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管理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2 18:13:22

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管理篇1

1.1定量内容

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伴随付出与收入的因果关系,自然,在预算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对于整体或个体工作所需的支出与收入需形成有效的分析,方便制定全面的预算。

1.2因素分析

所谓事出有因,支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值可达到多少?有效收益(收入)是多少,达到此值的依据是什么,过程如何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等,都必须进行有效分析。

1.3时间制定

计划工作完成的目标期限,何时能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何时能够使收入超出支出,实现盈利。制定预算就是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对未知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一般情况下,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整个计划工作应当量入为出和,并且实事求是,杜绝虚报,做好整个预算资金的统筹安排工作。对预算的制定,主要目的就是对工作行程有效计划,系统执行,因而预算制定全面、有效是达到经营计划目标的有效前提,在制定过程中,目标制定需准确到位、工作计划需尽可能具体。是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

2预算管理的可预性

“预算”以“预”为主,根据基础经验数据完成对相似发展趋势下的一定时间区间内的收支预测;“算”为辅,事情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效的计算对于预算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预算执行者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采取措施预做准备,控制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这其中包含的许多对预算制定造成影响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必须进行处理的关键点,其中每一项都将会对我们编制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工作事务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所在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经验支撑,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预测方式。

2.1定量

形成长期的经验数据收集,完成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2定性

此类预测弊端在于缺少数据分析的基础支持,其预测主要是通过经验制定,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制定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3预算管理的可控制性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严格有效地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编制的计划参考了以往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类似的损失,对于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最主要的还是做到以下三点。

3.1标准制定

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工作标准,一方面是明确工作的方式与目标,因为目标制定需考虑到公司的发展能力,以及是否有利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工作的规范管理,形成系统的量化规范体系,实现对预算工作的控制及后期工作的评价,这有助于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

3.2过程检查

预算编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制过程,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定会有偏差,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做好过程监察、数据搜集、及时纠偏等工作,在发现工作内容与预期目标有所偏离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来避免不良结果的产生,在过程中及时做出更好的计划修改与协调解决,保证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及目标结果的高准确性。

3.3纠偏措施

准确有效的预算制定必须能反映出当前组织机构的运行状况,这就需要在制定前对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分析,做到依据来自于部门,效果实施与部门,因人施教,协调完成计划执行,才能实现最终的效果。所以,只有符合部门的工作模式及趋势的预算编制才能有效的改善部门工作,一切费用计划都制定非常明确,只需主管责任领导分配工作,切实达到高效的控制。

预算的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42-03

1998年1月,55个公司(大部分为欧洲大型公司)参加了BBRT第一次会议。虽然该组织在英国起源,但是现在它已经将其成员扩展到包括英国、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挪威、瑞典、瑞士、南非以及美国等国家。所有加入的成员都意识到预算管理方法可以导致企业内部职能失调,使企业越来越不适应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尽管有这样一些担忧,仍然很少有企业认为可以有另外的解决方案。BBRT以停止年度预算编制的公司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试图从中能够归纳出最佳的可以替代预算的实践方案。BBRT通过总结、吸收,逐渐研究归纳出一套通用原则和方法,构成了“超越预算”模型框架。BBRT认为,“超越预算”可以让人们从业绩合同的链条中解放出来,而大多数公司都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是年度预算工作意味着人们的精力和智慧更多地被用在对预算指标的谈判上,而不是为顾客和所有者创造价值。将人们从预算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有利于让他们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来满足顾客利益,从容应对市场竞争。

一、“超越预算”的管理原则

“超越预算”管理主要有两大原则:一是适应性经营过程的原则,坚持该原则的目的是使企业更为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造;二是组织分权领导原则,坚持该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组织行为,提高领导效率。

适应性经营过程原则具体包括:1、目标原则。“超越预算”管理的目标并非固定的年度目标,而是面向持续的改善所设定的富有雄心的目标;“超越预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短期和长期绩效潜能为基础目标来代替预算管理以年度协商的内部目标,确定与绩效考核和奖励脱钩的“延伸目标”。不以参照目标来衡量管理方面的绩效,而以一系列指标进行考核和奖励,设定相对于内部同行的目标,以不断改善的相对绩效为基础(其中包括纵向对比,如今年与去年业绩对比,以及横向对比,如与同业水平对比等),以此推动战略的发展,让绩效超越渐近式变革;2、考核与奖励原则。在考核评价上,不仅考虑固定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应仅仅将个人完成目标的情况作为考核与奖励的指标,还应对基于相对业绩的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共同成果提供报酬激励,应用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基础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多方面对基于相对业绩的成果进行考核;3、计划制定原则。不局限在每年一次的计划制定上,而是面向持续发展的所有环节中的计划,而且计划应该是根据将顾客放在核心位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做出的,同时所有人都应参与到计划的制定过程之中,高级决策者优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战略可以集思广益;4、资源分配原则。资源的分配不局限于年度预算,同时赋予管理者在必要情况下自主利用的权力,按组织的实际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分配,做到在需要的时候即可获得,以避免年度预算对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因资源不足错失机会;5、协调原则。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如果企业组织被视为由人员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而不是一个机器的话,那么团队的责任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企业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由多个独立部分所组成的,应该根据顾客要求来协调交叉公司操作行动,而不是按预设的每年总预算来操作;6、控制手段原则。既要以计划差异控制为手段,还要考虑与此相关的主要业绩指标。通过实施“超越预算”管理,管理人员更加关注对未来的规划而不是对过去的评价,这种管理方式为未来的执行可能出现的偏差提供了更早的预警信号,使管理者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战略进行调整和做出正确的决定。此外,通过建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并通过向下分权,企业经营信息可以更快下达到组织的不同层级,这样可以生成一套连锁控制机制,这样的连锁控制机制是传统直线型管理体系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控制机制下,企业组织不会出现管理盲区,所有人都处于控制之中并对共同成果负责。

组织分权领导原则具体包括:1、治理结构原则。在公司治理上,提供一个以明确的原则和限定为基础的监管框架。通过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使所有层面的人员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通过在企业组织中建立共同的目标和共享的价值观在道德上进行约束。明确的政策和原则可以防备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尤其在碰到来自更高层对于要完成固定绩效合同的压力的时候;2、相对业绩原则。“超越预算”认为,绝对的盈利数目并不是真正的目标,而是相对而言的,战胜竞争对手才是真正的目标,因此,通过建立相对业绩目标,企业经营单位将不局限于内部预算目标的完成,还支持取胜于市场所进行的各项活动;3、行为自由原则。给予企业团队以充分的自由和力量,不再简单地要求其严格按计划执行,而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战略当中,并容忍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将其视为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全员参与战略将一种个人责任感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中;4、责任原则。将价值创造的决策责任交给一线团队,这样,有助于经理们在权力限定的范围内自己设定短期的改进目标。因此,为了把团队协作和个人责任思想深入企业中,不仅应有集权式的责任等级组织,还应当建立小型的、客户导向型的、对团队业绩负责的网络式团队组织;5、顾客责任原则。作为企业利润的源泉,顾客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企业应该对客户的结果负责,即不仅要完成既定的企业内部目标,还要以改善顾客需求为目的来提高消费群体的满意度;6、信息公开原则。为了鼓励诚信行为,领导者们应该支持公开、诚信的,而且在整个企业只提供“一种真实数据”的信息体系,而不是让中间人过滤信息,在公开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共享,不再将信息局限在必须了解的那部分人身上。

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松弛

预算松弛,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各层级之间由于不对称信息情况的存在,预算执行者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参与编制预算的机会蓄意将预算标准放宽的一种现象。传统预算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利用综合的预计财务报告反映未来年度的公司计划,由于这些计划成为计量未来业绩的标准而作为控制系统的基础,因而具有计划和控制的双重作用。当管理者以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下级部门业绩的标准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预算松弛的情况。预算松弛是管理控制中的机能失调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蓄意夸大业务活动预计耗用资源量及作业难度,另一类是蓄意压缩业务活动的预计产出水平。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内各层级之间均有可能存在预算松弛问题。存在预算松弛会降低员工努力程度和企业总体业绩水平期望值,进而降低企业实际业绩水平,并使全面预算管理失去其本身应有的作用。

(二)预算编制耗时耗力

全面预算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这一特征决定了预算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因为对一些经济事项甚至预算指标理解上的不一致就会造成预算方案的来回反复。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往往在年内的第二或第三季度,就开始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国内重视预算的企业,年度预算的准备也往往提前2~3个月。毕马威(KPMG)的一项调查表明,年度预算工作占用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经理20%~30%的时间,一个全球化大型组织估计其每年花费在年度计划和预算工作上的费用超过3500万美元。

(三)预算的期间僵化

企业编制预算通常是在对过去总结的基础上对将来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的预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3种情况:一是教条主义,往往很多企业认为预算制定出来就一定要严格遵守,凡是预算中未规划的业务、项目再重要的也不予以考虑;二是把预算中分配给本部门的资源看作既得权利,认为预算有余而不用就是吃亏,甚至想办法花钱“完成”预算;三是由于企业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层次繁多、预算编制过程复杂,一旦有来自上级领导层的修正要求,就会在处理过程上带给预算执行部门繁重的负担,因此,下级管理部门也不愿意在期间对预算进行修正,消极对待预算调整的需求。这3种情况造成了预算期间呆板僵化的问题。而预算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测始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然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因此,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动、主观性带来的预算不准确或其他原因造成预算不再符合当前情况时,对预算的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但是,由于预算期间僵化的存在,企业往往在面临编制预算需要调整时,难以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错失转瞬即逝的机会。

(四)对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的改良

传统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通常是以金字塔型管理组织体系为基础的,一半通过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向上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下层层分解下发,最终落实到每一个预算执行人员。针对传统金字塔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扁平化的网状管理结构来进行改良。扁平化的预算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网状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架构下的动态组织结构,通过对管理组织体系的重构让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从而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通过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信息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效率绩效。这一新型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预算管理体系中信息传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层次,使结构富有弹性,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组织中的信息传递级别,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

三、“超越预算”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良

(一)对全面预算编制的改良

由于通常的预算编制方法以一段固定的时期作为预算编制期间,对未来这段固定的期间进行预测和规划,然而由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竞争对手的压力,这种固定的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已经确定的计划和现实情况脱轨,这样的后果使预算事前计划的职能失去意义,事中控制的职能无从发挥,事后评价的职能也无从谈起。而采用滚动编制方法对预算进行编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这种情况进行改良。

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这个期间可以是按一个会计年度的长度,也可以是企业产品周期或实现一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在执行中对预算指标的比较分析,找出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个流程应按固定期间进行重复循环,并滚动预测未来一个预算期间的经营情况,这个期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则达不到滚动预算编制的效果,过短则加重了企业人员编制预算的负担,因此,一般以一个月为宜。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改良

作业基础管理是一种系统范围的、综合的方法,它使管理层的注意力放在那些目标是增加顾客价值,并通过提供这种价值获得利润的作业上。通过将作业基础管理方法引入预算管理控制,使企业在理解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对未来期间的作业量和资源需求量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预算管理过程,以达到对成本和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而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使预算控制过程更加协调的锲入企业日常管理中。

(三)对考核与评价的改良

由于所有者总是希望企业高级管理层能从企业整体、长远的利益出发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进行预算管理,但是,下级管理者却很难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进行预算管理,他们通常考虑的是与个人或是个人所处的小团队直接相关的利益,即预算制定中的利己行为。这就造成了在预算制定过程中,下级管理者为防止不确定因素或执行失误而导致无法完成预算目标,而通过低估收益性指标高估费用性指标来保留预算的弹。

因此,评价不应该仅仅是以个人和小团体为单位,还应该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把个人和部门绩效同企业整体业绩捆绑在一起,使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形成以企业整体出发的全局绩效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高级管理层与中下层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利益冲突。通过分离预算指标的考核评价功能,以及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考评,可以消除预算执行人的压力,缓解企业高级管理层与中下层因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减少了预算编制和考评时的来回扯皮现象,节省了预算编制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预算松弛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之一,具有计划、整合、控制、考评等职能,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逐渐出现了诸如预算松弛、编制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针对全面预算的种种问题,西方学术界和实务界涌现了“超越预算”的思潮,主张通过一种替代性的、契合现实的管理模式来代替预算管理,并在一些企业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超越预算”通过建立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奖励体系、制定连续性的计划、按需要分配资源、建立充满活力的合作氛围、诚信的企业文化,以及一系列多层次的控制等方面,它将绩效评估的责任从上层转移到管理基层,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六大原则造就了一个持续的人性化的适应过程,从而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德奎.预算管理与现代企业[J].对外经贸财会,2002,(07).

预算的管理篇3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结合了年初编制预算、预算经费使用、全过程经费监督的一个考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绩效考核手段,是政府实行全面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通过全程监管与后期评价等方式达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可以理解为使针对整个财政预算流程所采取的以目标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其中包括了事前绩效编审、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问效的系统性工作。财政预算绩效是一项涵盖前期目标设定、中期执行监管和后期效果评价以及长期反馈运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管理是一种将绩效目标作为向导,采用绩效评价的方式、用绩效预算监控作为保证、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结果应用为关键,改进预算管理,提升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的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与预算编制的融合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管理进行融合,因为财政资金的安排是以目标绩效为基础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根据各地区财政预算与财力相结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实行统筹安排。所以,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属于预算管理工作的两个方面,并且缺一不可。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做好预算编制融合

国家财政部将绩效目标管理与下一个年度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同时进行,确定目标内容、目标标准和指标的填写要求。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政府中心与当地财政部门的工作相结合。利用部门职能和政府财力等可能等信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

(二)做好预算审核融合

在进行预算审核时,财政部和预算部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共同对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的编制完整与否、重复与否和合理与否等情况进行审核。财政部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对绩效目标的规范性要加强审核,审核绩效目标的编制是否完整、合理和规范。如果发现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针对不达标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预算管理文件时应该注明绩效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在相对应的软件中设置绩效目标编制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结合政府中心的工作,结合政府的财力进行资金预算。

(三)做好预算批复融合

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管理两个方面,财政部门在进行部门年度审批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把绩效目标的内容和指标同绩效标准一起审批。另外,有关的绩效换构还能够对有些项目进施行批复试点,对绩效目标的格式与内容进行研究。

三、做好预算执行融合

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包括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对预算结果的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包含项目政策的评价和事中评价。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把绩效跟踪、始终评价和预算执行进行有效融合。

(一)效跟踪跟预算执行融合

在2009年时国家财政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的指导意见》,禁止地方政府在对财政进行安排时超出国家重大财政政策,围绕着重大财政政策进行有效实施是国家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要求,把财政资金作为重点,将监控系统进行动态操作,全过程的监控财政资金的各项支付活动,并建立完整的预算建立系统,促进财政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对预算加强管理和监督,从而保障财政资金应用的安全、有效、规范。所以,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动态监控进行机制制定的时候,可以把绩效跟踪和预算执行融合到预算机制中,在监督资金的使用是否安全与规范的同时,还要全程监控项目的进度和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当发现绩效运行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立刻采取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更正,对于无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立刻终止或暂缓拨款。如果确定是因为政策变化或者是突发事件对绩效目标造成影响时,根据绩效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绩效目标可以跟随预算一起进行调整。

(二)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预算执行进行融合

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预算的互相融合,实质上就是绩效规划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与预算资源配置协调体系紧密结合,串成一个整体,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做好规划和评审工作,将预算编制的计划与预算挂钩。预算执行过程中与执行之后有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对本年度或下一年度的预算进行调整或作为参考。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财政的支出也是十分迅猛。基于财政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所以需要通过加大对财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培训提升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峰.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张宇蕊.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08

预算的管理篇4

预算法是重要的经济和财务法律,被称为“经济宪法”。2015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我国预算法制化的新时期。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对预算编制要求和预算执行监督都更加严格,实现了从管理法向控权法的转变,势必对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产生深刻影响。高等学校作为提供高等教育和科研服务的事业单位,其财经制度和预算管理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深刻影响。在新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研究新预算法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影响,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努力提高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从而为高等学校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当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形式不完整现象比较普遍,由于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比较多元化,校属各部门、学院有一些创收渠道和途径,造成许多高等院校内的经费资金没有纳入预算,从而使得高等学校预算编制形式不完整。二是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提升,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预算编制中采用基期法,根据上一年基数和新一年的增减因素来评估和确定年度支出预算规模,造成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之间相差悬殊,使得项目金额估算不准确,收支预算不适应学校当年的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标准,失去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不利于高等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学校长远发展。

(二)预算执行方面

一方面,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都按照习惯编制预算,不注重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管理跟踪和指标考核,常常忽视对学院、部门等下一级机构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信息的反馈,使得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使用资金、不及时根据变化情况调整资金预算、预算执行随意性大、常常偏离预算计划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预算部门不能够对预算执行情况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及时快速反映,从而造成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比较务虚,资金管理比较散乱。此外,还存在预算控制力度不够,预算编制和预算指标下达的时间比较晚,出现以事后预算替代事前预算的现象,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和作用。

(三)预算监督方面

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有效的监督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监督的方式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社会中介监督等,具体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当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监督乏力的现象,一方面,预算管理的考核管理不到位,使得加强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高等学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许多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预算管理监督力度比较弱。

二、新预算法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新预算法规定,报送人大审查批准的预算草案要细化,并应按照公共预算支出、基本支出的功能分类编列到项和编列到款。新预算法还对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调整等进行了细化规定。这些越来越细化的规定,对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促进高等学校进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构成,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部收支均应纳入预算,并实施跨年度平衡预算政策。就高等学校而言,预算包括财政教育专项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科研经费、校办产业收入等,方式比较多元化。新预算法要求高等学校不断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从而有助于提升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完整性,提高高等学校财务部门的预算统筹能力。

(三)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透明度

新预算法规定,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单位预算、决算和报表都要在规定时期内向全社会公开,并对单位预决算中的单位运行经费安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公开。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透明度,从而为广大社会公众监督高等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监督渠道。

三、新预算法实施背景下加强提升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策略思考

(一)建立健全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预算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任何一个单位,不论经费多少,都必须有财务制度,从高等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的地方,运作规范,未出问题。在新预算法实施背景下,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围绕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对现有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创新性工作继续思变、思进,要在如何深化内部管理,加强资金监管,堵塞财务漏洞,防范财务风险上下功夫,力求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促使高等学校财务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促进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更要严格管理,从经费的使用计划到开支、审签、报销等全过程,都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此外,要遵循预算的编制原则,确定合理的预算定额,运用现代电算化软件手段和处理好预算的相关关系,是编制好预算的保障。同时,要改变“重决算轻预算”的观念,坚持预算在先、执行在后,所有支出项目要事前安排进预算,没有预算的不能支出。要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采购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和新增资产配置的细化工作。

(二)提升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强化依法理财、规范支出的观念,对各处室和学院财务行为进行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除了按月对学校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外,还按季对全校的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并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部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并向上报季报表,对预算执行的均衡、进度和效益进行跟踪,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要积极落实经费预算公开制度,让学校经费预算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从而提高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三)提升高等学校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经费预算是资金合理配置的职能,而经费管理是资金合理使用的保障。只有把经费通过科学的预算和有效的管理相结合,才能达到经费的最佳使用效果。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完善预算编制,从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出发,合理编制年度预算,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预算审核,充分考虑上年预算执行进度、质量,提升预算审核效率。此外,要强化预算执行,加强支出进度的监督管理,明确高等学校落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四、结束语

新预算法的实施,为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重要遵循,开启了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新时期、新形势,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传统的保障型向管理型转变。因此,高等院校要客观、准确地研究新预算法的实施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准确地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积极适应新常态和新要求,明确今后一段时期财务工作的目标任务抓落实,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服务与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涂淑娟.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会计之友,2014(35):121-122.

[2]洪佳丽.新预算法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科技,2015(16):24-26+23.

预算的管理篇5

一、新预算法的新要求

2014年8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第十二届会议中的第十次会议上,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修正案正式通过投票表决,这部预算法修正案也被称作为“新预算法案”或“新预算法”,于2015年开始正式得以实施应用。这部法案的修订对高校财务预算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预算的完整性,强化了预算约束,加强了追踪问效,实施绩效与预算挂钩,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健全透明预算制度。与此同时,高校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受到新预算法的影响与推动。

二、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面对的挑战

(一)认识程度不够

在高校的财务工作中,计划财务处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财务部门,是从整体上来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相应的管控。计划财务处不仅要编制与规划高校的财务预算报表与结算报表,还要帮助高校筹集资金,保证资金得以安全、合理的应用。与此同时,计划财务处还要负责高校内部的各项收费工作及助学贷款等项目的办理与监管。在高校计划财务处的所有工作中,财务预算管理是核心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单纯注重财务工作中的预算批复情况及预算数额,而不注重资金具体的流向与使用情况。此外,一些高校的财务人员在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缺失,导致高校预算与部门预算之间出现较大偏差。高校目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独立完成,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独立完成预算的相关编制、预算过程中的执行与控制、最终的预算评价分析等,这一系列过程都没有高校的其他职能部门参与进来。这样就会造成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没有实现公开、透明的开展,也缺少其他部门的监督。实际上,高校内部的预算执行者,就是高校的各个部门及教职员工,但是他们却根本不会参与到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导致预算的后续执行出现问题。同时,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实现细化。

(二)管理落后、缺乏评价与考核

很多高校不重视预算编制,在其过程中没有将绩效评估工作纳入考量之中。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存在严重弊端,没有明确的报告制度,使高校的预算工作单纯停留在编制环节与后续的执行环节,没有向绩效考核及激励方向进行合理转变。如此一来,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的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功能都无法得到合理的应用。很多高校单纯进行资金投入,而不对资金进行相应的管理,缺少控制性,超支没有惩罚,节约没有奖励,造成各部门争夺资金,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矛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给高校预算绩效带来了不便。绩效评价的滞后也不利于落实归属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不利于调动高校全体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预算编制存在偏差

当前,很多高校的预算编制流程都大致相同,即不同的部门将明年所需的财政支出进行上报,财务处在整理与初审之后将其上报给高校内部党委会,再由党委会进行最终审批。预算编制方法用的比较多的却是增量预算法,也就是说,财务部门会在上一年预算数目之上进行微调,没有考虑整体的预算基数是否合理,从而造成哪个部门上一年支出较多,下一年的预算就多,造成预算编制出现严重不合理。这样的财务预算,只是简单将新的预算与历年预算进行结合,导致财务预算工作与高校各部门发展出现严重脱节,也会造成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指导性与控制性。一般来说,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要从8月开始,但很多学校会拖到年底才进行,这样就会造成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缺少足够的时间,无法保证高校财务预算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一般4到5月份才会正式下达,有的甚至要拖到6月份以后,致使年初财务管理缺乏依据,处于没有财政预算指导的状态下,导致预算管理中的资金分配无法落实到实处,甚至造成当年的财务预算无法在当年完成。

三、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对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不仅与高校的财务部门有关,更与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紧密联系,管理者应当将财务预算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提升。高校的管理者可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委员会,管理者可以作为主管领导,可以让财务部门作为工作中心,同时让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等参与到委员会的工作中,共同参与高校的预算编制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预算编制工作委员会在具体工作中,应当以“由上至下、上下结合”为主要的工作原则。

(二)有助于促进高校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

新预算法案有明确规定,高校在预算工作中要做到细化,无论是预算草案的编制、相应的预算调整,还是最终的决算,都需要将其细化至功能类,做到一以贯之。财务工作者也应认识到,预算的细化工作是一项基础程度较强的工作,只有保证预算的细化程度,才能使预算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约束力与严肃性,预算工作的意义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与此同时,新预算法案还要求各高校进行中期预算与长期预算的编制,使高校的年度预算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系统性。这样,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才会具有连续性。

(三)有助于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在新预算法案中,要求高校在财务工作中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对具体资金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方向进行评价,这样,高校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就会具有成本意识,也能认识到效益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就应当在财务工作及预算编制中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辅以科学的分析方法。高校可以在完善的体系的指导下,对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两个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及评价,如果预算情况完成较好,财务人员会得到一定程度激励,否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严重时高校还要对其进行追责。

预算的管理篇6

在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中应用的靈栗性全面预算是企业对自身的经营决策所需要花费的财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进而实现战略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一个完整的工程包括了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企业预算管理应当全面贯彻建筑工程整个始末。然而就目前来看,施工禽亚预算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施工和竣工阶对工程前期没有做好预算管理。同时,建筑工程有着建设周期长、施工复杂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面出现一些非人为、不可避免的因素,给工程施工造成影响。而这些非人为、不可避免的因素具有不可预见性,许多施工企业在预算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而影响到施工成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立足的根本,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可以对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全面监控,对企业预算进行查漏补缺,对工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管理,进而减少施工成本,为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全面预算在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高认识

当下,施工企业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疑问:自己明明做好了预算管理,却依然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就施工企业来看,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预算管理还不够全面,自然就难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全面预算是企业对预算期内的经营决策所定目标的全面综合的财务描述,加强全面预算可以更好地的指导经营管理活动,降低经营管理活动成本,进而实现战略目标。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预算,要加大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强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之成为一项长效的管理策略,被施工管理者接受,进而更好地进行施工,降低施工成本。

(二)建立健全全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而施工企业要想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成本核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工程建设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更好地控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避免资源的闲散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施工企业必须综合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制定出预算方案,预算要包括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当工程有变动或者需要增加投入时,必须结合工程成本及预算做全面的分析;其次在成本核算管理中,要对成本管理的权限与职责进行重新划分,要加强监督,避免以权谋私的行为发展,进而确保预算管理质量,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对施工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管理,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施工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管理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来开展项目活动,同时,工程施工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需要支付资金,在预算管理中,企业必须强化多方面的管理;其次,施工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统一指导,落实责任制度,秉着谁浪费,谁负责的原则,从而规范施工行为,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另外,施工企业还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协调好内部关系,促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控制优势;另一方面要调好业主、设计的关系,敦促设计单位及时交付施工急用的设计文件,敦促业主按合同要求提供条件及支付费用;最后协调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单位的关系。

预算的管理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这使得我国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各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的学生食堂,各地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新预算法在经历了十年四次易稿后,终于在2014年8月31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新预算法中对现行的预算法进行了多达82处的修改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亮点。

一、新预算法与小学预算管理提出的要求

(一)新预算法要求小学预算管理必须坚持公开的原则

这是预算法中的基本原则。为了充分体现出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那么各小学的预算必须经得起监督与检查,而监督的基本前提就是公开。因此,新预算法要求各小学的预算一定要坚持主体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所谓时间的公开主要是指小学的预算必须坚持即时性原则,除非涉及到国家的机密事项外,应当在预算批准20日内进行公开,只有公开才能经得起监督。

(二)新预算法要求小学预算管理必须保持其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主要是指小学的所有收入、支出都必须在预算的范围内列出。例如:小学在预算中用5000元来购买粉笔、用1000元购买纸张,那么,就只能用这5000元购买粉笔,用1000元购买纸张。如果这两笔资金不用于购买粉笔、纸张,那么在下一年度的预算中,这笔预算应该予以撤销,决不能出现没有购买粉笔、纸张而是去购买其他物品的现象。可见,新预算法中要求各小学列支什么就购买什么,如果不购买就撤销,所有的支出必须在预算列支的范围之内。再例如:我国的相关部门曾对新预算法实施前中小学的预算做过调研,发现有的地方中小学的支付中有40%属于其他支出,那么什么是其他支出?这种支出师出无名但是能报销。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新预算法中要求各小学预算必须贯彻全面性的原则。

(三)新预算法要求小学预算管理必须具有权威性

权威性就是指给小学的预算必须严格按照新预算法来执行,如果不执行就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预算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各小学而言,是关系到小学资金使用情况、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对其更加专业、更加慎重。目前,我国已经有31个省级人大常委中设立了23个预算工委,预算工委的设立一方面保证了预算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了对预算的监督与管理。

二、新预算法条件下提升小学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新预算法的内容

这就要求各小学的领导首先必须以身作则,积极转变思想认识,摒弃传统的预算管理中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认识到加强预算管理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各小学领导应树立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在这一全新的中小学预算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既重视对各项资金的合理、科学使用,还必须重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思想是指导一切行为的准则,各小学领导与财务人员只有彻底转变认识树立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才能不断完善本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另外,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这就要求我国各小学应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并宣传新《预算法》,并将新《预算法》修订的亮点与改变的内容及时在学校内部进行宣讲,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加。例如:通过讲座、聘请专家等形式在学校内部对新《预算法》的内容进行培训,这也是进行宣传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求小学的财务人员熟知新《预算法》,这样才能使这些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时在头脑中形成法律规范预算的意识。

(二)调整思路,实现小学预算管理收支的透明化

如前所述,新《预算法》的实施要求各小学必须将预算收支进行透明化管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各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办学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都涉及到资金的运转,而各中小学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这种新形势。因此,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加强对各项预算资金的收支的透明化管理,使学校上下都能认真对待预算管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立足长远,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预算管理是目前我国各小学中迫切需要的。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内部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来。由于在各小学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主客观条件经常发生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严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就需要对预算进行一些调整。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通过及时的反馈,总结预算的执行情况,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四)提升约束力,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这就要求各小学的财务部门必须加强预算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进一步明确预算的责任,并对预算进行强化约束,并进一步细化审查的具体内容。例如:对于学校中的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和资金的使用必须明确对其的审查要求。重点审查学校的重大支出与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因此,不断强化对预算的监督审议的力度,以此来适应新《预算法》的规定与要求,全面提各小学预算的科学性、民主性、真实性。

总之,预算管理在小学的日常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小学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小学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模式与新体制,从而有效的促进各小学的稳步发展。

预算的管理篇8

预算松弛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各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参与预算编制人员为了本位利益,利用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蓄意放宽预算标准的一种现象。

预算松弛是企业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企业预算管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希夫和卢因曾经就预算松弛问题,对《财富》杂志的100家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都被预算松弛问题所困扰。

要使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发挥预算管理的功能,应该着重改善预算松弛的问题。本文的作者从事多年集团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从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预算松弛的危害、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一、预算松弛对企业管理的危害

预算松弛损坏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具体危害情况主要有:

1.难以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预算编制过于松弛,预算单位比较容易完成生产经营指标,管理者比较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成本费用过于宽松,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资源配置不准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样造成企业利润无法最大化,难以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2.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客观性。主观工作不努力、客观环境变化等都可能产生不利的预算差异。但由于预算松驰的存在,可能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的空间,妨碍查明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3.妨碍预算管理职能的发挥。由于预算松弛的存在,导致预算数据不准确,因此无法准确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从而无法有效提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正的措施,因此将妨碍预算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预算松弛存在的原因

预算执行者为了顺利完成预算或规避一定的风险,倾向于制订较为宽松的预算标准。具体原因主要有:

1.上下级预算信息不对称。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上级与下级所占有的信息量不相等的情况。预算编制过程中,上下级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下级的信息比较直接,而上级得到的可能是不完整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自然会利用预算编制的机会,编制较为松驰的预算。

2.上下级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目标不一致将导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只要企业业绩评价与预算目标有关,就会产生目标不一致的问题。由于目标不一致,预算单位就会倾向于制定较为松弛的预算指标。

3.预算单位为了规避不确定性的风险。预算的编制通常在预算期开始前一段时间进行,主要的依据是过去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同时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难免会出现某些突发性事件,造成难以预料的开支,妨碍预算的顺利完成。而预算松驰可以为预算的执行留出余地,抵消客观环境发生的不利变化的影响。

4.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下级预算方案上报后,上级会根据整个企业的目标和资源配置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协调与平衡。下级为了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而将各项指标订得很宽松。

三、改善预算松弛的对策

预算松弛损坏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为了使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进行,必须解决预算松弛问题。因此提出以下改善预算松弛的对策:

1.加强企业信息的对称。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基础环境,所以要解决预算编制松弛的情况,首先要加强信息的对称。

预算的上报、沟通、确定是一个博弈过程,同时也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过程,博弈双方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利用这个博弈过程了解信息、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平时也要加强同预算单位进行沟通、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目前集团企业业绩评价往往把利润预算的实现情况作为评价管理者业绩的唯一标准。这种业绩评价模式将使预算的执行者倾向于制定宽松的预算标准,以使其业绩更容易完成预算,从而获得更多的激励性报酬。

为了改善预算松弛倾向,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制定多维的业绩指标,做到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大预算准确性的考核力度,以便引起预算单位的足够重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弱下级部门的预算松弛倾向。

3.建设团结和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不仅要重视业务经营,也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加强职工道德水平培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的沟通,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查与评价,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4.采用标准成本法。预算编制时尽量采用标准成本体系进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逐步总结标准成本体系,制定统一的成本费用标准。

这样将减少预算扯皮的现象,提高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同时减少预算松弛的空间。

5.预留不可预见费。预算编制是事前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年度预算编制时,可以按照预算的一定比例预留成本费用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等。实际执行时,如果客观情况出现变化,可由预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权限内调剂使用。

这样,将为预算单位发生的偶发性支出留有余地,缓解了预算单位的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算单位编制较为准确的预算。

预算的管理篇9

一、践行预算法治化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明确提出:“财政属于一个国家进行治理的重要支柱与经济基础,必须要建立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系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维护市场统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委托―关系,反映到财政层面不仅表现为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也表现为广大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预算则是上述这些关系的重要载体。站在经济学的层面来看,所谓现代预算,实际上指的是政府所实施的行为,主要指的是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或者产品,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要站在社会公众的意志角度来思考,同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针对政府预算实施管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种可以精确、全面、系统的,可以反映出政府全部收支的现代预算体系,而这些开销必须要包含政府全部存量资产与流量资产。其不但涉及到公共财产权能否得以实现,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与政府的经济利益,并且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利能否得以实现。现代预算体系不仅是我国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要求的关键标志与基础,也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集中体现,成为践行预算法制化的制度基础。正如刘尚希所言,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透明、高效。反映到预算方面就是确立现代预算制度,使预算代表人民的意志,成为约束政府的一个工具。

(一)现代预算制度的确立及目标取向

我国现代预算制度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释放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量,尤其在近十五年的预算制度改革创新中,政府先后针对部分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为以及政府各种收支分类等有关方面所采用的管理体系实施改革优化,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已经初步生成了现代预算管理体系的大致框架,为我国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对于改革社会领域、政府管理体系以及公共财政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各项行为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并且还能够将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与法律意识。

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制度现代化过程,其目标取向应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其可以反映出我国预算制度构建与预算活动的通行做法与一般规律,不仅要充分彰显我国预算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同时还必须要主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预算制度。其二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法治预算体系,预算调整主要是针对国家与群众、地方与中央、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联系,关系到公权、私权、行政权以及立法权的平衡、划分以及约束,关系到广大公民群体的基本政治权利与基本社会经济权利,其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政府治理以及法治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确定预算公开、预算法定以及权力制衡等现代法治预算的标准,构建在人大主导下的预算权力配置体系,才可以针对政府的预算权力进行有效的控制,真正达成税收的本质意义。其三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透明预算体系,实现民主、透明的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运转,真正实现将“看不见的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看得见的政府”以及“廉洁政府”。透明、公开的预算体系在实践与制度方面都能够对我国预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采用公开、透明的预算体系,能够让广大公民享受预算的基本权力,从而有效激活民主制度,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改革具有巨大的作用。当具备上述特征的现代预算制度逐步确立起来,那么,现代财政制度便具备了得以切实落实的基石。

当然,在确立现代预算制度过程中,其关键因素在于解决好如何为制度运行奠定良好的运行基础和运行环境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快推进预算法治化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预算法治化不仅是贯彻落实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着手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治理体系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以预算法定约束政府预算行为,向公民与社会公开预算分配的标准、依据以及结果,从而有效防止政府预算发生暗箱操作的情况,切实保障广大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算法的修订承载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

(二)预算法治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本轮《预算法》修订之前,我国政府预算改革是遵照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的框架下开展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原《预算法》的制约。通过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可能获取非常高的“实体”性效率,然而其对法律法规实质性遵从的忽略,却非常容易导致政府预算管理偏离法制化的发展途径。例如,在原《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必须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与量入为主的基本原则,必须要避免赤字的情况”。“除了国务院与法律进行另行规定之外,各个地方政府都不可以向社会发行有关政府的任何债券”。然而,通过分析部分省份的预算报告可知,许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预算赤字,存在巨大的负债,而具体到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收支平衡则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情况。一些县级财政自身本来就承担着巨大的包袱,再加上乡镇财政处在极为困难的局面,一些区域甚至存在拖欠退休金与工资的情况。而乡镇一级的财政收支情况则存在更大的困境,现阶段大多数乡镇财政的自给能力都无法保障,一些乡镇甚至存在拖欠政府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全国各地通过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公司或者以地位政府为担保等各种模式引发的变相政府债务,则是极为普遍的情况。可见预算管理只是简单遵循预算组织、预算程序等形式层面上的法治过程,对于预算编制口径、参与式预算、预算公开透明乃至利益关联等实质性问题的解决或落实仅处于的操作性制度建设阶段,极易诱发上述这种依赖的情况,即倘若程序本身设计是科学的,其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会是正确的。这正是预算法治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为此就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而言,需要切实改变依靠财政机构所采用的“单兵推进”的模式,建设具备“纵深体系”的共同治理体系,其中关键问题是找出实现预算法制化的突破口,即在完善预算法的同时,提升法的约束效力。由此备受关注的预算法修正工作被赋予了构建法治政府、推动治理现代化等多重意义。预算法修正的目标定位在要按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要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确保使预算成为约束、规范政府各项收支行为的手段,而并非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权利的手段。这就意味着在确立现代预算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预算管理的宗旨由预算控制转换到预算法治层面上来,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

二、预算绩效管理是实践预算法治化的最佳选择

(一)预算法治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破解之道

从1999年算起,我国的预算改革已经历经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虽然我国的预算改革成就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预算制度对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性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社会当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常话常新问题:为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巨额经费的公共预算不能够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何我国的政府预算在某种情况下被人们说成“政府自己所进行的预算”?为何预算资金结构性配给的自由裁量权并没有受到对应的制约,反而存在不断拓展的趋势。处在当前的预算模式中,针对资本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年初计划通常都是建立在各个资金使用部门所汇报的信息资料,通过财务机构确定整体的资金规模,而各级发改委则能够直接决定详细的各个支出项目的先后顺序,导致大量的预留资金存在。为何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开的几年时间里,人民群众并非盲目叫好,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审计结构背后各项制度存在的问题,法的约束效力何在等问题?从上述现实矛盾来说,预算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其已经发展到必须要向社会大众提出一个明确的“标绘”出践行预算法治的路线图,来破解因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推动预算法治化进程的怪圈。为此,创新预算管理模式并借此重新诠释《预算法》的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法律约束等诸多法的要约,实现借助预算内在力量来推进预算法治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成为强化预算约束的必然

从管理学范畴看,绩效界定为业绩和成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也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成果)。而绩效管理则是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结果应用、绩效考核评价以及绩效目标提高的持续循环过程。伴随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组织其管理绩效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为此借助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编制出有效的预算,在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达到既有引导激励作用,又不会约束到部门的正常运作绩效管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段阐述即诠释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也指明了强化绩效预算管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注重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与内容,反复强调必须要进一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切实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与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率。2011年,我国国务院正式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联席会议,以此来促进并指导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序开展,。成为推进该项工作的里程碑。主要表现在国务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选择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改革试点。《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政府行政问责与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估指标与体系,将专家评估、内部考核以及公众评议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尤其在十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必须要全面根据国务院、党中央以及财政部的相关要求,主动摸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在各地组织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整体层面来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应有的效力未得到充分实践,究其原因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制度建设不完备是一方面,但深层根源在于与绩效预算息息相关的立法工作相对较为落后。由此可知,从立法的层面来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实现预算管理由控制论向结果导向的绩效论推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新《预算法》中的预算绩效观及其制度呈现

(一)新《预算法》绩效观的确立

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法治化,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来解读新预算法。即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的决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20年来进行的首次修改。新预算法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预算监督、预算决算、预算调节、预算执行、预算审批以及预算编制等几个环节,核心对预算体系、预算平衡、预算约束、预算绩效、预算公开等五个人大追踪的重点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在上述修正内容中,较之与1995年采用的预算法,虽然总法章都为十一章,其内容增加了22条。而之前采用的预算法中并没有涉及到绩效一次,新预算法当中一共有6次提及了绩效。从中能够看出,新预算法当中明确要求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包括: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预决算公开、相关法律责任,以此约束政府权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从绩效视角解读则体现为通过投入导向下的绩效预算,以彰显预算行为的合规性,以结果导向下的绩效预算来确保预算结果的有效性,促使预算法从传统的政府管理真正转变成为管理政府与规范政府的条例。旨在突出受托责任,维护民众共同利益。

为了实践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我国必须要将现代预算制度的建立作为核心内容,真正实现从法制化转变为民主化、从行政控制转变为法治控制,使得民主控制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不仅是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任务。由此可知,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改革创新仍然是将预算控制技术创新当作重要内容,通过有效提升预算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切实提升预算控制的科学性与透明度,使得预算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强化预算约束力以确保预算法在预算管理中的绝对权威性和效力的实现。鉴于预算绩效管理本身属于应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以及绩效目标管理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全面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充分诠释并体现预算改革的该践行内容,促使预算绩效管理更为科学、规范,从而有效提升相关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评估、监测有效性等,这将是实践预算法制化的重要保障。

(二)新《预算法》绩效观的制度呈现

1、编制全口径:预算管理既要“全口径”,又要“跨年度平衡”

全口径预算管理属于新预算法中的重要亮点,比如第4条当中“政府所有的支出与预算都必须要纳入到预算中”;又比如第5条当中“预算包含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一般公共预算”。全面采用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构建现代财政体系的先决条件。当中收入必须要实现全口径,不但要包含收费与税收,同时还必须要包含政府资本经营收入与基金收入等内容;而相应的支出活动同业也要有效覆盖政府的全部活动内容;此外,地方政府债务也应当归纳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以此来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出现脱离人大监督与预算管理。此外,“针对预算控制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的优化与改革,相比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更为注重刚性、硬化的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则从传统的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收入管理则更为注重应收尽收、依法征收”。使得审核预算的核心从赤字规模、平衡状态逐渐拓展为政策与支出预算。通过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短收或者超收情况,能够实现从法律层面组织结余资金随意转化为 支出与超收收入的现象,切实提升了年度预算的制约能力。可见,上述法律规定为实现所有政府财力的总收支大体平衡,在保证各种公共产品足量供给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花费或成本最低的预算决策提供法的保障。一般来说,该项规定的旨在结合预算周期性特征约束政府预算收支关系,规范年度财力的使用额度,有关资金的实际使用限额与相关项目则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详细项目的优先选择权利主要交给各个单位,政府主要重视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2、产出求绩效:“勤俭节约”入法违纪铁腕追责

针对我国现实情况中政府预算不能实现精准、全面的反映政府每年所消耗、占有的各种资源,存在巨大的浪费情况,要想有效落实国家关于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真正达成建设廉洁政府的相关目标。新预算法主要细分了2个层次进行规定。首先,明确了收支平衡、追求绩效、量力而行、勤俭节约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其次,注重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工作,必须要严格遵循勤俭节约的基本原则,针对各个机关单位的建设、运行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实际工作中潜在的一些浪费现象,新预算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例如在新预算法的第12条当中提出了收支平衡、追求绩效、量力而行、勤俭节约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又比如第337条当中必须要针对各个机关单位的建设、运行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原预算法只是针对隐瞒预算收入、擅自更改预算以及擅自进行库存支配这三种现象只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职责,然而其并不够明确,但新预算法则针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定义,进一步加大了责任追究与处罚的力度,分别在第92、93、94以及95条当中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划分。比如政府与相关机构在预算之外或者超预算标准进行楼堂馆所建设的,挪用重点支出资金,违规举债等行为,针对存在直接责任的主管干部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开除、撤职的处罚,如果存在犯罪行为的,还将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上述法律规定核心是协调好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从现代预算属性分析,对于绩效的理解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角度综合认知和判定,前者能够直接采用货币单位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则不能采用货币单位来进行衡量,其高低不仅会受到行为主体决策的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各类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其是难以进行准确计量与有效控制的。政府预算本身属于一种非市场化的行为模式,其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提供与之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外部性特点是政府预算的显著特点,一般来说,通过政府预算所生成的社会效益要明显优于其所生成的经济效益,处在该种状况下,自然不能有效计算政府预算能够生成的具体效益。从成本的层面来看,无论是针对市场来说,亦或是针对市场行为而言,一般都可以应用存量资产和流量资产来进行相应的表现,其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我们能够进行精准衡量的。鉴于此,在对政府预算实施绩效评价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成本方面的各个问题,即必须要建立在预期生成同等效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所需要的具体成本。处在该种背景下,能够可以全面、精准、有效的核算出政府的具体成本或者开销就成为我们针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评估的重要内容。从绩效评价的技术层面来看,当前主要可以针对支出的决算数、预算数所获得的成果来实施对比分析,其所表现的情况是否真实会直接涉及到整个成本核算的结果是否真实,并且会对绩效评估的成效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绩效预算评价的基础上,依法构建一种可以全面、精确、有效反映政府全部开销得到报告体系,才可以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提供有效的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实施自身行为的时候,因为政府占有、耗费了由于过去投资所生成的存量资产,通常将其安排其在当期或者当年的政府预算中进行一次性的反映,处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当期或者当年的正本自然体现为大幅上涨的趋势。因此,我们在针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如果当期或者当年所涉及到的存量资产存在过多的情况,则能够得出该阶段政府财政支出绩效不佳的结果;如果当期或者当年所涉及到的存量资产存在过少的情况,则能够得出该阶段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较好的结果。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政府预算体系存在巨大的缺失,其无法反映出政府在某个时间段所占有、消耗的所有社会资源,导致其无法针对政府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实施客观、全面的评价。

3、转移重控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减少“跑部钱进”

为有效解决我国转移支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规范我国转移支付体系,新预算法着手各个层次,在不同层次当中添加了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要求。一方面,“新预算法当中明确提出,必须要完善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与退出体系,通过市场竞争体系可以实现调节的事项,不可以设置专项转移支付。与此同时,当上级政府部门在进行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应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相关事项以外,上级政府不能够要求下级政府承担对应的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进行自由支配的一些限定用途、规模较小的转移支付,针对该转移支付当中存在的配套要求多、资金分散、重复较差以及项目复杂等各种问题,新预算法当中的第16条、第38条以及第52条当中明确规定了转移支付的下达实现、预算编制措施、设立目标以及设立原则等。这一法律规定在规范政府之间财力关系的同时,极大约束了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盲目申请或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冲动。这一方面为该类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给出工作时点,也为各级政府节约高效使用预算资金奠定良好基础。

预算的管理篇10

二、高校预算松弛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管理机制驱动———分级管理体制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2)中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即“政府—高校—高校内部”模式,其中,政府和高校、高校和高校内部不同二级部门(学院)之间存在广泛的委托关系。根据理论,一个组织若采取委托方式进行管理,由于组织不同层级的管理目标、掌握信息程度、管理技能等不同,下级人员作为“经济人”,会本能地维护自身利益,利用自身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制造预算松弛。以W高校为例,高校一级财务机构在制定预算方案时,二级部门(学院)的受托人会提出各种预算执行的制约因素。相对于一级财务机构,二级部门(学院)的受托人更愿意站在自身部门(学院)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更了解自身工作内容和性质。在这种立场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下级会极尽所能地制定偏离预期水平的预算,通过这种预算松弛缓解预算执行压力,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显然,这种基于“私利”的预算松弛是狭隘的,会造成资源分配不恰当,一些资源相对富裕的二级部门(学院)分配到较多资源,而真正需要资源的部门(学院)却分配较少。这种“贫富拉锯式”的资源配置最终会降低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不利于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动力机制驱动———成本补偿机制

所谓成本补偿,就是对某一主体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付现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补偿。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施成本补偿机制。高等教育的产出过程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其“产品”不能通过市场价格直接补偿,更不能通过收取高额学费回收补偿,只能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其他再分配形式给予补偿。这种本是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成本补偿机制,却为高校预算松弛提供了动力机制。预算是组织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控制成本的管理工具,对主要依赖于国家资助的高校来讲,预算更是取得资源的有效途径。在这种动力机制的刺激下,高校反而容易追求成本最大化而非成本最小化,违背了“勤俭办学”的发展理念。在不超过国家总体预算限额的前提下,高校倾向于制造成本松弛,即预算的资源需求量高于预期需求水平,从而通过预算取得更多的成本补偿资金。此外,高校预算的“博弈”性质更加剧了成本松弛的程度。对于高校而言,预算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上下级博弈的较量,二级部门(学院)通常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借口工作需要,要求追加预算经费,最终造成预算数额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资金使用效率大幅下降,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利益机制驱动———与预算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

高校目前的绩效考评机制普遍都与预算执行成绩挂钩,预算执行程度高,绩效就好;预算执行程度低,绩效就差,直接影响预算执行者的个人利益。在这种绩效考评机制的驱动下,预算执行者在一开始参与制定预算时,就会与上级管理者讨价还价,将预算目标尽量压低,通过制造这种目标松弛,降低自身预算目标的实现难度,最终保护自身利益。同样以W高校为例,假设该高校规定,为鼓励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年终绩效考核要参考预算执行结果,如若超额完成预算,会有奖励政策。作为预算执行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想方设法制定较低的预算目标,以便轻易完成目标,取得亮眼的考核业绩。这样使得管理者并不清楚预算执行者的真正业务水平,无法做到“人尽其责”,最终整个高校的管理文化就会趋于松散。此外,管理过程中的“棘轮效应”也会加剧目标松弛。在一个组织中,上级试图根据下级过去的业绩水平建立业绩评价标准,若下级越努力,好的业绩出现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也就越高。这种业绩评价标准随下级业绩上升而上升的趋向被形象地称为“棘轮效应”。显然,棘轮效应对组织整体发展是有利的,但却不利于预算执行者个人利益的实现。一旦预算执行者意识到他的努力将提高业绩评价的标准时,他努力的积极性就会下降,通过制造目标松弛避免完成上级制定的预算目标。

三、基于高校预算松弛的预算管理优化路径设计

(一)创建预算文化,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因素

通过上述高校预算松弛的驱动因素分析,可以归纳出产生预算松弛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消极本性。因此要想解决预算松弛现象,最根本的应该是对“人”实施正向引导,植入积极、端正的预算文化。即借助企业文化来实现预算管理功能,形成一种全新的高校预算文化管理理念,以从根本上解决预算松弛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领导走基层

预算松弛之所以存在,原因之一就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预算执行者利用自身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不同程度地“糊弄”上级,而上级由于长期居高位,加上尽快完成预算工作的心理,从而对预算松弛现象听之任之。为有效解决这一现象,高校领导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多走基层,从而在预算制定过程的博弈中占据有利地位。

2.下级培养职业素养

产生预算松弛的根源在于“人”的消极本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对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教育与规范,正确引导教职工的工作思想和行为,形成良性预算文化。除了依赖于教职工自身拥有的职业素养之外,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持续培训、宣传、管理机制等方式扩大这种正向职业素养的影响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高校预算文化。

(二)设计利益制衡制度,实现多赢

对于高校而言,上级为确保更好地经营管理而实行参与式预算,鼓励二级部门(学院)参与到预算制定的过程中。但二级部门(学院)与上级、各个二级部门(学院)之间又存在不同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和冲突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设计一个有效的利益制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预算执行者不断制造成本松弛或目标松弛,就是想减轻自身压力,在同等条件下能轻松完成既定目标。对他们来说,这种预算目标就是一种外在强制,因此有必要将预算目标转化为预算执行者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将个人利益与预算目标完成度相结合。既然“人”是追求自利的,那么高校就应该遵循这种本性,以既定的预算指标为标杆,运用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预算执行者自愿、主动地完成给定的预算目标。通过这种“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促使各个二级部门(学院)自愿参与到竞争之中,最终确保高校、各个二级部门(学院)均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实现多赢。同时,高校要善于正向引导,在执行制衡制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预算执行者做好本职工作,避免不同二级部门(学院)的恶性竞争,高标准完成既定的预算目标。

(三)完善风险控制制度,注重过程控制

预算松弛包括成本松弛和目标松弛,其中成本松弛是有迹可循的。针对成本松弛,高校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引入绩效审计制度。相对于企业,高校的支出要简单许多,主要是教学、科研和其他正常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因此,要从财务审计着手,加强对费用支出的审计,保证每一笔费用支出都合理、经济。并通过定期对二级单位(学院)的绩效审计,防止预算中无关隐性成本的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预算松弛更易出现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因此,高校应具备全局意识,建立一套针对预算编制、执行、评估、反馈的全方位控制机制,尤其重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做到结合实际、量化编制、持续跟进、及时反馈。真正将预算工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落实到位,加强过程控制,才能从总体上防控预算松弛。此外,高校应该尝试建立专门针对预算松弛的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如果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便会大大降低过度的预算松弛给组织造成的损害。但对预算松弛“度”的衡量目前并没有可以借鉴的做法,只能是一个长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基于此,高校应该十分重视对预算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养,增强其信息收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从而更好地识别预算松弛。

(四)引入更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

为应对预算执行者的目标松弛行为,高校应该引入更加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在实行与预算挂钩的业绩考核机制时,可以考虑增加一个考核指标,即有无预算松弛成分下超额完成预算目标的奖惩。对于预算执行者,如果超额完成一个不含预算松弛成分的预算目标所获得的激励将大于完成一个含有松弛成分的预算目标所得的激励,并配以对没有完成预算目标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就能鼓励预算执行者制定不含或者少量预算松弛的预算目标,从而起到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时,在设定预算目标时,可以尝试将最高标准改变为最低标准。在传统的预算制定过程中,都倾向于最高能实现的程度,并以该程度作为预算目标。这种高标准的预算目标对不同层级的预算执行者来说并非十分容易,也正因如此,预算执行者才会想方设法地制造预算松弛,降低预算目标。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将预算目标设定为最低标准,即所有预算执行者都能达到的最低基本线。这个最低基本点应该来源于高校对预算执行者执行能力的了解,同时参考其他高校的数值,取平均水平。一旦预算执行者无法完成最低水平,则会面临淘汰,相反,如果达到该水平,其个人利益就会得到保证,如果超过该水平,就会得到对等的额外奖励。通过制定这种低标准预算目标,整体拉低预算执行者实现预算目标的难度,同时辅以不同层级的激励措施,在保证预算执行者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反而会刺激预算执行者付出额外的努力,获得额外的收获。

预算的管理篇11

跨年度预算又称滚动预算、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前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期间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这里提到的滚动预算可以将预算期限与年度预算分离开,根据具体经济活动对原有预算延伸修订,随着实际执行期的不断向后滚动编制。也可以与年度预算保持一致,同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剩余期间预算进行滚动修订。其主要目的还是要和整体的预算管理工作相匹配,做好跨年度预算的动态平衡,最终达到合理的优化部门资源的配置。

2高校滚动预算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滚动预算在高校使用是以实际学年目标为核心,始终固定保持一个预算时间,并根据掌握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后续的预算进行不断修正,使原有的粗预算逐渐变得越来越细致,使高校各项工作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小,预算的执行目标越来越近,最终使预算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2.2.有利于弥补预算编制方法的不足

当前高校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导致预算管理与高校实际脱节。原因是高校经费性质多样,体现在科研、教学、基建等方面,有些由于项目周期长,资金数额大,一年期预算解决不了基本问题。使用三年期滚动预算正好弥补了预算编制方法的不足之处,使其与实际情况更加契合,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和控制作用。

2.3.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滚动预算为中长期预算,每一个年度都会对后两年的粗预算进行修正以确保其正确的执行,这样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预算资料分析、研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一旦发现预算中有问题存在能及时有效的得到修改和纠正。

3高校流动预算编制的原则

3.1.均衡发展的原则。

滚动运算的编制要与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进度、结构相统一,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促使学校合理配置资金,均衡发展。

3.2.动态管理原则。

在滚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结合政策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了滚动期内相关项目进行适时调整,在动态的管理中达到最佳资源配置效果。

3.3.审慎客观的原则。

滚动预算的编制过程对于二级单位申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和严格审查;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便于给后期年度预算提供调整空间。

3.4.注重绩效原则。

在预算编制时就要做好绩效考评工作,执行过程重要实时追踪、考核相关资金使用效能,构建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

4滚动预算的编制程序

4.1.编制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高校各二级单位应根据各自的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资源情况编制相应的支出计划,突出重点建设项目和相应的实施进度,并滚动向前按年度修正。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性是下一步滚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

4.2.建立高校滚动项目库

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2015年起财政部、教育部在重点领域开展的三年滚动预算首要前提就是加强项目库管理。高校要建立系统、规范的项目库,就要切实做好项目的申报、评审、分类、立项等各方面工作。初始项目库可以放在财务的预算管理部门,并要经过充分论证后方可纳入。然后建立滚动式的动态项目库,定期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和清理,除新项目按照正常途径申报、评审外,对于需继续安排的项目,按照程序重新申报,对于延续项目严格按立项裁定年份逐年编报。

4.3.编制高校滚动预算

按照编制原则,依据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上年度学校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调整和编制下一期预算。首先测算预算期内收入项目,并对预算期内中长期规划要求及项目的内容测算支出需求,然后从项目库中提炼出成熟的项目放入预算并将预算滚动先前延伸。

预算的管理篇12

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有误区:由于不少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认识不足,医院预算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需要。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没有提升为医院的全局性管理行为。实际上医院全面预算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确定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很多医院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观念落后,编制预算毛估估,预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忽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为预算而预算。各个预算未统一于总预算体系,未能做到按管理层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保证全面预算的完成。预算执行主观随意,重编制轻执行是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医院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编制预算时轰轰烈烈,编制完毕即大功告成,执行成了走过场。使在相对重视预算的医院,也仅仅是将预算的执行放到财务部门。由于财务部门工作的局限性,无法对所有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单纯根据预算额度决定是否批准支出。预算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资金使用效率低当前,多数医院采用基数法,以单位基期收支执行数作为参考依据,然后考虑可能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各种因素,在基期财务收支基础上编制单位预算。尽管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由于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医院的发展要求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等因素,使预算的编制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的战略目标。同时,使用“增量预算” 的编制方法,使支出预算逐年增加,越来越庞大,不利于医院成本的控制。

预算的管理篇13

每年年末,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做决算,随后就要进行下年度预算。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度概括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是企业整体运营规划的一个整体方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预算会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预算,是由各单位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确定的方案,是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其作用主要是加强计划管理和限额管理,达到强化基础工作,控制投入,增强经济效益的目的。预算管理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为促进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改善目前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的现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里浅议一下如何对企业推行预算管理。

一、预算的优点

第一,制定计划。预算有助于管理者通过计划具体的行为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同时能使管理者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

第二,促进合作与交流。总预算能协调组织的活动,使得管理者全盘考虑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相互联系,预算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手段,能触及企业的各个角落。

第三,有助于业绩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各项目标的预测、组织实施,能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不断提高和优化,是体现企业业绩的一种好的管理模式。

第四,激励员工。预算的过程会促进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有助于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行为,激励员工完成企业的目标。正是由于预算管理具备以上优势,它才能在大企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二、预算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预算的概念不清。有些企业预算管理的概念不清。目前有些企业还将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将各个时期的经营计划安排好,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其实这是误区。国内实行预算管理较好的企业以实践经验证明,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预算灵活性差预算数据编制、汇总的手工工作量较大。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耗费在数据的收集、检查、审核、汇总等烦琐工作中,工作效率较低。大量低效细节工作,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应对速度的要求。预算分析的周期长,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预算管理方法易沦为空谈。

第三,执行力。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预算执行的事前控制,预算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控制作用难以发挥,导致预算和实际执行严重脱节。

第四,协调能力差。数据缺乏有效的组织,散落在各业务部门,难以有效地加以组织利用,数据版本容易发生混淆,这些都给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平台,各级部门在预算的申报、审批、下发、执行沟通效率较低。

三、预算管理具体的应对方案

第一,明确概念。明确的概念将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提供了依据。预算,是指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测算和安排的过程。企业预算一般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第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便于对管理数据分为多个角度进行描述的。例如,销售收入的数据可分为产品、时间、渠道、客户、区域、部门、人员等多个角度的。这样在对销售收入的预算或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将可能按产品、渠道、客户等各角度汇总的销售收入,或者按照不同的角度组合进行数据查询。使得预算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

第四,以业务流程为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将内部管理划分为销售、生产、采购等并以此对管理的责任明确到岗位。以便于对预算进行控制。

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广泛宣传实行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直至宣传到每位员工。预算管理整个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要求企业销售、生产等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要使大家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预算管理能使企业的各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使职工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借鉴国内外预算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各级相关的管理者进行预算管理的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