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研究

影视文学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影视文学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影视文学研究

篇1

现代复杂的学科体系并非向来如此,在人类发展初期,很多学科都是混生一体的,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和分类能力的提升逐步发生学科分化,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分化造成了一个客观结果:特定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培养了特定的专长,另一方面,由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特定学科内,导致了研究者视野的褊狭,从而缺少清晰认知本学科次要元素的能力。

以文学和电影为例,首先,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文学的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借用各种造型手段(演员、道具、环境背景……)来表现情节;其次,文学之美,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地摆放在人们面前,需要读者自己探索、感知,而电影是具象的,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往往比文学更加明确、直接;最后,就是二者创作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学往往以个人的想象与情感抒发为创作起点,以文字为工具,而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免不了集体思考与商讨的烙印,再分工协作完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有专长互有所需的局面,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个明智和迫切的选择: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叙述分析)去研究电影中的近文学元素(比如叙事建构)就必然事半功倍;用电影表达记录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人物、作品所涉故事事件或社会背景等也一定更为便捷精确。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是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与传播途径

在银幕改编日益发展的浪潮下,当下文学发展逐渐重视视觉形式。由于电影的改编资源包含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小说、新闻报道、戏剧、历史资料等,这就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处极为广阔的大陆,如改编创作的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后现代的互文性研究等。事实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文本改编,而是在于如何建构,例如表达的方式、视点的确立、影画的处理等问题上。如果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看,银幕表达则必须具有叙述结构,这就说明,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必然要与文学研究产生关联,银幕上的诸多元素也必然会与语言结构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提及“电影语言”这个词语概念,而在视觉时代,文学研究的语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20世纪后期的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电影作品会麻痹观众的思考能力,以感官冲击、淡化文学的理性思辨逻辑。当下,确实有很多学者担忧银幕在吸引大众观众的过程中,因为市场和产业的利益考虑,会选择牺牲艺术理念的种种做法。

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作品,虽然天然带有通俗的气质,但从其可延展的媒介特质来说,是颇具有文学表达潜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一代对于文学的兴趣与关注,并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和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当然,任何改编都会使原著带上某种意识形式或是文化印记,因此文学的改编研究必然要跨出“忠实”的探究,从更深的文化视角来进行批评。当单纯的文学文本出现电影变体后,改编带给文学批评的启示就是单一的文本或电影作品,都无法涵盖作品的文化延伸意义,而这恰好说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的批评、诠释和解构,也给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三、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的文学作品改编

(一)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运用影视艺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于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开始思考用影视技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了。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的创作并不是将原著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把影视看作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实践。

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可行性。目前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性较强和较客观具体的作品。许多意识流派作品的主观性就是很强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在??中加入了许多主观思想,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无法判断柏拉图想法的真实具象体现,而中国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比较贴近历史的客观真实情况,而且结构清晰,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独具匠心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使它们在影视作品改编上更具优势。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期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始风貌能够使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运用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时要体现导演的思想和大众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复制”原作。总之,无论是全面改编的方式,还是以点及面式的改编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合理的影视改编方式。

(二)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兴盛,文学小说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文学经典因为电影的改编变得更加流行,更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为考虑了电影因素而发生了创作转向。

篇2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及手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和走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影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阅读是词汇附带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常用的词汇习得方法之一。但仅仅依赖阅读进行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词汇语境不直观等[2]。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将英文影视剧作为词汇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词汇的教学效果。英文影视剧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符号通道,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创设最真实有效的学习语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其词汇量,帮助其准确把握词汇意义,进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英文影视剧教材的选择和教学

英文影视剧作品,融合了声音和图像,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包含了文化、历史等非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附带习得纯正的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文影视剧可以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项感官,促进其理解、加强记忆。但并非所有的英文影视剧均适合词汇教学,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才能充分发挥英文影视剧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结合教学计划,选择适量、适当的影视剧材料

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秉承“适量、适当”的原则选出本学期的英文影视剧材料。“适量”就是指英文影视剧材料不可过多,否则会占据教学时间,影响阅读等教学,2周左右播放一次较为适宜。“适当”的含义包括:一方面,从内容来看,教师所选影视材料的内容要积极健康,适合大学生观看,比如《好运查理》等家庭喜剧片和迪士尼动画片等趣味性较强、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视剧。另一方面,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来选择材料,保证可理解性输入。一般来说,影视剧材料的语速不能过快,情节不宜过于复杂,最好配有中英文字幕,来保证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影视材料中的词汇教学

江全康、武成[3]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词的结构形式、概念性意义的解释,单纯地主张输入,忽略了可理解性输入。但是,当词汇输入缺乏趣味性和相关性时,输入是无效的。对于词汇的认知程度,Wallace[4]8总结了认知词汇书面形式、词汇音节、正确书写、语法形式表达、正确使用及其词汇的内涵意义等九大标准。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教师仅仅播放视频,没有针对知识点和词汇进行点评、总结或测试,观影流于形式,不能习得词汇;二是,教师只播放一遍视频,多数学生仅理解了情节,对影视剧中出现的词汇不够重视,词汇习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习得词汇的深度知识,不能仅满足于表面意义的习得。第一,播放影视剧时,应计划好教学时间,针对其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等做出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提前布置一定的词汇任务,使其在观影时注意力更集中。要求学生在观看时,做到“纸、笔、口、心”四到。第二,重视影视剧的复看。可以节选影视剧片段在课堂反复播放,并进行词汇的讲授,但时间不宜过长。还可将复看的任务作为学生的作业,或者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自行观看。第三,组织趣味活动,比如小组讨论活动、角色扮演、配音、拍摄英文微电影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英文影视剧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国内学者马秀华[1],汪徽[2],陈淑芬、王清杰[5],周晓霞[6]证实英文影视剧对词汇习得有积极作用。Krashen[7]的研究证实,以多感官的方式频繁地接触目标语会让词汇习得变得更加有效。

(一)激发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兴趣

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又艰苦的过程,尤其词汇学习是许多语言学习者感到尤为枯燥的过程。英文影视剧集观赏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词汇输入变得有效。麻争旗[8]12认为,在课堂安排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影视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文语境。如美国情景喜剧已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节目之一,其中包含大量使观众频频发笑的台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习得词汇。(1)《宋飞正传》Naomi:Ithoughtyouliketolaugh.Ithoughtyouwerehappy-go-lucky.Jerry:No,nah,I’mnothappyandI’mnotlucky,andIdon’tgo.IfanythingI’msad-stop-unlucky.在这段对话里,运用字词拆分的幽默手段,出人意料地对语言进行整合,把台词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者在惊叹语言幽默效果的同时,能够掌握“happy-go-lucky”等词汇。(2)《成长的烦恼》Mr.Bodewell:Towhomitmayconcern.IthascometomyattentionthattomorrowisChristmas.Con-sequentlyIbringitemsinconjunctionwith…Mr.Bodewell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他想在圣诞节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谈,于是向心理医生请教。心理医生鼓励他想象一下孤儿院的情境,Mr.Bodewell却说出了以上措辞极为正式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语体错位给观众带来滑稽幽默的同时,能让学习者轻松掌握“concern”“Christmas”“consequently”“items”“conjunction”等词汇。

(二)丰富学习者的词汇量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因教材所选材料的局限性,所涉及的词汇量极为有限。而影视剧反映人生百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类型都会在影视剧里呈现。影视剧中千差万别的话语类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有助于学习者涉猎广泛的词汇知识。(1)《被解救的姜戈》Damnit!Fucking!EverysinglewordthatcameoutofCalvinCan-die’smouthwashorseshit.Irealizeit’sinconvenient.Still,takeherassout.SomebodygetpoorBilloutofthegoddamnstreet.Wegonnablowthisbitch’sbrainsout!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充斥着大量的咒骂语。长期以来,咒骂语被视为学界禁地,难登大雅之堂,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鲜有出现。但咒骂语在语言中长期存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在电影中,咒骂语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影掌握这类词汇,丰富词汇量。(2)《居里夫人》Pierre,ifithasthispower,whyhasn’titalsohasthepowertodestroyunhealthytissue?Doyourealizewhatthatmean?Itcouldheal.Bydestroyingunhealthytissueitcouldhealallmannerofdisease.电影《居里夫人》的主题是赞扬科学精神,作品的风格是严肃的,人物的语言庄重、规范、优美,学习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获取一些科技词汇。电影题材广泛,类型多样。麻争旗[8]22指出,“从词汇上讲,英语对白多使用简单词汇,短语动词,词汇变体形式,习语、俗语、俚语、谚语等非正式词语,填补词以及模糊词等”。这些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词汇的重要资源。

(三)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

学习者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词汇,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Nation[9]30指出“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讲解,而不是从那些不相关的词汇列表中讲解”。英文影视剧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可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1)《泰坦尼克》Youmeandidwedoit?No,Jackwasprofessional.这句话是《泰坦尼克》中女主角说的,她要告诉观众,Jack虽然为她画了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性关系。“professional”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专业的、称职的”。但在这句话里,若采取原意,意义便不是很明确。从“professional”一词的原意出发,结合语境,应该理解为“有职业道德的”。Jack坚守职业道德,没有做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2)《起锚》Youaredressedup.You’lllooklikeamilliondollars.AgirllikeSussy,Ibelieveyouwillkillhim.Hah?在这段对白中,John在鼓励Sussy,“amilliondollars”字面意思为一百万美元,如果理解成一百万美元,用美元来表扬女孩子漂亮、有魅力不妥当。根据语境,理解成“摇钱树”更为准确。“kill”在字典的意思为“杀”,如果在这里“killhim”理解成“杀了他”就与原意相差甚远。根据上下文,在这里应理解为“迷倒他”。

篇3

在这一阶段里,师生要根据具体内容对彼此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了解知识背景,对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下两个阶段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教师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探求学习动机,做好充分的经验积累。还要不断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确立学习目标,进行小组互学习,分工合作。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确立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范围。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Friend》这一节,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作者,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主题,作者的重点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师生要共同讨论话题。

2.实践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师生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准备,包括广泛的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汇总,以及在研究课题时产生的观点的归纳。师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浏览咨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取出最有价值,最切合课题的内容。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尽管是疑问但也对研究有帮助,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一总结,并对其展开讨论,还要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在师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学生们要进行分类和归纳,讨论后还要做出总结。

3.得出结论并总结

在这一阶段,要根据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得出关于这个课题的结论,对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材料。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多样的,小组交流,PPT的播放或者是辩论会,主题班会等。这样的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学习,将所学成果更系统化,全面化,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性教学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传统教育,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更多的是引导鼓励。那么研究课题的确立就成了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师生的计划要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然后才能有分工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觉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求。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在这样一种要求下小组合作讨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让学生们的小组更有序,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们更有条理的进行讨论探究,并在主要方向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们不偏离课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探索力和学习动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小组形式的目的所在。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们先前的知识储备,使思维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大家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同学们在感受观点冲突,问题突出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索,探求解决途径。另外,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共同努力的一个平台,它会使学生们对探究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3.研究成果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过程

研究成果的展示就是学生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就是思维过程外显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要注意对学生们的成果予以应有的尊重,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使学生们的思维在原有的顺承性和连续性上有所突破,打破思维定势,使英语教学跳出语词积累的局限,向体验英语的方向发展。

4.成果反思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反思,立足于课本,内化学习知识,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条理、归纳。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汇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思路,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创新之路。

篇4

丰富有趣的英语语言实践交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语言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儿童习得语言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他们先对这些语言进行吸收、内化,然后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来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则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改革,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模仿表达

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可以说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呈现语言,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该阶段是学生认识新知的最初过程,因此在课改中应以它为基点,重点思考多种形式的练习,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这方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在新知的呈现上注意趣味性。采用实物演示、图片辅助等方式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尽可能的调动他们听、视、嗅等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辨听、观察、模仿、跟读、指读等掌握其基本语音,并能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在掌握基本语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操练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儿童喜爱的游戏如“Isay,youdo”“Followme”等。

3.操练的练习量要高密度,容量大。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要从各个角度开展练习,以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4.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操练的层次,减少机械性的操练,增加有意义的操练。如我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A》Unit2教学时,一开始就从Unit1已学单词“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动物类单词入手,采用幻灯图片演示方法对这些单词进行复习,然后以句型“Isthisa/an…?”及“What''''sthis/that?”进行“模仿秀”活动,并在活动中自然引出Unit2所要学的颜色类单词“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来采用“涂涂画画”(DrawingGame)或“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对新单词及句型“Whatcolouris/are…?”进行巩固性操练、练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采用抢答、指认、猜谜、歌咏、表演、TPR等方法进行旧知的引入和新知的呈现及巩固。

第二阶段:拓展演练

通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础的新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内向型学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让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发言,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聋哑英语的现象。在高密度练习量的不断强化下,学生顺利进入拓展演练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语言运用的各类形式。对于句型教学来说,应该着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活络思维,积极选用积累的语言使"说"出的句子即正确又合理。对于对话教学来说,利用学生从机械操练中树立起来的信心,抓住他们想说的欲望,设计出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

在这个阶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方式:

1.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2.用韵律儿歌进行巩固练习比如我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4B》Unit3What’syourjob?关于职业的一些单词后,教学生诵读了一首儿歌“I’maworker.You’reacook.He’safarmer.She’sanurse.We’reteachers.You’redoctors.They’rewaiters.Wecanworkhardeveryday.”学生诵读儿歌的时候有板有眼,而且中间的单词和句型掌握得特别快;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内容编儿歌,发现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都很高,编出来的儿歌各有特色,诵读起来十分顺口,而且还方便记忆,如“Worker,worker,workinafactory.Doctor,doctor,workinahospital.Farmer,farmer,workinafarm.Teacher,teacher,workinaschool.”我感觉让学生编儿歌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拓展性操练”这个阶段适当地使用儿歌,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分角色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尽可能把该角色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比较传神的表现出来,并可开展一些自评、互评、他评的活动,同时可适当穿插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我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6Doinghousework/A时,在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用英语打电话与我们平时的对话有何不同,然后当一组同学表演完毕后再请大家评论并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真正掌握了英语打电话的要求和习惯用语,知道了电话中表示“我是某某。”要用“Thisis….”,想问“你是某某吗?”要说“Isthat…?”而不能说“Areyou…?”。

4.设计新的话题让学生将新知和旧知进行有机组合,围绕话题展开对话。如在五年级刚开始学习数字(《译林版小学英语》第2册)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设计了"Numbers(数字)"的话题,不给任何要求,只要与数字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有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十多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问必有答,一问一答便成了简单的对话,多个问答就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对话。比如:自己父母的手机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每天乘几路公共汽车上学,自己的新铅笔盒多少钱等,在貌似简单的几个回合的问答中,学生的真实信息得到了实际意义上的传递,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第三阶段:熟练运用,自然交流

量的积累必定引发质的飞跃,学生们已不满足于说书上现成的内容,他们需要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语言的交际。众所周知,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其交际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这就是语言输出的更高的一个层面:自然状态下的交流。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模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自由地交流思想,达到初步运用语言的目的。如小商店,小医院,小家庭,小公园,小游戏场等等。比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4Halloween时,我针对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这一现实问题,一方面利用录像、图片及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西方“万圣节”的来源以及相关活动,另一方面设计一个“Shop”或“Supermarket”的场景,让学生准备一些“万圣节”活动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lanterns”“masks”等作为道具,请学生先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将其生动地表演出来,然后再根据情况和喜好自由地增加调整一些内容,进行对话的改编、创作和表演,结果这堂课学生学得都很投入。这样的活动练习方式,既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又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密度。同时,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外语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留意生活环境中的外语信息,如音像资料,报刊杂志,产品标记,传播媒体,电脑网络等。这样既可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也可以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信息量越大,知识面就越宽,就越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创造,激励他们的智力活动。

另一方面,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词汇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和会话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更着重于将与教材有关联的、同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适当地引进课堂,并尝试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还将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该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宽舒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转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5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作品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构建生态、完整、和谐的多元化生态教育系统,开展英美文学赏析、观点交流与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针对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意识相对匮乏的现状,高校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积极搭建通往学生的兴趣平台,从而彻底改变英美文学教育死气沉沉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因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最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感知和接受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态度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正确领悟和理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当下多种媒介手段普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讲座式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生态语言学环境下,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多模态课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对英美文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引领学生直接步入他人的心灵情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角色扮演者的言谈举止间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其次,讨论式教学法亦适用于生态语言学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活动以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讨论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辨和主动参与,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里的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权利进行探讨、对话、辩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倡导民主的教育方式,允许表达自由、持有异议和尊重他人意见,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双方共处于和谐统一的生态教育系统中。最后,多模态课件的选用在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也独具功效。教师应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辅手段,制作声音、影像、图案、动画融为一体的立体化多模态课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妙趣横生、言简意赅。

二、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

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通过生态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在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师生关系、课堂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因素互为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注重对学生的启迪、引导和激励。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创设理想的生态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协同合作,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生态教育环境。

不过,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因此,和谐互动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全面、动态地考察与协调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教育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态教育的主体,学生与教师、文学作品、教育环境等生态因子形成互动格局;教师的授课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学习成效反过来对教师亦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学习与赏析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和谐生态学习环境的主动建构。这些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可以调动一切生态教育因素,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三、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审美境界的提升

审美境界的提升,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终极目标。审美是文学最重要的功效。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培养人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欣赏,最终形成和完善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境界。文学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在反思生活方面的功效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文学教育不能单单停滞于语言的学习、分析和欣赏上,而应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容,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文学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中积淀了许多震撼心灵、启迪心智的生态文学作品。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自然思想与生态意识,表达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生态责任意识和自然关怀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生态文学作品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英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