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合集13篇

时间:2023-10-07 15:42:25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

初中数学课程每一章最后均有“数学活动”课,基本上是运用本章知识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的是学生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与探索才能完成。有些问题不是某个学生独立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有的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完成,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活动”就是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得需要学生动手实际去测量;有的需要的时间还很长,一个月或者半个学期,如记录家庭一个月的生活收支账目或自己半学期的开销,都考验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持久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数学活动”课,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有这样一种品质――合作、探究,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合作探究解决的,有些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具有合作探究的品德,才是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如在《数据统计》一章的“数学活动”就需要5名同学合作,每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合作完成,可以是测量班级一个小组成员的身高或视力,计算出平均身高或视力等,这就需要合作来完成,并且要亲自动手测量与计算,再与标准相比较,探究这个小组在身高或视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数学活动”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今后成长中需要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教师要认真准备,上好这样的课程,使“数学活动”课真正成为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加强“数学活动”中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合作与探究是要有一定方法的,合作小组的分工如何,在什么问题上需要合作,需要集体完成?什么问题不需要合作,由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每个人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分工。因此,在合作之前,要组建好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时要有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此项任务,小组长要依据本组成员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来分配每个组员的探究任务,必要时,班级要制定合作学习小组的责任制。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理解、支持,不可互相拆台,互相瞧不起。探究的方法可以边学习边指导,主要是在平时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积累,如调查法、观察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也要指导或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如,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何将大问题分解为必要的几个小问题;从什么方面切入?依据哪些主要定理、公式、法则做支撑?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小组的共同探究来确定。同样是在“数学活动”课里测量旗杆的高度,依据所学章节知识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就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就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见,方法是不相同的。

三、重视“数学活动”,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对于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认真完成,积极开展数学活动。一是每学期一共就四五节“数学活动”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不可偏废,不可轻视,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做出自己成型的“数学活动”课。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对于有实践活动的,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如《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数学活动”是“制作测角仪,测量树或旗杆的高度”,就要学生课前准备半圆形量角器、细线、小重物。不然上课时学生没有准备,到时就会耽误时间,也可能上不成课。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活动学习,合作探究,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活动。对于到室外上的活动课,就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亲自去参加实践,测量旗杆的高度,就得到操场上去实际测量。切记三个不能:不能不上,不能上成习题课,不能不做评价;做到“四有”:一定要:有督促指导,有跟踪检查,有汇报,有评价。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2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过程规范,重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相符合。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关键。下边谈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中学体育课运用合作学习法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主导”与“主宰”的不同,不代替学生完成一切事情,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准备活动这一部分,不一定每节课都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练习。教师帮助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动作积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当天的小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练习,这样即使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又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及相应的名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x择在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复杂的教材变得简单,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等特点,设计和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合作练习、交流、讨论、探究、尝试、评价的练习与选择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请同学们去吃蛋糕,但要达到小红帽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奖励的情境。这就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小沙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要求,“吃”到香甜的蛋糕。再如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将通常使用的集体练习法,转化为自愿结合两人一组练习法,比比看,哪一组能通过努力,不掉队,互相鼓励,完成练习。这样的练习效果远比集体练习的效果好了很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互相关心的品质等。

三、正确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行为,每个人都必将为集体的胜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个体潜能。个体间只有相互理解、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集体活动的目的与动机,形成统一意志,才能获取最大成效。例如:在利用跳绳进行初学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学生自愿结合三人一组,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动作提示后进行练习,教师深入观察,看到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分工、合作,把自己想出的动作进行交流、尝试练习,根据教师的要求不断改进,使动作更趋于正确,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及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对他们今后进行更多领域的学习能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并且对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合作的伙伴中,形成信任、交流、了解,学会分工、合作,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或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3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闰年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了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一结论。此时我又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每400年中就多算了3天,人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课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与碰撞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教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能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揭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再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答“10+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能”。那么,“1+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不能”。我说:“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学生一下子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等,这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按以下过程引导学生:

1. 自己演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讲台操作,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周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课前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成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3.自主活动

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4.自我归纳

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

5.自推公式

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引导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自己跟老师共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各自显示出了特长和才华,结果是中慢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得到了进一步的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深挖课本功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4

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当然,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展。可是,一旦给老师披上神秘的外衣,把教师看成真理的化身,智者、能者的体现,那就和“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我班就有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家长的话,但是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言听计从。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创造性,无进取心,将会成为“师道尊严”的牺牲品。

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

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理接触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生,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应加倍爱护。俗话说:“越是干旱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越是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的照耀,越是得不到尊重的人越需要别人的尊重。

我班来了位新同学叫范平,是个特差生,开学一个多星期以来,从不完成作业,上课没举过一次手,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态度。由此,我便盯上了他,作为我论文调查的素材,于是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比平常学生多的关爱、鼓励、赞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进步了,而且成了上课最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之一。

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让每位同学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就是长城砖……”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努力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我。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做教学过程的主体。

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育艺术家邱旭华老师的“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多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呢?在进行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断思考和摸索,下面谈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进行设计导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推导“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我采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导学生:国庆节期间,我家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买一些饮料,我来到商场,营业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饮料的价钱,最后我相中一种每盒12瓶,每瓶6元的饮料,根据来的人数我需买5盒,正当我算花多少钱时,营业员告诉我需付360元,我感到很惊讶:营业员怎么会算的这样快?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笔帐该怎么算。于是学生们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中去。遇到困难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其次,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第一, 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学,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明确自探目标、方法与时限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努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信心。第二, 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意义。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第三, 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精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轻易插嘴;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小老师”,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该学会辩论并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就数学而言,立论的方法有:举例、验算、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驳论的方法举出反证、质问等等,只要能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驳倒你认为错误的对方观点就行,但是展开辩论要注意几点:1,避免无意义的争辩,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干预。2,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以理服人,避免出现过激语言。3,如果失败了要坦诚面对,胜利了也不可扬扬自得。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6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特别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問题。有初步的提出問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問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是每一个物理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的問题。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提出及内涵

所谓探究,就是在一些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考究未知。在物理教学中,就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事实,去寻求引起这些现象和事实的规律性的东西。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设计了小探究,共19个,还设计了14个大探究,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规律。学生愿意做也有可能完成探究实验。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长,有的学生智力好,善于发现問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看到什么都很快能掌握操作要领,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内容他就说出来,能正确表达一个过程和现象。怎样能更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当堂实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問优势互补进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他们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互有专长。遇到有探究的内容,利用小组成员的不同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小组都能顺利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每个学生的脑、手、眼、口都充分被调动,通过学习其他组员的长处,使不同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当堂实验”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完成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能让学生亲自做的老师不做,真正把探究作为学习的重要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二、“小组合作,当堂实验”教学的操作方法

1、巧妙分组。在每学年刚开学时,先对每个学生都要认真的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特长。看看那些学生脑子灵活,那些学生好摆弄小东西,那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好,都要心中有数。然后再对照学生問的相处的人际关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以3—5人为宜,太少有些实验不能进行,太多则有些实验不能让每个人都动手,有些人不能参与,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分好组后要明确小组成员要互助,合作,要共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2、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都可作为当堂实验探究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实验的内容。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测量一些基本物理量,会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那么就应该当堂实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相关仪器的使用和选择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相关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八年级刚开始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学生第一次在实验中用温度计,将不同的温度计拿进课堂,过教学边实验,学生测量不同的水的温度,很快就掌握了温度计的选择和使用,为以后的测量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当堂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对照不同的电路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探究时,增加了“两表”的使用次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7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5-02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重要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之一。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迫切性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命脉,但是仅在学校范围内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所以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1,2]。产学研合作培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提供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更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3-5]。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进一步改革思想教育,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要瞄准市场发展的最前沿,面向市场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展开来转变办学方式。以开放的办学方式拓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产学研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使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教育部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应对于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2]这同样也是高校和地方政府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方面需要深刻思考的课题。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显现出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情况日益严重。例如研究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较差,创造能力偏低,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不足,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在学术上缺乏创造力,在工作上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创造性地完成。导师人数少、科研经费低、设备条件差等都是教学资源方面暴露的严重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瓶颈便是教育资源短缺,并且是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出现结束了这个瓶颈期。它能有效解决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产学研联合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级别就是研究生教育。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不仅如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问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迈向高速发展阶段,国家鼓励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道路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它给研究生提供了机会来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6],使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和科研活动,从而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更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机制和模式是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产学研优势、最终真正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关键。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也有利于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7-9]。特别是工科类高校可以依托研发能力强大的企业和学研所等建立培养基地,以此来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方互赢。产学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和企业联合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联合申请重大科研任务作为相关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平台和载体,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对于企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即在高校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前提下,高校还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加强企业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形成开放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8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理解物质在溶解时产生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化学是有用的思想。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感受团队精神及体验成功。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用品:温度计、烧杯、玻璃棒、固态NaCl、NH4NO3、NaOH、蒸馏水、U型管、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小试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做出猜想

【教师活动】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个小木片)中注入半杯水,加入较多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讨论: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教师活动】物质在溶解时只有放热现象吗?

【学生活动】猜想与假设:可能有放热,可能有吸热,也可能温度不变。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借助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旧经验对如何解决新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二、研究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P30画出简图,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设计的方案主要有:

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方案2: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溶质和水都要等量)。

方案3:如图1所示装置,在试管里注入水,在U形管中注入水,观察物质溶解前后U形管中液柱的变化,得出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方案4:如图2所示,

在试管里注入水,观察物质溶解后导管口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比较,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基本方法进行训练。

三、实验探究,分析交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

【学生活动】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对现象进行交流。

方案1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盛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方案2现象: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方案3现象:向试管中加入NH4NO3晶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向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向试管中加入NaCl固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右两边液面无明显变化。

方案4现象:向试管中加入NH4NO3晶体,可观察到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向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可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向试管中加入NaCl固体,可观察到导管口无明显变化。

【设计意图】将学生“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实验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动手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从现象观察到数据处理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总结出一些学习方法,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的习惯及能力,培养良好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

四、归纳结论,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温度变化不同?以NaCl为例,多媒体演示物质溶解时分子或离子扩散和水合过程及热量变化。如图3所示。

扩散过程 水合过程图3

【学生活动】学生举一反三,说出NaOH和NH4NO3溶解时扩散和水合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师活动】葡萄糖在服用时有“凉”的感觉,原因是什么?并对这节课进行小结。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并进行归纳总结: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知微粒的扩散和水合过程,在微观粒子和宏观温度变化之间建立起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五、教学设计反思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0

1.理论激活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的理论支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

1.1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其中,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1.2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发展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每个小组成员都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综合来看,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展开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因对合作学习缺乏理解,没有寻求理论支持,只是凭感觉、想当然地搞形式,课后也不去评价和总结,因而效果较差。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合作探究应分三步走:准备探究―探究过程―有效总结。通过过程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2.1准备探究

2.1.1创设合理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是载体与核心,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以《谈“油”色变》这一节为例,王老师合理利用社会中的“地沟油”这一热门话题,勾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为能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又如我在讲初一年级“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这个探究时,如果硬生生的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会感觉这又是一个老师传授的知识,无需参与只要摘记即可,但如果设立情景如:王大爷种的菜开花了,却吸引了很多菜粉蝶,菜粉蝶在蔬菜上产卵,幼虫孵出后以蔬菜为食,影响蔬菜产量。王大爷很头疼,求助与老师,这节课我们同学就以小侦探的角色去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这样更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跟乐于参与,特别是喜欢动的同学。这个过程特别注意语言组织和时机把握。

也就可以是对科学家在探究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进行图示或实验的展示,使学生从中体会科学的严谨,并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2.1.2提前进行指导

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解决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在交待 “任务”后,教师没有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或对“任务”说明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使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断线”现象。导致探究中无法实现教学目的中的合作,更谈不上课堂效益。

2.1.3控制小组差异

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差异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实现小组中的真正交流合作。

2.2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最能体现合作精神。(1)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谁是组长,谁是记录员,有不同特点同学担当。以《谈“油”色变》为例,最后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排列仪器顺序,结果一个小组的人都来排,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场面很乱,效果不好。如果事先分工好,组长做指挥,操作员操作,那将是多么和谐的场面。(2)组内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因而事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力所能及的学习研究任务。交流是组内互动的主要部分,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而在我们的探究课堂中,只有在公开课上有形式上的分组讨论,而却未能指出组内交流方式,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引导成为真正的合作互动。(3)及时、合理安排好实验,让学生及时尝试、体验。(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加工后,结论由组长汇总,但要注意,结论不一定是统一结论,也就是说要保留不同意见。

2.3有效总结

有效的总结是一节合作探究的升华部分,是新课标中最后最重要的环节。

各小组总结得出的结论由组长宣读,有其他小组讨论、评价、肯定,老师肯定。

(1)总结中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更能体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意义。如《生活中的科学》这节课,邓老师提醒学生:我提供的资料是否可信,是否我长得面善,我提供的资料就可信。特别注意在总结发言中,科学语言的运用,能达到使科学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合作学习过程成为师生的合作性、生成性和对话性的学习。

(2) 总结探究过程。对合作探究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优异的方面给以充分肯定,对没发挥好的同学能给更多的机会。

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3.知识整合

合作探究之后,要注意千万不能忽略知识的整合过程。

3.1整合学习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如何;(2)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怎么样;(3)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3.2整合升华学生情感。通过合作学习过程,使学生情感得到怎样发展,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考察方面。

有感于合作学习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有效合作探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活旧知识,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并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生活中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真正意义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施全面教育改革。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增加学习趣味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静态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把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中获取知识,情感受到熏陶,并得到美的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利用地图创设情境。地理课本中编排的分布图因为要和正文、活动相辅相成,所以地理信息明显,主题要素突出。因此,利用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读图探究,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又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地理活动创设情境。教学中通过地理活动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既深刻理解了地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教学中,我采用模拟旅游的方法,让学生做导游,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运用。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习趣味

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可以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参与教学设计,按照“自学探究小组交流小组反馈总结评价动手练习”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提高师生互动的比例。

(二)选择教材的核心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教材的核心部分是重点、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动手、动口、动眼,积极参与思考、探索新知识。而且,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其社会性得到了发展。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合作探究、发现式学习,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的动态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一)指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他们克服依赖老师的心理,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索、主动探求知识。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其思考,或者通过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补充,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当学生能解决某个新问题时,教师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注意培养学生深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回味问题的习惯,揭示问题的实质系,从而获得更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

(二)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地理教材的方法,使之养成看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2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3

2.师生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倡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在这种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关系。

3.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1.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2. 过去教师在旧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向体。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更无从谈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的丧失,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针对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过程,而英语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主要部分,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情绪才会高涨,情态才会投入。如:在讲六年级一册下Lesson71 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上课带来了一架坏的模型飞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我马上问:Whose plane is it? Do you know?学生有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 有的回答:It’s…’s 最后当学生猜对是教师的时,我接着问:Do you like it?学生回答:No.我问:Why?有的学生就能答出:Because it’s broken. 我说:Yes,it’s broken now.我马上接着问几个同学:What’s wrong with it?学生回答后,我问:Can you mend it? 有的学生直摇头说:Sorry, I can’t.有的说Let me try.还有的说:I think I can mend it for you.我很高兴地回答:Oh,thank you.然后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修飞机的对话,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尽量使语法知识与学生生活接近,与学生实践结合,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即手脑并用式的学习,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

(3)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给学生充分信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探究是探索知识,找寻研究,调查的活动,更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过去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当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关心爱护、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过去的“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旧观念,彻底改变节节课板着面孔对学生,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局面。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这一点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前提。

(2)提问和质疑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和质疑使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把知识活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尽量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嘴共同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可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等。提问可以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对一的生生问答,组与组之间的生生问答及小组合作的问答对话等。我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我相继提问许多学生,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时我马上又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favorite sports about the others?”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Yes”那好,Let’s make an interview now.随即学生们可以自由下位问答,每个学生都可以是采访人,又可以是被采访的对象,互相回答,最后有的学生又问起了老师,于是角色发生了转换。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学生既学会了句型结构,又掌握了提问的语言功能。同时生生间,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交互更加融洽。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学生感兴趣、足以引起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促使学生勤于动脑,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互动学习,利用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究。

例如学习Unit 25 Lesson99 阅读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day?”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回答:“I want to make a homework machine.”有的回答:“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oking machine.”…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异想天开。此时学生对制造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请学生通过提问作了一项调查,然后口头报告以下内容:

The boy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robots .

The girl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cooking machin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