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媒介的作用

传统媒介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8 15:1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媒介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媒介的作用

篇1

偶然性的效果在油画和版画中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与无意识相关,油画是在身体动作的运行中留下偶然的痕迹,版画则是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程序错误”产生的痕迹,同时,这种效果也是媒介本身的结果。媒介本来没有独立的意义,在传统艺术中,媒介只是作为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条件。媒介决定形式,形式构成再现,媒介很少在再现中发挥直接的作用。谭平的作品是以媒介为语言,在媒介与精神之间搭建一种关系。

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由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于媒介的人所决定的。回归媒介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历史过程,从形式与形象的分离,到纯形式的表现,再到媒介的独立。媒介的独立首先在传统的平面艺术上突破,在当代艺术中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只是人们没有足够的认识。媒介决定形式,媒介同时也破坏形式。也就是说,按照媒介的语言来认识作品,就会排除形象和形式,而只关注媒介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效果。一般而言,铜版画是用线条来造型,通过线条的密集排列,产生仿真的效果,不仿真的话,线条的自由排列与组合产生表现或抽象的效果,达到一种精神的强度。谭平的铜版只有一根线,一根纤细精致的线,不构成形象,也没有形状(形式),它是媒介的痕迹。同样,谭平的木刻只有黑白两种关系,在印制过程中,粉尘留下的偶然效果为黑白的对比带来一点生动。对于这样的作品,最重要的解释是形式的极限或形式的超越,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极限。极限已不是形式,它让媒介直接显现出来。循着现代主义的思路,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媒介以形式的方式呈现出来,意义却不在形式,而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人作用于媒介的过程,以及媒介特质单纯呈现的结果。从形象到抽象,起决定作用的是图式,不同的媒介甚至可以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图式,而不以图式为目的的媒介表达,其结果是无法判断和预测的。其实,这也就是媒介的优势。就像谭平的作品,无法按照任何现成的图式来分析,对图式的排除,也是谭平的刻意追求。谭平有一组极简的绘画创作,巨大的画布只有单一的颜色,很像极少主义的作品,虽然极少主义也是媒介的产物。谭平并不是媒介的原创,但他充分利用了媒介表达的不可复制和不可互换的特性,创造出不同任何现代艺术形式的形式。他将颜色在巨大的画布上反复涂抹,每次涂抹是在前次涂抹上的覆盖,表面上看,是极少的单色,但每一层表面都隐约透露出下面的底色。因此,作品不是对视觉表面的解读,而是一个覆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精神与意志的记录,通过媒介的纯粹性表现出来。

《+40m》是谭平的一个极限,最简单的材料和技术,身体作用于媒介产生的最简单的痕迹。如果说铜版的线条是理性的、工艺的,这种木刻的线条则是身体的、原始的。它在一个阔大的空间展开,如弗雷德所称的“剧场效果”,它不是一眼就能把握的直观体验,而是顺着痕迹的走向在一个时间过程中的体验。实现《+40m》的过程不是以最终的视觉效果为归宿,媒介的表征是指示生命过程的符号,表征虽然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并不轻松,他不追求好看的效果,不要求观众的理解,尤其是不作绘画性的解释。与其他作品相比,《+40m》更注重媒介的作用,身体在作用于媒介时,媒介必须具有与身体互动的条件,身体的语言隐藏在媒介的表征。媒介作为生命的表征不是指文学的诗意的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压力。极简的极限本身不是目的,观念也不能涵盖视觉的结果,他正是要在媒介的痕迹中探索非传统的表达,即使我们相信形象的语言和抽象的资源面临危机的时候,曾为传统的媒介仍然可以创造新表达。材料、工具、制作都是原始的,也可以说是传统的,正如人是被传统所构造的一样,媒介的表达是当代艺术的形态,因此,谭平的媒介是一种回归,向媒介的本质回归,也是向生命的本体回归,因为是身体作用于原始的媒介。如果把生命理解为创造力的话,向媒介的极限挑战,也就是向创造的极限挑战。

在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表征也是身体的表征,无意识的身体活动在媒介上形成的新的客体。谭平的素描就是如此。谭平的素描是抽象的,极简的抽象,但不是对客观形象的概括和简化,是身体在无意识的移动中通过炭笔留下的痕迹。现代主义绘画强调线条的无意识功能,历史的、文化的、身份的建构积淀在无意识,再反映在任意的线条上。谭平的线条当然也具有这种性质,不同的是,他的线条是独立的,现代主义的线条一般是用来造型或构成的。谭平的线条不表达任何对象,是身体直接作用于媒介产生的结果,线条的密集排列和单独的漂浮,都像生命的不同的生存状态。如果换一种媒介可能不会是这种效果,他充分利用了媒介的艰涩与顺畅,让媒介说话,当然是在身体与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谭平具有比别人更好的手性与心性,他任意的线条总是有比别人有更好的表达,更直接地进入他的心理,在媒介的作用下,有更动人的力量。可能两者都有。

篇2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篇3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46-02

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体育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格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而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传播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能够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覆盖范围,更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的同时,不断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巨大作用是很多传播手段所不及的。

一、大众传播媒介

(一)传播:汉语中,“传播”是一个符合词,是两个个联合的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传”有“运、送、给、交、递、表达、推广、散布”等众多内涵,而“播”则具有“撒种、传扬、传布”等意思。传播在汉语中是作为一个动词存在使用的,如传播新闻、传播疾病、传播消息等等。英语中,“传播”是communication,作为名次使用,意思是交流、交际、通讯;信息、消息;通信工具、交通联系等等。

(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运用特定的传播工具广泛传播信息,通过专业化的传播媒介运用传播技术和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和公开信息,源源不断的迅速传播出去,影响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的过程。英文中,mass communication的含义众多,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层意思:众多传播者;庞大的传播机构;大量复制的传播内容;众多的受众群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媒介体,是指可以向社会大众大规模的传播信息的专业信息载体和媒介组织。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大众传播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的特点,对于信息的传播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五项基本的功能,信息宣传功能、新闻的传播功能、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以及实用的功能。

二、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一个民族或者多个民族之间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体称谓,主要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就是体育,二是民族,三是传统。

所谓体育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体育的特性,能够有目的和计划的锻炼人们的身体,是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平衡协调的发展。所谓民族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的文化底蕴上面,来自特定的民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被广大的人群接受和喜爱。所谓传统层面,就是那些运动项目具有传承性,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在一定阶段阶段形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具有民族自身风格的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个体的健身鉴于和娱乐交际作用,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策略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多样性,应该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传承和传播。

(一)发挥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实现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好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不同的大众传播各有所长,比如电视的综合视听与动感,有感染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传达率高的优势,但绝对成本高,干扰多,接触短暂,受众选择性差。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制作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减少重复性的报道传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各种大众传媒的交流合作,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电视方面,应从改进栏目设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其现场性、时效性入手。广播方面,可制作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同时异地传播,在信息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新颖性上下功夫,增加有特色的解说和评论。报纸方面,内容上发挥报纸容量大的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信息更多样华和全面性,版式上不断创新,重视对标题的制作和图片的选择,印刷上要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和舒适感。杂志方面,应从专业性上着手,凸显自己的办刊方针。网络方面,网络几乎兼具各媒体的优势,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科研、锻炼、竞赛及产业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应该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制作符合大众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增加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

体育自身就是一种重在参与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其魅力在于不仅仅欣赏,又可参与,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使人受益无穷。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增强和受众之间的沟通,重视关注受众的需求,着重培养受众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中的参与性。

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由单向传播转向交互式方向发展,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关注受众的参与。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供人所需,才能更好的根据社会需求来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信息。重视受众的需求,是把受众的“应知”与“欲知”统一结合起来,把共同兴趣和个别兴趣、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统一起来,随时关注受众需求的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自己的报道重点和报道形式。

(三)大众传播媒介应该从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示范作用,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欣赏和娱乐的需要,还要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唤醒和激发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知识。首先,通过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其次,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形式多种多样、趣味性强、易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全民健身中的指导示范作用;通过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等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兴趣,如武林风等等。

(四)把握好舆论导向,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并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的法规和政策。

实践证明,体育事业的发展须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出现褒贬失衡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常常过于苛责,甚至群起而攻之。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应多加慎重,注意褒贬适宜。同时,通过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舆论监督活动,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使之更好的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体育的本质在于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而大众传播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的报道也应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以更好的让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种莉莉.我国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1.

篇4

一、根据受众特征选择媒介

广告一般需要达成几个目的:促进销售,品牌传播,社会认同,要完成这三个目标就要广告与目标受众形成良好沟通,每一种媒介都具有一定的受众特征,大众传媒也在不断细分自己的目标受众群,因此,广告受众接受广告信息的主渠道来源于与其需求相近的媒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来找准媒介点,并不断分析、预测媒介受众兴趣爱好的发展趋势,我们以15-20岁这一年轻群体为例作一分析。

15-20岁的年群群体基本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其普遍特征表现为:

1)系统思考能力不强,分析、解析问题感性化色彩较浓;

2)性格判逆,敢于向传统挑战,乐于接受新事物;

3)自我主张得到无限释放,个性化色彩浓厚;

4)与潮流、时尚同步,对品牌很难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但一旦认可,将长期保持;

5)娱乐偶像对其影响大。

通过对这一群体的特征分析,媒介选择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传统媒介对其施加的影响较小,而新兴媒介如:互联网、电子游戏、手机短信、成为媒介首选,但传统媒介中的某一些部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如广播中的音乐类节目、时尚节目,电视中的综艺节目,报刊、杂志的时尚版块。

这样,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不同的目标受众,形成了不同的媒介选择,如脑白金选择报媒软文,基于产品功能对中老年人理性诉求的需要,宝洁选择电视以期在家庭妇女中实现品牌感性渗透,资生堂选择时尚杂志,意在于向年轻女性定向传播,麦当劳与电子游戏《模拟人生》合作,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

二、媒介特性认知

媒介特点不是什么新问题,很多企业对各种媒介的认识和运用已经有较高的水准,但是媒介自身的发展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媒介也因为市场的变化而蕴酿新的变革,同时,新兴媒介也因为技术的发展而从非主流渠道,向主流渠道演变,因此,企业在选择媒介上,不仅要认识到媒介本身的特性,还要善于分析媒介运动中的特质。

1)传统媒介新认识

电视因其声音、图像、文字三方面集成,成为传统媒介的领导者。众多广告客户青睐电视台收视的黄金时段,众多广告的参与者使黄金时段沦为广告低接触率时段,行成了节目高收视,广告低传播。其典型体现在美国公用事业局的“抽水马桶现象”,美国公用事业局曾作了一个有趣的调查: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插播广告时,用水量是平常的三倍,由此说明众多的广告受众逃避了广告;同时,英国皇室委托日本电器厂家发明的遥控器成为广告狙击手,因此,二类广告时间成为部份企业发现的传播新大陆,但随着国家广电总局17号令在2004年1月开始实施,二类广告时间必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那么此时会形成一个循环,黄金时段的广告将大幅度的减少,广告受众与广告的接触率必将提高,黄金时段会成为黄金传播点,这对选择电视媒介投放广告的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尽可能避开二类广告时间。

电台在传统三大媒介中处于劣势,因此其广告费用也最低。强势品牌往往忽视电台的传播作用,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台的传播价值已经凸现出。一方面,是其自身朝专业化变革的贡献;另一方面是轿车在入关后大量走进家庭的间接贡献,电台的目标受众朝高端人群发展,电台是餐饮、通讯、快速消费品,较好的传播平台,同时电台具有移动、定向传播的优点,广告可以和受众行成较好的互动,这是电视、报刊、杂志不具有的优势。

报刊是传统媒介中最具有销售说服力的媒介,但价格高昂、传播连续性差是其缺点,医药保健品行业都在报媒上做软文,前期效果比较明显,现在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富有创意平面广告会更有吸引力。

2)新兴媒介初相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广告主媒介需求的扩张,会出现更多的新兴媒介互联网、电子游戏、手机短信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新媒介,企业对新媒介认识大多持于观望的态度,而事实上,新媒介的传播力已经呈现出来,和传统主流媒介争奇斗妍。

互联网的诞生真正让地球成为地球村,世界的距离在弹指一挥间,互联网的媒介地位因受互联网泡沫的影响,一度受到广告主的质疑,互联网中承载了太多的媒介个体,让广告主无法适应。因此,多数企业采用自建网站形成一个推广小平台,事实上,中国的门户网如163.com、sina.com、sohu.com相对传统三大媒介数量言,其资源更具有集中性、针对性的特点,和传统三大媒介比较最大的优势在于传播互动,对年轻群体更富有吸引力。

电子游戏尤其是在线游戏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为广告提供了更加完美的演绎平台,中国的中、小企业纷纷喊出了实施品牌化战略的口号,我以为在目标消费群体吻合的情况下,电子游戏是无疑是最佳选择。众多的国际巨头,已经瞄准了这一媒介如:麦当劳、英特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丰田等等,电子游戏传播有几大好处:

a)传播周期长,广告传播周性与游戏生命一致;

b)产品传播、品牌传播均可完美体现;

c)更符合现代营销的传播要求如:体验营销、整合营销传播;

d)费用低廉,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深度开发远不及电视,因此可以免费进入或低成本进入。

我们分析了传统媒介的新特征以及介绍了新兴媒介的特点,要使广告传播价值最大化还有一个媒介如何组合的问题,任何一个品牌靠某单一媒介很难实现产品到品牌的突破,同时单一媒介也容易形成传播通路依赖,媒介选择的种类太多,容易造成广告费用巨高不下,就不妨采用把广告的促销作用和品牌推广作用分开来区别对待,虽然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其二者作用很难割离,但在广告推广的战略上能够轻易做到。把媒介选择的重心放在促进销售的媒介上,例如:报刊、户外、终端,把对品牌有很好推广作用的重点选择在电视、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媒介,前者诉求产品利益,后者传递品牌价值、文化,给自承担不同的传播使命。这两方面各选择1-2种媒介进行组合。

三、不同阶段不同媒体选择

企业处于不同阶段应该有完全不同的广告策略,因此,媒介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企业不同的展阶段主要包括:企业实力大小、产品销售范围、产品周期,我们分别以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媒体选择方法。

企业实力大小直接决定了媒体购买能力。大众传媒价格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小企业广告投放也是个现实的问题,实力虽然无法与大型企业抗衡,那么就应该选择费用低廉的媒介或运用低成本的媒介策略,把媒介选择的目光投向电台、互联网、二级城市贴片广告、户外、直投广告等媒介,避免发生和领导品牌正面冲突,最终造成力不从心。把强势品牌忽略的媒介作为自己的广告通路,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介上施以公关营销策略,策划新闻事件作为公关传播,以较小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价值。

篇5

中图分类号G214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丽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62

一、前言

国内以新闻从业者情态为对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世纪初:其中以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为切入的一类研究作为新闻实务层面新闻人:作实践研究范式下的显性研究议题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纵向对比发现。此类研究尽管均以“焦虑”为研究对象,但是就“焦虑”的外在表现、驱动因素等呈现历时性变化。2000年以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驱动因素发生着由简到繁,由内到外的巨大转变。(表1)此变化或与国家政策、传媒生态、产业格局的系列变化息息相关:

2014年以来,分析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时,一类研究主张在传媒人事制度转型中,领导与员工价值观的冲突产生着价值焦虑;工作流程转型中,时间全天化、节奏高频化、舆论压力常态化及转型加剧了竞争、竞争继而推进量化、量化最终放大压力而萌生职业焦虑;同时转型方向不明朗导致了身份焦虑。另一类研究则认为媒介融合是造成近年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动因,以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尤为明显:1.对于依旧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哀叹传统媒体正在日落西山,担心行业的前途和自身的命运,对新旧媒体融合的前景普遍表现出担忧,甚至患上了‘融合焦虑症”’;2.对于已经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从业者,自觉“在工作当中经常会有虚幻感、玻璃心”;3.而对于还在犹豫留守抑或离开的新闻从业者,如何选择、传统媒体职业权威性是否继续存在以及尼葛洛庞帝之间一“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等疑惑,令其承受着超负荷的身心压力,深陷精神困境。

基于此,本次研究认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不仅会影响其个体务实、求真的职业心态,更会间接影响其供职传媒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甚者,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从业者将不自觉地把焦虑情绪附加到新闻报道中,进而将焦虑传导至公众、社会,从而进一步放大社会焦虑。因此,本次研究以此为逻辑起点,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一则对当下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一则对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一探究竟;引入调节变量,阐释其中介效应的同时以期解构如上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内在缘由。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焦虑是人们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某种不愉快情绪体验”,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在此概念范畴下。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一项调查表明,如今的新闻记者不但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担忧,而且对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充满焦虑。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对象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以报纸媒体从业者为例。

(一)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研究

1971年,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约翰斯顿及其同事对全美新闻从业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在新闻从业者研究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研究,并为日后同类研究奠定了基础框架与研究范式。20世纪80、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有关新闻从业者的系统调查研究不断涌现,代表性成果如《全球记者》。国内对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研究大致归结为三类:

1.文化心理面向。“当新闻从业者感到他们所属的组织无法提供实现专业理念的空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甚至失望,其心理根源在与专业人士与组织成员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该研究在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压力等问题展开讨论时,将研究视角更多投射到文化心理面向,开启国内研究新闻从业者的全新维度。关于“成名的想象”相关议题的讨论在学界、业界尚未得到定论后的一个年代后,“理想”再次与“新媒体”关联,“当代中国新闻社群分别在理想/现实、新媒体/传统媒体二元对立基础上建构着各自的神话。本来在新闻社群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传统媒体新闻人逐渐感觉到这种优势位置感的消逝,表达着身份认同危机下的焦虑情绪”。而对于记者等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职业角色产生混乱、焦虑和迷惘等,研究主张都应当回到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来审视当下的困惑。

2.政治经济面向。该面向研究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主导驱动下的国内媒介市场化,及处于该进程末端的人事制度改革和福利政策的变革为研究起点。2000年伊始,传媒尝试实施非终生合同聘用制和业绩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制等多重弹性用工制度,新闻工作成了任务导向型工种,及时劳动取代了及时供应,雇主与受雇者之间的责任和承诺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永久的不安全感㈣;且国内“许多媒体还采取了‘末位淘汰制’,连续三个月处于末位的员工必须离职或重新选岗,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的不安全感”。在此背景下,“新闻民工”现象、“新闻民工”心态成为热点研究视角。“民工心态”的记者,他们基本可以享受编制内同行待遇,但仍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和职业地位受歧视;伴随工作实践中无力感和挫败感的加深,“新闻民工”意识的自我定位也在加深;进而“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甚者,这种民工化思维往往使记者伴随着个人价值实现的相对剥夺感和职业倦怠,直至将其个人与组织严格分开,工作中甘于被动应付。

3.实证类研究。据上文已知晓,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闻从业者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内针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研究常见于思辨性研究,因此在实证类研究文献回顾部分,本次研究将关键词由焦虑情绪拓展为“情绪态度”。国内该类实证研究较早见于1994年,由陈祟山、祝建华等主持展开,系统介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总体情况。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进行的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研究,对当时新闻从业者的基本价值观、传媒功能认知、新闻报道价值等进行了统计描述。新千年以来此类实证研究多集中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生存概述、职业化水平、工作满意度等面向,如2002年陆晔等对社会转型和新闻改革过程中相关权利关系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方式、程度;2006年吴飞在其研究中指出新闻从业者对“同事关系、领导能力、工作弹性、社会影响”等内在或激励因素的满意程度要高于“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升职机会”等外在或摄生因素。2009年周勇在对125位新闻工作者在线调查基础上得出结论,转型期“焦虑情绪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中普遍存在”;2014年赵云泽课题组在对124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基础上明确“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研究

当前中西方学者就媒介融合议题研究呈现智者见智的多样化态势。其中“融合新闻”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展开对媒介融合发展的研究,讨论主体分个体与媒介组织两个层面。个体层面标志性成果如“超级记者”,义称“背包记者”。此类研究重点围绕记者在融合变革下职业素养的新要求与业务功能的新认知展开,因此,本次研究议题一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归属融合新闻个体层面研究范畴。

在讨论如上变量相关性时,国外相关研究结论较中立,主张真正决定融合的不只是科技过程或其他,融合通常以不可避免的公司化和集中化等含义流传于媒介工业,从而左右着人们对于融合的期待和理解,融合是一个新的媒体意识形态,一种促进新自由主义全球市场的思维方式;且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促成记者由“一匹孤独的狼”转向“多媒体团队的一位成员”,同时伴随着多媒体意识的强化。国内同类研究结论则相对明晰,提出新闻记者积极投身于媒介融合,就必须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这又无形巾增加了职业压力,打击了新闻记者的从业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个别新闻从业者“倾向于将新闻理想的失落归咎于新媒体转型引发的压力”;而在一项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对于报业融合和转型主要采取不合作、不认同两种态度”。

(三)JDC理论模型

中西方众多学者就工作压力、职业情态的影响、调节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Karasek于1979年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模型(Job Demands-Control Model,简写为JDC模型)。在该模型中,工作控制和工作要求被认为是影响工作压力的两个重要变量,增加工作要求的同时应该提高从业者工作控制,才能激发从业者工作积极性。

工作要求,指存在于组织环境中的反映员工工作任务量、复杂程度、时间要求、工作不确定性与冲突的因素,即工作压力源。对应在媒介融合进程下的新闻从业者,“单一业务技能的编辑人员已难以胜任跨媒体的编辑任务,编辑的身份将在裂变中被消解,被整合”;面对变革“每一位编辑都应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认真而冷静的自省精神认识自己,从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编辑主体的核心价值”。

工作控制,指个体能够对工作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细分为技能判断力和决策自由度。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关系中,引入如此主观性、个人化的叙事语句作为调节变量,一则可直观了解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在传媒结构化转型过程中不断调适和寻找“位置感”的话语策略,一则有助于推测新闻从业者对其职业意义等相关命题的信仰和坚信度。

(四)研究假设与模型

本次研究围绕新闻从业者,特别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展开。遵循该议题已有研究下实证类研究范式,以当下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主要动因之一――媒介融合为自变量,探究其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基于JDC理论,引入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调节变量,以期阐释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的发生机理。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H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

H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

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测试

1.自变量媒介融合:拟采用Lau&Woodman(1995)开发的组织变革量表作为初始量表,结合传媒组织特征进行了改良。量表分为5个指标,共计16个题:媒介融合给我带来的影响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指标3个题、媒介融合开展的显著性指标2个题、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指标5个题。

2.因变量焦虑情绪:拟采用xie(1995)对焦虑研究所应用的焦虑情绪受测量量表。该量表包括5个题项,如我会因为工作感到烦躁或神经紧张、工作经常使我忙得几乎发狂。

3.调节变量:工作控制与工作要求,均以Karasek在JDc理论模型中开发的量表为基础,结合传媒特征进行改良,其中工作要求量表包括6个题,工作负荷指标3个题,时间压力指标3个题;工作控制量表包括7个题,技能判断力指标为4个题,决策自由度指标为3个题。

(二)研究数据及分析

研究前期共收回调查问卷219份,填写方式为在线自愿完成,时间跨度为2015年9月1日至10月1日,受访者均为供职于报纸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样本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浙江及其他。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对总体样本的特征与结构分析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变量及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拟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法;对媒介融合对焦虑情绪的预测作用,工作要求、工作控制的中介作用等验证拟采用回归分析法。小样本预调研数据分析显示,上述各量表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8(受篇幅所限不再详述),说明本次研究采用量表信度较可靠,且可用于正式调查。各量表中测量题项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1对应非常不同意,5对应非常同意。

四、研究结果

(一)新闻从业者人口统计学素描

本次受访者以男性居多,占比56%;其中-21 35岁年龄段人群占1:L75%,总体呈年轻态势;工龄在五年以下者居多,十年以下者占比近七成;近六成有跳槽经历,追问其未来半年是否将跳槽,四分之一受访者给出肯定答案。此外,样本总体呈双高态势,即高学历、高收入。其中,58%的受访者学历为本科,博士研究生超高学历者占L:L5%;而4l%的被访者工资水平在8000元以上,6000元以上者占比接近六成。

(二)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性分析

1.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显著。本次研究以焦虑感受测量量表五个问题所得值的均数作为焦虑程度值。根据SPSS22.0样本统计结果.可知,反应焦虑程度的指标均值为3 26,大于题目平均值3,并且经过t检验得知,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当下焦虑情绪显著。

2.焦虑情绪在学历、工龄属性中差异显著。检验焦虑情绪在不同属性下是否差异明显时,发现存性别、年龄、是否有跳槽经历三个属性中,不同类别下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情绪差异并不显著。尽管如此,《青年记者》以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为调研对象,充分验证了年轻一代新闻人的职业因惑和从业焦虑。此外,学历属性下的最高学历一博士研究生类别受访者,较其他几项低学历受访者的焦虑情绪更高,且p值0.005小于水平显著性0.05,即不同学历的新闻从业者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工龄分组中,工作21年以上的新闻从业者的焦虑程度最高,且p值0.038小于水平显著性0.05。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根据SPSS22.0 pe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虑情绪与媒介融合在水平显著性0.05上相关显著,几‘为正相关。(表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媒介融合量表中五个指标为自变量,以焦虑情绪为因变量构建同归模型。首先0ANOVA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2 847,大于10,且显著性为0.000小于.0.05,即此因变量适合做回归分析,并且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通过系数表格得到方程为“焦虑=3.730-0.017。影响+0.274*强度和重要性.+0 254*意义-0.458*显著性+0.397*个人控制”;自变量p值均小于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该方程,媒介融合总体与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正向相关。其中,媒介融合变革的强度和重要性(以对组织的重要性为主)、媒介融合的预判及意义、对媒介融合变革的个人控制三项指标对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的影响作用尤其显著

(四)调节变量对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的中介效应

加人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变量后,自变量媒介融合与因变量焦虑情绪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均有所提升,说明如上两个调节变量的加入具有显著影响力。

1.工作要求变量。加入工作要求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0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要求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621,表明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中起显著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要求升高时,自变量媒介融合对因变量焦虑情绪的作用也相应增加。(表3)

2.212作控制变量。加入工作控制调节变量,其对应p值为0.003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工作控制对焦虑有显著影响。并且由于系数为0.289,表明工作控制在融合变革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较工作要求变量发挥偏弱的正调节作用,即工作控制升高时,媒介融合对焦虑的作用仍会相应增加。(表4)表4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与焦虑情绪相关性中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

五、研究假设修正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及模型修正

综上分析,假设1“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成立,假设2“工作要求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正向中介作用”成立,假设3“工作控制在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焦虑情绪相关性中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不成立。研究模型修正如图2:

(二)结论与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