].北方经贸,2011,(5):76-77.

[2]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