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1 09:12:39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篇1

对钢铁、铝合金等传统材料的替代是碳纤维应用推广的主要动力。由于具有重量轻、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碳纤维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交通运输等领域。

碳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具有优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其重量不到钢的1/4,但抗拉强度是钢的7~9倍,且抗拉弹性、比强度、比模量均显著优于钢,还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这些优异的性能给碳纤维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体育用品、交通运输等领域。

对钢铁、铝合金等传统材料的替代,是碳纤维应用推广的主要动力。专家称,“以塑代钢”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推进汽车、飞行器等产品的轻量化以降低油耗、应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以空客A380为例,因每架飞机采用碳纤维复合增强材料达到21~25吨,使每位乘客百公里油耗不到3升,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乘客每百公里油耗少于3升的远程客机,座英里成本比目前效率最高的飞机低15%~20%,其燃油的经济性比相应的竞争机型低13%左右。

“对传统材料的替代,关键是要考虑成本因素,如果成本相同,用户愿选择性能更优的碳纤维。”端小平说。在降低成本方面,我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起了主要作用。2008年,当我国企业宣布T300碳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时,这一规格产品的国际价格由每公斤500元降至120元以下;2012年,当高性能的T700级碳纤维在我国实验成功时,这一规格产品的国际价格从每公斤400元降至160元。

伴随低成本化的趋势,碳纤维在汽车、航空航天器、各类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迅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全球碳纤维消费量将达到7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9.37%。到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甚至可达到13万吨/年。

“这无疑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目前我国能从中分得的却很少,大部分依赖进口。”中机(系)信息技术研究院产业规划所研究员毋剑波表示。我国碳纤维的生产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小丝束,品质接近或达到T300水平,且不稳定,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导致应用受限,市场规模狭小。

因此,提高产品品质以替代进口意义重大。毋剑波表示,现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自主碳纤维产业,鼓励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碳纤维自给率,“随着我国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及政策的支持,未来国产碳纤维将逐步替代进口产品,国产碳纤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工业应用加速

随着世界范围内碳纤维产品用量的增长和价格的降低,民用工业应用将显著加速。预计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2.2万吨。其中,工业领域的需求将提高至75%。

今年7月,101米臂架泵车首次投入使用。泵车臂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传统钢材臂架疲劳开裂的问题,不仅大大减轻了泵车自重,降低了泵车能耗,而且提升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专家称,随着世界范围内碳纤维产品用量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大丝束碳纤维的大规模生产,其价格将不断降低,民用工业应用将显著加速。然而,与这一趋势不同,尽管我国碳纤维在工业应用中不断涌现新成果,但国内最大应用领域是体育和休闲娱乐用品。据毋剑波介绍,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工业应用、体育休闲应用占比分别为22%、61%、17%,而我国应用比例为4%、31%、65%。

“消费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原因在于这些领域对碳纤维的性能要求不高,不需要长时间的材料认证和成品实验,进入比较容易。”专家表示,造成我国碳纤维产业难以走向高端的根本原因在于研发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关键装备受制干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因此,“要真正分享碳纤维产业这块大‘蛋糕’,应该着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研发、创新,加强产业链开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表示。

碳纤维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预计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2.2万吨。其中,工业领域的需求将提高至75%。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健表示,随着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航空航天、汽车和风力发电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规模会大幅度提升,碳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消费量也将随之增长。

政策能量释放

随着《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相继,我国碳纤维行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碳纤维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是争夺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材料。长久以来,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技术及产品被西方国家垄断和封锁,我国不仅难以买到高端产品、设备,甚至学术交流也对我国严格保密。

“虽然国际上一些公司开始向我国出售T300级原丝,但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极大地制约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中国复合材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定金说,“自主研制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是我国碳纤维工业产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高性能PAN基碳纤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极为重视,在研发、生产方面给予经费、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并获得成功。我国虽然也较早进行了碳纤维研究,但直到2001年,我国的碳纤维研发才被提到议事日程。2001年10月,科技部设立碳纤维专项,正式将碳纤维项目纳入国家发展轨道。2005年,国家将碳纤维列为973计划项目,从根本上确保了碳纤维项目研发的有力推进。

产业发展机遇篇2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机遇篇3

加快软硬融合做大做强

今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以高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出口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与布局不断调整,软件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本次峰会上,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周子学司长提出,我国软件产业如今已呈现出六大特点,即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增长速度保持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软件服务增长较快;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大企业优势日趋明显;软硬融合趋势明显,嵌入式软件增长平稳;出口增速有所下降,服务外包潜力较大;区域布局日趋集中,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

现阶段,人企业规模不断扩人,有调查显示,软件业务收入前100家企业中,软件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0家;百家企业合计软件收入超过750亿元,占全行业收入的30%以上。嵌入式软件增速(24%)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占软件产品收入的比重(37.9%)超过l/3;软件出口中,嵌入式软件占一半以上(52%);基于大行业应用的软件企业仍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特别是通信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的同时,我国信息产业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软硬比例相对失衡;企业研发实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低,产业支撑体系仍不够完善;市场环境和竞争秩序有待规范等。如何在软硬件结合方面下功夫,周子学司长强调:“目前,软件产业发展并没有脱离硬件的区位格局,制造业规模靠前的省份软件产业发展规模也排名前列,说明中国的软件业受硬件业发展的影响很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如四川、陕西等),除了本地制造业规模较大外,也与其依托本土企业发展软件密切相关。因此,依托制造业、推动本土企业的软硬融合是区域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结合中国的国情及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应加快软硬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大做强中国软件产业不容易,我们不能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自己的出路。中国的本土大企业不应只做硬件。本土大企业要考虑做强,最好的途径就是做软,要在硬件生产的同时去开发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市场。企业软件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其竞争优势越明显。产业界不能把软件和硬件割裂开来。支持硬件企业发展软件的同时,更要支持软件企业与硬件结合。如果硬件企业目前没有软件队伍做支撑,可以委托软件企业把这块做起来。软硬融合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的好路径。”周司长从实际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与此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还应加强在节能减排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周司长指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新农村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相关的软件开发和信息化应用市场潜力巨大,也容易得到国家的扶持。

另外,我国软件企业应加大承接国内跨国公司的软件业务外包业务,在适应服务化趋势的同时,加强软件“内包”。随着全球产业链向我国转移及产业分工日趋细化,国内跨国公司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市场巨大,软件企业要抓住时机,做大做强。

用创新捍卫自主知识产权

“软件外包并非是软件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战略创新的基础上,福建榕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陈明平又为中国国产软件企业指出了另一个出路。

成立于1993年的榕基在本届峰会上被再次授予了“十大创新企业”称号,而作为拥有14年行业拓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转化基础的软件企业,榕基的血管里始终流动着“自主、创新”的血液。榕基在把核心技术进行量化产品化转移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式方法。从通常角度考虑,企业会在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强团队管理,而榕基则是用多年的行业拓展经网络化催生产业新格局

软件产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支撑,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软件产业一直以年均40%的速度高速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规模及体系。产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软件技术创新取得了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在软件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软件产业人才规模在不断扩大,软件企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步伐不断加快,软件产品的出口及外包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整体发展,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高峰论坛上,信息产业部产品司陈英副司长总结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未来软件产业发展趋势。

如今,网络化正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网络化正在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发展趋势之一,以开放式、分布式、异构性和移动计算等为特征的网络信息平台承载着巨大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提供着正在飞速增长的网络信息服务,软件应用和业务服务,并带来复杂的管理需求。在网络环境下,软件技术发展呈现出更新换代加速,技术与工程紧密结合的特点,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新一代软件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与此同时,全球化发展加快了产业链的 整合进程,软件产业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了软件竞争的全球化,使得软件产业内部的整合进程加快。为大力推进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美国、日本、欧洲等软件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印度、韩国等软件新兴的国家,都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寻求在整个软件产业的价值链中更为有利的位置。

对于软件产品而言,软件产业全球化要求所开发的软件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运行于不同的类别的平台,适用于不同种类的设备及支持不同的语言,这对因特网环境下的软件开发、部署和运营技术,以及因特网上的服务表示以及交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软件之间的协同还需要大量的公共资源的强有力的支持,更为公共的软件构件库的形成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化的竞争促使软件平台一体化的发展,随着较为完整的软件服务平台体系的逐步形成,软件竞争已经从产品的竞争发展成为整个体系的竞争。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相互渗透,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软件开发平台正在日益与运行平台集成,形成统一的系统软件平台。最终,软件平台体系将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在网络环境下,软件开发研究测试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改变,软件产业的重心正在从产品转变成服务,软件产业正在变成服务业。

会上,信息产业部产品司陈英副司长向与会者介绍了信息产业部产品管理司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推动软件创新方面的诸多思考,同时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逐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抓住实施国家重大工程的机遇,来推动建设产业创新的调控体系;要建设科研教育与企业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等七个方面加强引导,为软件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产业环境。验来提升项目的实施成活率,提升产品的灵活度。“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可以说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软件产业的一杆旗帜,而榕基则要成为以创新型自有知识产权和具有榕基特色的市场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另一面国产软件旗帜!”陈明平对榕基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

显然,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任何软件企业都少不了研发投入及技术团队的建设,然而在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型突破的基础上,如何使软件研发进入快速并有效的轨道?在陈明平看来,一定比例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得以创新的基础,而技术研发中人的因素很重要,这就要求有一支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应该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一颗强有力的技术心脏。

众所周知,国产软件企业很难做大做强,随着国外企业以并够、投资等多种手段介入国内市场,这些国产软件企业将如何应对?

陈明平的答案是“走自己的路!”面对国外巨头企业的市场侵入,国内软件企业应该尽快的形成自己的联盟,以整体平台技术优势来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整垒,而对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则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优势与其竞争,在国外与国内企业之间寻找市场突破口。

互操作是实现创新的绝佳途径

“互操作性是IT研发人员、IT应用甚至是最终用户的最大痛点!”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执行官李志霄在本届峰会上提出了困扰软件创新的核心问题。

软件企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互联网及WEB2.0的发展,创新正在从传统的封闭意义上的创新走向开放的创新,“我们不应该认为所有聪明人都应该为我们工作,我们应该做的是与公司内外的各种聪明人来合作,企业内外部研发之间可以做配合,同时,应该建立好的商业模型,同样,我们不仅仅要从别人购买我们的专利中获利,同样也要购买别人的专利,这也就是所谓的交叉专利许可。”李志霄对开放的创新做了充分的解释。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及个性化不断增多,同样,作为研发主力的企业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情况下不断推陈出新,而在产品及服务需求差异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在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解决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互操作问题成为了目前软件产业不断创新的一大挑战。

李志霄在会上解释道,所谓的互操作性就是信息技术系统、组件和服务交换数据与信息的能力即“讲述和理解”。而软件与硬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塑性上。从软件角度讲,软件企业要实现互操作性就是要实现“我的东西你能理解,你的东西我能理解。”在具体实施层面上则应该从产品、社区、授权使用及标准四个层面努力,李志霄表示:“微软正在积极地从这四个方面上进行努力,我们相信基于开放的、互操作的IT架构及应用必将推动软件产业的创新!”

硬件为软件提供创新机遇

“Intel的历史就是创新,Intel的DNA里就是创新!”英特尔副总裁兼中国软件开发总经理王文汉在本届高峰论坛中着力强调了在硬件飞速发展时代的软件创新机遇。

“内核就如同牛的胃,胃增加了自然胃口也就夫了,而如今中国的软件产业在多核时代下正迎接着股市中的牛市。”王文汉对中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创新机遇信心十足,“在摩尔定律的映照下,如今,硬件已经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状态,而整体IT产业的发展却正在放缓,究其原因就是硬的太硬,而软件的还不够软,硬件就如同人的肉体,软件就如同人的灵魂,当肉体发展而灵魂却没有进步的时候,他所产生的附加值也随之变小。”

随着硬件尤其是内核的不断增多,软件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在虚拟化方面,硬件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用户在节约资源方面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而虚拟化软件的技术突破将使得软件产业乃至IT整体产业带来―二次突破;同时,多核的出现使用户在图形化体验方面带来了空前的享受,但这更需要软件的技术实现来加以提升整体体验性能;多核的发展必然为并行计算带来空前的软件挑战,而恰恰是这一挑战的存在才使得软件创新有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多核时代的开源产业发展也再次将软件产业技术及商业模式的发展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本届峰会上,王文汗用及其简短的话解释了Intei作为信息产业链最底层的核心级企业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看法,“多核时代的来临,必然是软件创新机遇的一次绝佳体现,同样,这也必然会为软件产业整体提升带来巨大的空间与机会!在这里我套用一句话,无论在底层的BIOS还是顶层的操作系统,在多核处理器时代,软件创新处处是蓝海!”

创新也要循规蹈矩

“从最初的钢铁行业信息化,到如今的有色金属行业信息化及石化、采掘、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甚至公共服务信息化业务拓展,宝信的突破创新也有一定之规。”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力群在领取了“中国软件创新产品”奖项后,对软件创新做出了另一番解释。

产业发展机遇篇4

1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带动了很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对很多产业带来或大或小的难得机遇。就以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为例。首先,信息技术改变了会计产业发展的很多方式,与会计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当前会计产业逐渐向着信息化方面靠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会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会计产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一些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对企业会计部门带来的优势,并且从目前企业引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情况来看,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层面上来讲,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点。

1.1信息技术改善了会计产业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会计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优良的生存环境能够极大地促进整个会计产业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提供基础;而“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会影响会计产业的发展,有时候甚至对会计产业的正常生存都能产生巨大的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能够将信息技术认为是改善了会计产业生存以及发展的环境。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及发展基础条件,如果会计产业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那么对于会计产业的发展则是极其有利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迫使现有的会计专业培养会计产业相关人才的模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就能够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过去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会计行业“虚假人才”统统留住过去,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会计产业提供更多实用型的会计行业高端人才。

1.2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

当前,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单一化的知识结构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信息技术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单一化的学科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信息技术背景下,正在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整个会计学科中的内容不断扩大、向其他相近学科延伸。换句话说,会计学科的独立性正在不断地缩小、消失。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相近学科的相互依赖性、相互渗透性、相互支持性正在不断加深。会计学科的种种改变不可避免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而这种情况所形成的结果就是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必然会使得会计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行业、产业,只有具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其才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辉煌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产业人才凋零,那么这个产业必然是人们常说的“夕阳产业”。所以,信息技术促使会计学科向边缘学科转变也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1.3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更合理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更倾向于开放性的系统性质,不同的会计信息应用者将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职务上的调阅。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更为严密、安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从而能够使得企业针对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进行更为安全、完整地保护,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会计产业发展提供的机遇的一个方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的重点是对于重要数据的存取控制模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数据的输入、存储、分类、输出以及快速调用过程。信息技术为整个过程提供了必要的防火墙、重要会计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相关基础。

2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然,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难得的机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意识到在这些机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挑战。当然,接受挑战对于会计产业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更为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要能够明白在会计产业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2.1重要会计数据容易被盗取

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时候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滥用。就以会计产业为例,很多时候有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数据如果被竞争对手得到,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打击,甚至于致命性的打击。所以,这就迫使企业在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储存、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相关安全设施的维护工作。信息技术在为会计数据提供更为便利的方式的同时,也给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为了会计产业的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处处防备其为会计产业带来的种种挑战。这样才能将机遇扩大化,将挑战缩小化,为会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

2.2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信息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下,很多会计产业的人才对一些计算机知识并不了解多少,这就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在会计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会计行业人才要想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用以对企业各种会计数据进行合理、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记录、存储、整理以及输出等操作,有时候还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帮助策划人员进行管理、预测以及最终决策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需求下,迫使会计产业人才不得不学习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获得信息技术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

3结论

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为会计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还给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及时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想方设法地应用其带来的优势将会计产业的发展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会计产业能够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2).

产业发展机遇篇5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04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06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竞争者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近年来的热点,各省市都加大投资力度,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轿车方面,国外大公司纷纷与国内企业合资,不断推出新车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而东南汽车涉足轿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三菱提供的车型优势相对不足,造成竞争力明显落后。轻型客车方面,轻型客车是我国客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生产企业近40家,竞争一直较为激烈。目前有金杯、江铃、南京依维柯等品牌竞争者。东南在2006年销售下滑后,目前仍元气不足。大中型客车方面,我国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0余家,中型客车生产企业30余家,竞争相当激烈。其中郑州宇通、丹东黄海等企业都对厦门金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国际合作企业的变局

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要考虑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东南汽车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在轿车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厦门金龙汽车与东方宝龙合资成立金龙车身公司,进军mpv市场。但三菱汽车给东南提供的轿车车型与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另外三菱品牌的汽车在2002年~2005年期间因为隐瞒技术缺陷而导致负面消息不断,也对东南及其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2007年5月,戴姆勒-克莱斯勒将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克莱斯勒正式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此举引发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合作的变局。而失去了奔驰这个品牌的克莱斯勒产品能否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同样成问题。

3.产业集群自身的威胁

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东南汽车产业集群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众多配套厂商紧跟东南汽车落户青口,在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政府培育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共同作用。闽南、闽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类似。因此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培育型产业集群,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本地根植性强的集聚效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和不稳定的国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集群形成中的自身弊端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外部宏观环境趋好,海西建设也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产业发展机遇篇6

2009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全年实现业务收入9970亿元,增长25.6%,成为国民经济领域发展的亮点。2009年,我国软件服务业相关企业,取得了可喜的经营业绩。本届百家软件企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448.7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加了409.2亿元,占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的24.6%。

当前,信息技术和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软件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更新进一步加快,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已先行部署,新一轮竞争高潮正在到来。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进一步应用知识产权开展市场竞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摩擦呈加剧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关注和支持软件骨干企业的发展,今后将继续努力为百家企业在内的软件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作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我国软件服务业做大做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殷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核心专利和人才团队的海外企业,提高知识产权获取能力。在此,我向广大软件企业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抢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后危机时代,要抓住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契机,积极推进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要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动向,加快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抢占发展先机。

第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重视以市场需求引领技术创新,高度重视标准和知识产权,特别是关键技术要力求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建设。

产业发展机遇篇7

一、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全球化目前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 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构成来看,服务外包产业也在由简单的it服务外包开始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化,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而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链中,重点是处于it服务外包领域,参与的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外包项目,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目前北京市的it外包服务更多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国软件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行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即便在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也是如此。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预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0年将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需62.5万从业人员。按照目前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2010年约为40万人,存在20万人缺口。

目前,客户开始要求和中国外包企业建立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就对中国公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企业可以做到上千人协同开发,而我国企业普遍停留在管理数百人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软件骨干企业,最多也只能做到400多人同时开发,为此,很多外包企业开始加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例如。博彦科技于2006年12月引进了sap的erp,成为国内外包公司中首家引入该系统的公司,软通动力也在加紧优化公司业务流程,并于2007年通过cmml5和is027001两认证。

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值过40亿美元,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冰平、人才储备、品牌建设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我国要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社会各方面普及、深化对服务外包地认识,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1 抢抓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带来的机遇

最近的发展显示,跨国公司把一些内部服务业务,即原本由跨国公司自身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例如财务结算、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外包出来,开始转移到我国,特别是人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ibm公司与铁道部合资成立“蓝色快车”公司,利用铁道网络和ibm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网络服务为诸如柯达这样的公司提供it设备和软件的维护。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正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制造环节外包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而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开始了包括内部服务在内的服务环节外包。中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具备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条件,服务业外包作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

不仅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而且有利于培养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和加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争取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区,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基地,也能成为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基地。

2 夯实服务外包信息化基础

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必须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还必须有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与流动更活跃;二是飞速发展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低廉,通过远距离提供服务已成为现实,三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带动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四是发展中国的低成本成为优势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新一轮竞争中先人一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在全国编制一张通信和高速路网,让企业能享有优质低廉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外包服务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电信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腾飞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 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人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蟖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4 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

产业发展机遇篇8

(一)居民收入的提高刺激了对服装的购买能力。消费结构升级直接导致销售模式的变化,在总量攀升的基础上,诸多企业面临的是销售模式创新的考验。

2005年1—9月人均衣着支出为599.6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32.7%,人均购买服装支出为441.8元,同比增长40.6%,占衣着支出的61.6%,其中前三个季度中服装单价比去年同期增长24.8%,价格提升令人振奋。

总量扩张与结构升级令企业有更多模式选择,有基础和有条件的服装企业一定要提前进行产品升级的战略性规划,未来中国一定能够出现自己的定级品牌,本土奢侈服装品牌诞生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中国时尚市场的不平衡特征决定了中国顶级服装品牌一定是区域性的。

销售关键日概念对高档品牌服装产品的销售作用日益彰显。从漫天撒网到精确打击,企业营销的资源匹配与战略协同模式面临巨大挑战。2005年服装购买旺季在2、5、7、9月等季节变换时节,近几个月人均购买服装的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7.4%、52.7%、92.9%和41%,黄金周的销售作用更是突出。

(二)人力资源的优势。低成本是目前行业竞争的主要方面,专业技术储备以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导致行业竞争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归宿。

人才的需求首先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关。在中国,目前行业竞争的驱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品牌和成本。

全国有不少服装纺织专业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存在无疑为发展服装行业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人才库。至今为止,全国设有服装科研机构104家,服装高等院校2所,并在40多所高等院校中开设服装专业(系),这些是未来支撑中国服装企业品牌战略的根基。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是支撑这个产业的关键。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2005年十大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来看,服装纺织业最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服装产业这无疑在服装生产成本上占有竞争优势。

(三)棉花与化纤价格影响服装的外销。中国的服装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国际地位的崛起,首先取决于自身产业集群的整合程度,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业现状根本不会产生国际影响力,所谓的国际品牌的梦想也不会实现。

服装产业和棉纤价格息息相关,中国是棉花和化纤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棉花和化纤价格已开始影响国际价格走势,这对于中国服装外销成本和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量地位如何发展到对全球市场有影响的决定地位,中国的服装产业如何与原材料产业进行联合或者整合,达到力量的会聚,这样的前景是非常诱人的,其中行业协会与产业资本杠杆的使用将是关键的影响力量。

产业发展机遇篇9

集体讨论环节

廖祥忠: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

张天晓:我一直倡导中国动画应该走向世界,与国际合作。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动画片只有亮相国际舞台,发挥其才能,中国的文化才能够走出去,才是中国动画真正的未来。

雷瑛:从金鹰卡通卫视的角度来讲,动漫的提升与跨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给内容很好的土壤。首先要有艺术家创作出好的内容,然后在媒体平台上,有足够的推广力。要使内容成长为品牌,怎么降低内容成长为品牌的门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张燕鹏: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的使命是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动漫产业与新媒体的对接。首先,新媒体作为一个载体,是对传统动漫的补充,能通过手机来看动漫,即动漫手机报。其次,手机动漫还是一种商务模式,它能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便捷通道。

龚宇:网络视频和动漫产业之间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对于用户来讲,网络视频的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用户可以在任意时段点击想看的片段,而传统媒体受播出时长的限制、频道的限制等。对于网络视频来讲,全行业还是启动期,增长速度和产业规模性成长是一个重要的规划过程,相信对产业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魏宏锟:天津科技融资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作为一个国有品牌,既具有国有成份,也有民营资本和外资。遗憾的是,在过去3到5年时间里,仅投资三家文化创意企业。“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型企业当然也包括文化创意企业,我们今年已经支持了100多家企业发展,明年我们计划支持上千家。伴随着国家政策以及天津市相关政策的出台,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对动漫行业多做一些投资。

Section 2

自由互动环节

廖祥忠: 拓维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动漫产业的未来在新媒体”,金鹰卡通在过去几年为中国动画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金鹰卡通有何准备?

雷瑛: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播内容,提升品牌价值。跨越与提升的基础是将来在内容传播上,一定要整合多种媒体,无所谓哪一种媒体会怎样。对于企业来讲,选择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作为其首选平台,决定其市场定位。例如电视媒体,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儿童动画。而在新媒体动漫上,受众群体更偏向于青少年。近十年来,有三个可以被称之为动漫品牌的东西,一只蓝猫,一只虹猫,一只喜羊羊。这三个之所以能称为品牌,是因为它们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其上升为品牌以后所具有巨大的产业号召能力,它们实际上都是通过电视动画诞生的。作为媒体人最需要思考的是,能提供给内容制造者、创造者一个怎样的品牌。我们能否提供给一个更合适中国的传播现状的一个平台,使得这些内容能够迅速地成长为品牌。如果金鹰卡通能够破解这个问题,那将会给中国动漫带来十足的信心。

廖祥忠:如何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保证动漫作品的民族性?

张燕鹏:中国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专门设计了几个基地,从某种意义上面讲,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和频道,动漫基地的设立承载着三个愿景:1、构建完整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培育前动漫文化。3、打造前沿的创意产业。就目前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来讲,动漫内容很丰富,而传播渠道相对匮乏。很多人都有动漫情结,比如60年代出生的人,对连环画就有很强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在新媒体上他更多的是前文化。动漫产业覆盖面非常广,特别是在形象的授权、衍生品方面,在传统工业当中它带来的商业价值比重相对较高,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怎样延展,需要一个过程。

廖祥忠:新媒体动漫和传统动漫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以及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张天晓:新媒体时代下,还是单项的传输过程,就像电视一样,仅仅是看。我认为当今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动的社会,全民参与的社会。我推出一个“动漫数据库”的理念。人人都有动漫情节,当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你可以不会画画,但只要你认准这个行业,你就会成为一个漫画家。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一个造型、一个数据库,你可以用现实的造型、现实的表情来表达你的思想,我觉得这才是对手机、对互联网来说,应该真正发展的方向。总之,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动漫,而且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集合大众的创造力量共同做动漫,这才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

廖祥忠:许多优秀的短小动画片在网络非常火爆,这些小短片成功的契机是什么?

龚宇:动漫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创意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分众。而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全龄化传播,受众覆盖面广,从半岁到七十岁,都可实现一对一传播。这个传输方式导致任何一个人都能非常容易地搜索出他喜欢的动漫形象。所以对于创意人员,面对如此大的传播空间,只要做好自己的创意,抓住一部分专业用户,早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如果能长期抓住固定的用户群,那么这个市场就会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互联网上传播的动漫的一个典型特点。

廖祥忠:基金投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投资起来特别慎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浩基:基金是拿着别人的钱投资,所以投资来就应该慎重。我们会尝试选择一些成熟的公司,希望能一手培养其成长,同时我们的基金也要得到回报。动漫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投资内容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投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以内容起家、以内容为主导的公司,选择那些真正有文化、富有创意的机构。例如,我们投资了100家公司,其中有50家成功就算不错的了,其间如果再选择一些文化产业的公司,那就是非常具有性的行为。这就造成许多PC或者投资机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类型的公司为什么会信心不足的原因。

小结

数字媒体时代,动漫产业挺进进一个真正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国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然而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动漫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当今时代下,动漫的属性、功能、价值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承文化方面,将起到主导作用,尤其在传播世界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之际,动漫、新媒体,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要考虑动漫和新媒体结合产生的价值。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动画学院院长

张天晓: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

雷瑛:湖南金鹰卡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燕鹏: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总经理

产业发展机遇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人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要素专业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三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虽有“走出去”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小,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的比重低。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43%,欧盟占34%,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而中国所占的份额不足4%。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跟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十分注重创新,创意、创新知识以及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文化产业各层次就业比重当中,文化相关层和层所占的比重较大,文化核心层中拥有自主创意创新能力的人才比重很低,并且整体水平不高。

再次,文化企业缺乏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存在重要区别,生产制造型企业有形资产多,无形资产少;文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开发创新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文化企业在缺乏自由资金需要融资时就面临抵押品的品牌效应不足,而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目前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政策缺乏稳定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机制还不够科学,主观意识较强,许多文化评估机构主体越位和缺位的情况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即使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最后,区域间文化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各地方也紧随中央脚步,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然而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文化产业的全面性,不根据本地实际选取主导产业,从而使地区间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同时,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要求市场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但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制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主导性文化产业培育的具体对策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产业发展机遇篇11

1引言

在全面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大行业和领域交流合作过程当中,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播与传承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促进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优秀的动漫作品,会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媒体合作等带来便利。当然,一带一路战略也会为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

曾于2013年提出,关于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又于2015年召开了关于一带一路的推进的工作会议,在2015年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中,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发表了关于一带一路要实现各国经济战略的优势互补这一观点的演讲。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提倡的是合作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本着和平发展的战略,主动与周边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以期能够实现共利、共赢。

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动漫产业发展的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头戏,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湖南的地理位置优越,地貌资源雄厚,风土人情也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这些优越的条件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动漫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3.1经贸合作中文化优先原则

中国一直延续着经贸合作以文化优先的原则,文化产业始终走在优先发展的道路上,以文化带动经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因沿线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性,文化多元性的协调发展就成了关注点,加深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融合多元的、有差异的文化,使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贸合作的前瞻性产业,秉承着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成为引领合作的主力。

3.2动漫产业借势发力

湖南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要深入贯彻一带一路的政策,也要结合自身文化的特点,以及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剖析,在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过去,湖南地区已经在动漫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湖南动漫产业起步较早,动漫制作技术领先,还有金鹰卡通独立播出平台,很多湖南原创作品在此平台播出,也受到了广泛好评。然而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近年来甚至呈现下滑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创作题材不够丰富,选题范围狭窄,交流借鉴比较少等。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在这个大背景、大前提之下实现动漫产业的大发展,使湖南动漫产业的选题范围内容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促进中外交流,对于推动湖南地区的动漫产业水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动漫产业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当今动漫产业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绝对不可小觑。动漫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湖南动漫产业,在全国来说至少具有两个优势条件,一是起步相对比较早,二是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然而在当今经济大潮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4.1与沿线国家存在文化差异

在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因各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会导致在产业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中会有碰撞和摩擦,国际合作会受到影响甚至是阻碍,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湖南动漫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还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去应对挑战,认真做好市场研究,综合分析,化挑战为动力,助推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

4.2产业发展面比较窄

湖南高校林立,各大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动漫相关专业,对于发展动漫产业是十分有优势的,但是目前湖南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并不是很完整,经济效益比较低,仅仅依靠动画片来维持效益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湖南动漫产业缺乏积极、有效的管理模式。为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稳定员工的薪资报酬而不得不承接外包业务来赚取低廉加工费。如此长期发展下去,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道路会变得越来越窄,阻碍湖南地区动漫产业的创新发展,甚至难以走向国际。

4.3动漫产品价值与利润的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动漫产品的制作耗工费时,成本投入较高,这会使产品的开发方显得有些吃力甚至难以胜任,最简单的降低风险的方法是降低成本,但是成本的降低往往是对质量的降低,那么质量的降低就意味着价值的降低,而文化产业是有其特殊性的,文化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因此文化产品的价值决定着文化产品的利润,文化产品价值的降低使得文化产品利润难以提高,那么面对高成本自然又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方法。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动漫产业难以维持良性发展。

5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

5.1动漫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的发展应该把创新放在第一要位,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动力,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上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对动漫产业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湖南动漫产业进行重新定位,以新的制度、新的策略来管理湖南动漫产业。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带领下,振兴湖南的动漫产业,助推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取得积极的成果。

5.2加大动漫文化的传播

要加大动漫文化产业的传播力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沿线周边国家间合作开展系列活动,促进国家间文化的交融与沟通,这对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以及模式的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湖南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应该紧紧地把握当地文化的特点,传播本土文化,如果将湘绣、陶艺、茶艺、戏曲、剪纸、方言等湖湘文化元素渗入动漫作品,通过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原创动漫精品,繁荣文化产业,从选题内容、制作水准、媒体传播、产品衍生制作等各个领域形成产业对接,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导下,助推动漫产业的发展,这对湖南地区动漫产业甚至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3建构动漫文化合作机制

在一带一路战略带领下,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有助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由中国欧瑞动漫公司和沙特阿拉伯视听总局联合制作的《孔小西与哈基姆》动画系列片在沙特阿拉伯热播,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了一系列中沙美食有关的小故事,凸显中沙友谊长存。这是中沙首次动画合作,也是沙特阿拉伯的第一部动画片,作品融合了美食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浓郁的阿拉伯风土人情,打开了沙特文化合作大门。而阿拉伯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这部动漫作品的合作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当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由中国和捷克合作的动画作品《熊猫和小鼹鼠》获得“金猴奖”最佳动画系列片奖。这部作品以中国国宝熊猫和捷克国宝级卡通角色小鼹鼠为故事的主角,彼此的互助与成长,象征中捷友谊源远流长。一带一路为动漫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湖南动漫产业也要思考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积极建构动漫文化产业的合作机制。采用互联网、大众传媒等多样化的手段,以官方、大众等途径,建立起关于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为湖南地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创设新格局。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文化产业方面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动漫作为文化产业的重头戏,对于湖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湖南动漫企业应融合地区特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借势发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传播与传承本土文化,创作更多优秀的动漫作品,让湖南动漫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孙华伟.“一带一路”三大布局[J].西部大开发,2015(5).

[2]蔡尚伟,车南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4).

产业发展机遇篇12

一、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环保产业可望成为军转民的一个重要领域“九五”期间到201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和大规模资源开发的过程。尽管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国环境形势仍很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本世纪末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变等目标,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环保“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到2000年所有污染物必须达标的要求,并推出《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项重大举措,以及为之配套的一些其他政策、措施,必将促进各地区、企业投入区域和点源的污染治理。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还不能适应环保事业的需要,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环保产业是具有很大潜力的“朝阳产业”,这正是军工行业在军转民过程中需要寻求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因此环保产业有可能成为军转民的新领域。

二、军工行业环保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近十年来,军工行业将过去治理本行业污染的技术和设备逐步推向市场,许多有志之士都致力于环保产业,企业的环保部门与车间合作,开发环保技术和设备,设计院、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也纷纷参与环保市场竞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军工行业都涌现出一批环保产业单位,有的已在我国环保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了解,到1995年,航空、船舶、兵器等行业环保产业产值均在3亿元左右。以兵器工业为例,涉足环保产业的单位有40多个(多为企事业单位的二级企业),共开发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脱硫除尘)、水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如高浓度有机废水、电镀废水、CLO2发生器)、环保器材和净化设备(水和空气净化器、水处理药剂等)、汽车摩托车消声器、环境监测仪器、固体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无公害环境标志产品(可降解塑料、氟里昂替代品R134a、新型制冷空调)等7大类70多种产品。环保从业人数为1万余人。其中环保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产品销售和“三废”综合利用构成了兵器工业的主体。从兵器工业的环保产业基本现状可以看出:(1)尽管产品、技术种类较多,但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缺乏主导产品。按年产值3亿元计算,仅占全国产值(300多亿元)的1/100;(2)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主要是二级法人单位;(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也很低;(4)环保产业单位的经营机制也是制约市场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和其他多种因素,目前,军工行业的环保产业在全国环保市场的份额还比较低,在组成我国环保产业的“四个方面军”——乡镇企业、地方环保部门所属环保公司、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企业、外国公司中所处地位尚不突出。因此,军工行业要将环保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其支柱民品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应该看到军工行业所具备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综合起来,军工行业具有发展环保产业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

(1)国防科技工业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和所拥有的高新技术正是提高我国环保科技水平的希望所在。

(2)各军工行业均涉及较广泛的产业领域,如机械、光电、化工等,具有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有发展环保产业所需的产业基础。

(3)军工业特有的军品生产技术、某些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特有污染物的治理技术都有化为通用环保技术、进入环保市场的巨大潜力。如兵器工业的活性炭开发、生产及其应用技术,在环保产业中就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航空工业的新材料、制冷、空调、电子等先进技术优势都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产业,船舶工业的大型燃油炉、除油装置等技术基础同样有广泛应用前景。

(4)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将使军工行业环保产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为改变我国目前环保产品质量低劣的状况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5)国内外的销售网络体系,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承包能力,使军工行业具有参与国际、国内环保工程承包的能力和国内外环保产品营销的优势。

三、环保产业市场浅析从当前的环保产业市场分析来看,可将环保市场分为受国家环保政策和执法力度影响的区域和点源的污染控制和污染治理市场以及随着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形成的家用环保市场这两大环保产业市场。

(1)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以后,国家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使得许多潜在的环保市场正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

·《国务院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要求到2000年所有污染物必须达到排放标准,否则届时将被停产或关闭,这就使得目前大量超标排放的企业不得不限期治理,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环保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决定》还严令关、停、并、转目前严重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小电镀、小炼焦、小制革、小化工等“15小”企业,从而促进了其他类似企业的治理。到2000年我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求达到20~3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50%,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当前水处理市场的重要方面。第四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推出的《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两项重大举措,不仅要求污染物达到浓度排放标准,而且要使污染物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共投资4800亿元,其中“九五”期间为第一期工程投资1860亿元,重点治理“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三河”(淮河、辽河、海河),这些区域成为我国“九五”期间的主要环保市场。

·我国关于SO2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的划定,以及对SO2征收排污费后,锅炉燃烧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具有很好的市场,电厂大型锅炉的烟气脱硫和工业中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硫成为两大市场。我国现有中小型锅炉43万台,年耗煤3.5亿多吨,年排放SO2800多万吨,占SO2排放量的40%,因此中小型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脱硫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城市大气污染物的60%至70%来自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的排气污染。过去,由于我国使用含铅汽油,使得尾气净化的催化剂“中毒”,影响这一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现北京、上海、广州开始使用无铅汽油,禁止使用含铅汽油。1998年西安、重庆、天津等市使用无铅汽油,2000年全国使用无铅汽油,这就为我国汽车摩托车的尾气催化净化器的使用创造了条件。机动车尾气净化器正处于研究与开发阶段,这是目前正在形成的市场。近日,一些城市已要求检测不合格的在用车必须安装净化器。

·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很多单位积极开发大型焚烧炉,并寻求示范工程;由于资金和技术问题,垃圾处理这一市场将在2000年开始的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环保产业的重要的潜在市场。另外,“白色污染”也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为解决此问题,可降解塑料及其深加工制品如农用薄膜、包装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新的环保标准,对污染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增控制指标,也开拓了环保产业的新的领域。如新的综合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对废水的TOC进行监测,总量控制要求与之配套使用的污水流量采样器,这些都是目前需要开发的环保监测仪器。

(2)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形成空气和水净化器等家用环保产品的市场。许多城市自来水有些指标不合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针对开放的消费品市场,家庭或小区的水净化器、居室和车用空气净化器都是当前关系到千家万户、市场容量比较大的畅销产品。

另外,各军工行业自身的污染治理(如老污染源的治理和新建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所需的技术与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环保市场。

四、环保产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结合各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是确立其开发重点的原则之一。根据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兵器工业确立了以下领域作为环保产业的开发重点:

(1)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开发生产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与设备,并建立电厂锅炉的示范工程。

(2)水处理设备重点开发医药等高浓度有机废水、电镀等表面处理废水处理的成套化、系列化设备,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

(3)垃圾处理设备及综合利用

(4)车辆尾气净化器等汽车环保产品技术开发重点:汽车、摩托车排气净化器,并总成为消声、净化一体器

(5)空气、水净化设备、器材与材料

(6)清洁产品和无公害环境标志产品技术开发重点:可降解塑料及其深加工和设备的国产化;氟里昂代用品134a。

(7)环境工程承包利用设计优势,进行工程承包,带动环保产品的销售。

(8)环保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及其他领域技术开发重点:总量控制仪器,注重该领域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与引进。另外,还应开发生态与生物技术,开展环保咨询(如ISO14000的认证与咨询等)。

五、军工行业发展环保产业的挑战和拟采取的对策与建议军工行业具有发展环保产业的条件和基础,环保产业市场为军转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要充分将其优势发挥出来,首先应面对来自自我和外部的挑战:·市场机制对现有的计划体制的挑战。·规模经济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零星的、小规模生产的挑战。

·集团优势对分散经营的挑战。·国外技术、资金对国内环保市场冲击和对军工行业目前脆弱的环保产业的挑战。

·国家环保产业的宏观调控及扶持政策滞后对军工行业发展环保产业扶持政策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要使环保产业成为军工行业民品的重要补充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拟采取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1)行业管理部门,从各行业的实际出发,加强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加强环保产业的领导,引导并促进环保产业的规模化进程,并注重相关部门的协调。

(2)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按产品结构或技术开发的优势,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专业性的技术开发公司或环保产业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整体优势。

(3)加大环保科研开发投资力度,落实环保产业资金渠道。

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而目前环保科研小试费用匮乏;中试研究和科技开发很难列入重点项目;因此加大环保科研和科技开发投入是发展环保产业的前提;同时将成熟的技术产业化产品列入民品项目固定生产投资渠道。

建议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环保产业发展基金,以支持和引导国防工业环保产业的发展。

(4)开展广泛的、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合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要转变观念,开展与环保产业的各方面军(乡镇企业、地方环保企业、国务院直属工业部门、国外环保公司)合作,取各家优势,为我所用。

产业发展机遇篇13

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加入WTO 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外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的空前交融,它对于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背景下,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认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清水秀,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2002 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湖南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全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过去我们一直很少注重县域旅游业的文化含量,轻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其文化市场的认识也不足,加入WTO 后,湖南县域旅游业也将直接置身于开放化的全球竞争空间,直接感受到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跨国文化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压力,而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狭义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来发展县域旅游经济。

二是有利于湖南旅游扶贫战略。湖南还有一些县、区属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扶贫任务比较艰巨。然而,湖南不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古迹较多,这种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因故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开发,就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成功例子为湖南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山区、边区、老区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温泉旅游、漂流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这些旅游项目中注意渗透文化内涵,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县域旅游品牌,这就能够进行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WTO 后,将给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配置各种资源的机遇。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它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结合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举措,推动西部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各县区劳动力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县域商贸的繁荣,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当地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又能推动县域个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它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文化产业还显得稚嫩和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在总量、规模、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大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小家子气”十足,旅游业与人口比例很不协调。

其次是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宗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加之当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地域限制、交通闭塞,许多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品位不高,难免夹杂粗俗、低俗、陈旧甚至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而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旅游文化精品。有些县域的旅游业不知道打文化牌,纯粹为旅游而旅游,使得顾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导致旅游的回头客剧减。有些县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缺乏先进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技术的武装,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而呈现出分散的、内敛的、低效的特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湖南县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事业是新兴的事业,湖南有些县、区领导对此项事业非常陌生,对于旅游是不是独立的产业? 是不是文化产业? 作用如何?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怎样? 是核心产业,还是附属产业? 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很清楚,对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明确,由此失去许多机遇。由于产业定位不准,导致对旅游规划的随意行为,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更谈不上有详细或长远的规划。还有些县区领导看到了本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如数家珍,似乎自己什么都可以开发,但对于这些资源是针对哪些客源市场却不明确,就资源谈资源,市场意识不强。简单的旅游资源观念导致旅游产品水平低,产品陈旧落后,规模小,经营方式原始,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周边县域旅游产品多有雷同。个别县区领导不重视旅游专家的重要作用,凭自我感性认识发展旅游,对旅游业的特殊性认识浅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低服务质量、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旅游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某些领导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资金投入方式基本是靠现有旅游项目自身的收益滚动发展,不能实现县域旅游业的高起点、高品位、高回报。县域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情况。因为资本投入不足,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少,又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质量较低。对县域旅游的促销宣传作用认识不足,促销计划简单,促销手段单调,县域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创造性。这些都是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县域旅游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在县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试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南目前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转变观念,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想前提。首先要确定行业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如旅游业收益占GDP 的百分比,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确认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就应实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树立旅游的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仔细地筛选当地的旅游资源,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旅游资源”为“市场需要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资源”,对本地拥有的资源要透彻地了解。对资源的了解要有系统的概念,要与周边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个溶洞,独立地看是一项资源,可能与周围地区另有许多更加有价值的洞,而使当地的洞完全没有开发价值,开发了也没有人看,浪费了投资。另外,设施也是资源,这个观念可以使我们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设施要有品牌观念,如一个草原小屋,山中凉亭,它既是旅游住宿、休息设施,也是整体情调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突出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挥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避免雷同,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湖南各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有个性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强项。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突出部,切忌各地旅游纪念品的雷同。如果游客到一个地方买到了这种纪念品,他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会买同样的纪念品,甚至看都不想看了。还有一些民俗风情表演、庙会文化以及服务项目,都应该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谓特色,从一定层面上讲,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

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发展旅游的最好机会。但不能认为游客们是来为旅游而旅游的,有许多游客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还希望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旅游产业要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做好文章,要由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设计转变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设计,扩大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文化产品要以高雅、精纯、健康、优美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新颖的知识信息作为质量内涵,摈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式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保证。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县级地方政府要确定财政投入的重点,用以扶持关系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对不应由财政负担的单位,则应依靠市场投资。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对具备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二是吸收非旅游产业向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的捐资;四是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由有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托管;五是大力引进各种外资。

总之,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规划力度,是发展县域旅游事业的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开发,必定会使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