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合集13篇

时间:2023-10-09 15:04:52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概念

1.管理会计的定义很多,没有统一概念,但特征都是一种通过提供信息、信息的反馈来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本着提高企业效益的目标。

2.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按照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提供计划、监控、决策。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联系密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核算对象。核算对象都是企业资金运动,内容有很多重叠。管理会计用成本核算来管理成本,财务会计用当期损益核算。

(2)功能上。通过记录、计量和经济活动评价,提高经济效益。

(3)信息来源,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

1.工作方法及其成果不同。财务会计有规定的工作顺序,核算方法稳定,凭证、账簿等工作成果都有规定的格式。管理会计工作程序不固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可随时设计表格和报告样式,虽也和财务会计一样用货币计量,但非货币量度也常采用。

2.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财务会计首要的技能就是必须熟悉会计准则、相关法规,职业判断每笔业务,熟练制作报表等。管理会计要求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财务基础,又要懂企业管理,会分析经营数据,要有处变能力。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源于原始会计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支,但二者有一致的本质和目标,实际中也是密切联系的。

1.控制过程的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相辅相成。管理环节中的业绩评价,是直接联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环节。企业经营中采用管理会计方法本身表明两种会计实现了融合。

2.信息输入的融合。实践中管理会计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信息源,因为会计语言的一致性,有益于提升管理效率。

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与全面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及应用。预算是未来的以货币计量的计划。预算制度由非营利单位始发,20世纪初被企业援用,凭借预算来考核、控制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2.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我国企业实践中最典型的融合点。

2.1在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评价等多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密切挂钩,用反馈和考核来实现实际信息和计划信息的互动的闭环。在一个预算期间,持续归集与全面预算中的钩稽各个指标的数据,如果实际数据偏离计划,当及时找到原因,进行处理。同时,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中必要环节,即考核各预算目标的实现,采取适当的奖惩,激励员工和管理者完成预算目标。

2.2在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存在销售观预算、利润观预算、二者折中不同的观点。但最终都回归到企业预期的目标。资产、现金流量和负债的财务预算。用一致的流程和逻辑来编制预测性报表。严格遵循财务会计准则。

3.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及改进。

3.1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作为一种很强的管理控制工具,全面预算管理也不乏缺陷,包括战略指向不明,延迟、其中对非财务指标的忽略是重要缺陷,管理会计思想如战略管理、行为管理、无法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的程序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真正的有机融合并没有实现,关键性的因素难以发挥作用。

3.2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

3.2.1全面预算管理应有战略导向。美国有60%的企业的预算与战略失去联系。在中国也是,财务目标是企业操作的重点,缺乏战略导向。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没有将企业的战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改进现状,战略与预算必须直接衔接,通过预算,具体化战略为可执行的目标,战略控制用目标实施得到保障。

3.2.2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补充。用业绩评价体系弥补全面预算管理缺陷,引进了平衡计分卡,它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中融合的代表。平衡计分卡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一体,平衡计分卡是有效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方法。在我国的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融合的实现

1.融合模式:基于现实因素的一种选择。在设计融合的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根据特定企业战略需求,综合设计;

(2)会计管理制度设计要从企业原本的管理会计制度出发,渐变式的改进;

(3)顾忌成本效益,先易后难,平稳过渡。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生联系的主要结合点是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方法简单,技术简明,虽在思想上不及平衡计分卡但实行的基础较好,特别适合管理水平还不高的中小型企业。

2.实现融合的外部条件。在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目的的相容前提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控制,已经由Weienberger和Angelkort实证验证。

六、企业管理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作用

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有机融合,绝不是为融合而融合,其对企业改善管理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建立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财务目标,才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增值。

2.有利于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人对物的管理来做到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通过对经济事项的计量、管理会计通过对人的管理,两者双管齐下,共同作用。有利于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七、结语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会计管理的一种技术分工,两种不同的体系,在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在实践中,综合两种信息,完成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全面预算管理是其改进的结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冯巧恨.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来儿.现代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59.

[3]盛明泉.管理会计[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美〉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相关性的遗失:管理会计兴衰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美)英格拉姆,奥尔布赖特,希尔.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M].干粤,肖礼明,张利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余绪缕,汪一凡.管理会计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冯雪莲,汤小青.传统的预算、改善的预算与超预算的协调功能[J].管理世界:2006(08).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2

(一)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进步时代),改革主要发生在市级政府,主要目标是防治腐败、提高政府效率。第二阶段是指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主要内容是致力于建立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加强规范的财务管理。第三阶段同时也是现阶段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

1、第一阶段的改革。在进步时代(*年到*年左右),是美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的阶段。随着大量城市的出现,大量移民向城市的涌入,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腐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公平。在此背景下,通过规范市政会计行为来防治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纽约。当时纽约市的主计长提出,政府应建立一套会计制度来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的交易信息和财务状况。他认为政府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评估政府持续运营的能力,同时建议政府应通过会计反映预计收入、拨款以及承诺等信息来提高政府的财务管理。虽然这些建议是近一百年前提出的,但在美国政府目前的财务管理中依然有效。与此同时,类似地改革在芝加哥、宾西法尼亚州等地方也开展了起来。

2、第二阶段的改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许多市政府收入大量减少而无法兑付其发行的债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些市政府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市政财务官员协会)于1934年联合建立了全国市政会计委员会(NCMA),以规范全国范围的市政会计和财务管理。该委员会要求使用各市政府采用复式记账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建议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采用标准的会计分类,强调一套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账户结构对于保证预算、账务以及财务报告之间的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同时该机构要求各政府指定一名财务官员负责会计与财务报告。后来全国市政会计委员会被全国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所取代,新的委员会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汇集此前所有会计方面的有关规定并出版了有名的“蓝皮书”——《政府会计、审计和财务报告》。长期以来随着政府会计有关原则的发展,这本书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并成为政府部门会计从业人员的指导。

3、第三阶段的改革。第三阶段的改革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并在*年随着GASB第34号准则的出台而达到高峰。与前两次改革以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为重点不同,这一次改革以增强政府的受托责任的指导思想。改革初期由全国政府会计理事会(NCGA)所倡导,改革也是以当时纽约、芝加哥等一些城市发生的财务危机为契机。以纽约为例,当时由于市政府财务状况不佳,加之缺乏充分的财务信息披露特别是债务信息的披露,当时的资本市场拒绝接受市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这反过来又加重了政府的财务危机。针对于此,当时NCGA为政府会计改革制定了一个概念框架,即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充分的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如投资者、公众等能据此制定决策,财务报告能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能据此评价政府的管理绩效。后来,为满足进一步深化全国范围内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NCGA于*年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所取代。为保持有关会计准则的一致性,GASB承认NCGA准则继续有效。198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承认了GASB制定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在过去的20年里,GASB共出台了47项准则,涉及不同的内容与深度。总的来看,这些准则推动州和地方政府会计进一步地采用权责发生制,并推出了政府整体范围的财务报告,这是第34号准则的重大突破,因为以前的财务报告都是以基金报告为基础而缺乏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

(二)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

与州和地方的政府会计改革相比,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起步较晚,而且一直进展较慢,主要是为由哪个机构负责制定联邦政府的会计准则和是否要采取权责发生制两个问题所困扰。直到这两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才有了较大发展。

1、关于准则制定机构的问题。由于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最初阶段,行政机构(以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为代表)和立法机构(以审计总署GAO为代表)都声称其制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的唯一合法性。而由于政府会计本身与预算管理和政府审计就密不可分,因此由谁来制定政府会计准则这个问题从二十年代初被提出以来一直争执不休。直到*年,审计总署、财政部和预算办公室才达成一致,同意共同合作以提高联邦政府会计管理。后来国会于*年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要求各联邦机构都设有首席财务官,同时要求各联邦部门编制需要接受审计的财务报告。这一法案进一步促使有关各方面放弃分歧共同努力,于*年成立了独立于各机构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联邦政府会计咨询委员会(FASAB)。根据《首席财务官法案》的要求,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联邦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以使行政部门和国会都能获取完整、及时、可信并保持一致性的政府财务信息。“咨询委员会”表示该委员会的独立性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准则生效前要经过GAO、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的批准。成立初期该委员会8名成员中有5位来自政府部门(包括行政部门和国会),另外3名来自非官方代表。为了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其准则权威性的认可,*年委员会进行了重组,目前是3名官方代表,5名非官方代表。

2、关于是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早在*年国会就通过了一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法律,但这项法律一直没得到有效执行。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有关方面才开始探讨如何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当时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委托研究了联邦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并编制了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样本。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美国财政部一直按此试编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但一直不接受审计总署的审计。审计总署对于此项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认为当时联邦政府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财务管理信息质量低、管理各环节之间控制不严、重点放在单项基金控制方面而缺乏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信息、缺乏资产及负债方面的信息。而由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将披露收付实现制下大量未披露的负债,当时的总统预算办公室认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一个“无底洞”。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是,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准则不涉及联邦预算方面的问题,并且同意财政部继续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年度报告,将准则的重心放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上。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与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改革虽然经历的道路不同,但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是都将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从作为预算执行管理的工具转变为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二是都接受了企业会计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并编制合并财务报告。三是都有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接受外部审计。

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所颁布,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GASB)所颁布。这些准则均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承认,并成为一般会计原则(GAAP),是美国政府部门编制财务报告的依据,也是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计的依据。

(一)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概况

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所制定,以公告的形式颁布的。FASAB于*年成立,第1号联邦政府会计准则《部分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于*年颁布,*年正式生效。迄今为止,FASAB共颁布了4份概念公告、25份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若干。概念公告主要是明确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目标、基本的适用范围等,为具体准则的指导和依据。由于美国政府会计准则是以财务报告为驱动的,联邦会计咨询委员会的第1号概念框架就是《联邦财务报告的目标》,后来出台的各项具体准则可以说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的。准则公告是对各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定。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是对准则的补充与解释。

(二)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概况

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也是由概念公告、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四部分组成。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准则体系早在全国政府会计理事会(NCGA)阶段就已经存在,GASB在*年成立后的第1号准则就继续承认了NCGA会计准则公告的权威性,指出除非以后为GASB准则所取代,NCGA所的会计准则公告仍具有权威性。截止目前,GASB共了2份概念公告、47份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若干,内容涉及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报告、政府会计的一般原则、政府财务报告、政府各种具体事项如带薪休假、养老金及其他退休后福利等的会计处理以及一些特殊部门如高校、医院等财务报告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准则是*年GASB颁布的第34号准则《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及管理层阐述与分析》,提出了新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要求州和地方政府不仅要编制以基金为主体的财务报告,还应编制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以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告要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以及净服务成本。

(三)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特点

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由于各自制定机构不同、准则适用的对象不同等原因,在准则的具体内容方面会有所不同,但两者在历史背景的驱动以及发展方向方面具有相似性,总结来看,美国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准则体系的不断发展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是随着政府职能与责任的变化、社会公众对信息需要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出现以及会计准则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等因素而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例如在90年代初期当政府雇员养老金的披露成为关注的重点时,GASB连续出台了3个关于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准则。当前,为了进一步披露政府在雇员退休福利方面的责任,最近又新出台了第46号准则对养老金以外的雇员退休后福利进行核算和披露。又如,随着环境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公众对环境治理的意识的提高,GASB又正在着手制定有关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准则。联邦政府的情况也是如此。

2、准则体系以概念公告为指导。由于概念公告对以后出台的准则具有原则性和目标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GASB还是FASAB在最初着手制定准则的同时也会致力于建立一套概念框架。概念框架中确立了以后所制定准则的基本目标和对会计事项所持有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保证今后所出台的准则的系统性、前后一致性,避免不同时期制定的准则在会计处理的基本态度上会出现矛盾。

3、准则体系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一套相对客观、完善的财务报告来反映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因此可以说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载体,而准则是实现、完成财务报告的工具,从这方面来讲美国的准则体系是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report-driven),服务于财务报告编制的需要。在实际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也是先在概念框架中明确报告的目的,然后为满足报告的目的和报告使用者的需要而制定准则。

4、准则体系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在美国政府会计中,无论是GASB还是FASAB在制定准则时都不但重视财务信息的披露,而且十分重视政府管理业绩的阐述、分析与报告等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如GASB颁布的第34号准则《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及管理层阐述与分析》,FASAB颁布的第8号准则《运营责任的补充报告》以及第3号概念框架《管理层阐述与分析》等都对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做出了规范。

5、准则体系注重相互借鉴。由于政府会计同企业会计在本质上都属于会计的范畴,只是由于政府运营的特殊性才需要有一套单独的会计准则体系,但在一些业务方面,两者之间可相互借鉴。如GASB就没有专门出台租赁方面的准则,而是要求财务报告编制者主要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13号准则中有关租赁的规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虽然由不同的机构制定,但本质上都是政府部门的会计准则,因此相互学习借鉴的意义更大,如GASB在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准则时就借鉴了联邦政府的有关准则,虽然最后出台的准则内容可能不会完全相同,但长期发展有趋同的趋势。

三、美国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信息的最终体现,是会计准则制定方、财务报告编制方及财务报告审计方共同努力的焦点,更是财务报告的使用方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评价的依据。由于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为基本指导,因此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与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基本相似,包括反映政府的受托活动,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政府运营绩效(主要从财务状况方面反映),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成果(主要从非财务的角度反映)。同时,由于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以及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在编制主体、报告内容、报告使用者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以下分别介绍:

(一)联邦政府财务报告

1、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联邦政府整体层面的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和联邦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根据《首席财务官法案》等法律要求,主要联邦部门应于2月1日前向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OMB报送其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由财政部负责根据部门提交的财务报告编制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并于3月31日前向国会提交,然后由审计总署GAO对综合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根据有关法律要求,从*年开始,各部门的财务报告须经过外部审计后才能提交财政部。

联邦部门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报告附注说明基本两部分组成。财务报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运营成本表、财务状况变化表、预算资源情况表以及筹资情况表等五张表。近两年来随着联邦政府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进一步加强,特别是GAO强化其对政府受托责任的监管职责后,联邦部门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纯粹的财务报告来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而是开始加入反映非财务信息的绩效评价。目前各部门编制的对外报告成为《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主要分为绩效报告和财务报告两部分。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也主要由财务报表和附注说明两部分组成。联邦政府综合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运营成本表、运营和财务状况变化表、净运营成本与统一预算盈余(赤字)调整表、统一预算与现金余额变动表等五张表。

2、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由于美国是联邦制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外交、国防和社会保障等,而更多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是由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因此相比社会公众更关注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而且由于联邦政府具有至高的国家信誉,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因此其债券并需要证券评级机构的评级。由于各方面原因,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可以说是顺应政府增强其受托责任而自发进行的,外界的驱动力较小(国会和GAO也是广义范围的政府)。因此,目前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国会议院、联邦政府部门内部以及对联邦政府财务状况感兴趣的有关机构和个人。

3、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从1997年开始正式编制1996财年度综合财务报告,虽然此前已试编了十几年的财务报告(未经审计的),但GAO仍对此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近十年来,财政部在不断地改进其财务报告,但截止目前仍未能获得GAO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联邦部门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由于部门财务报告是合并年度综合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部门的财务报告无法获得审计认可,整个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也受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部门财务报告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国防部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面无法令审计部门满意,所以长期以来审计部门一直对国防部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联邦政府部门由于业务复杂、资金量大、而且部门之间交易较多,而联邦政府部门虽有一套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却缺乏具体明细的科目,因此在合并部门财务报告时经常出现问题。联邦政府各部门仍在不断的努力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但由于一些会计事项的特殊性,如国防资产的计价、自然资源的计价以及社会保障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二)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

1、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一般也是由州和地方政府的特定部门负责统一编制。一般政府主体不再单独地编制部门财务报告,但也有些部门为更好地接受公众的监督或更有利于发行债券而编制单独的财务报告并接受独立审计,如公立学校。这些单独的财务报告也要提交给政府会计部门,然后会计部门再统一合并这些财务报告而编制出反映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以及一些主要基金的财务报告。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表是按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的,包括资产负债表(称为净资产表)和运营活动表(称为业务表)。主要基金财务报表可分为政府基金报表、权益基金报表及信托基金报表。

2、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编报程序。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一般以先进的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信息系统作为政府财政收支信息的载体、报告编制部门与其他部门交换信息的渠道、处理庞大会计信息的平台,可以说整个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就是有关数据提取、传导和处理的过程。由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基本上都使用各政府部门统一核算的会计系统,而且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也基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州和地方政府财务编报的基本模式就是将系统中收付实现制的数据调整到权责发生制,抵消内部交易事项,然后加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信息,如果有些部门如学校已编制了对外财务报告,则将这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与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予以合并,最后再按照GASB颁布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数据的最终处理。以考察所在的爱达荷州Idaho为例,在整个财年内,整个州各部门的业务均通过统一的会计系统(STARS)进行核算,该系统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财年结束后,将STARS中的数据经过调整输入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GRS系统中,该系统在程序设计方面使用了STARS系统的结构和交易处理程序,因此也可认为STARS系统的子系统。然后通过GAAP结账处理模块加入长期负债以及固定资产等信息,同时合并已经过审计的部分部门的财务报告,最后再将所有的数据下载到Access数据库中,按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最终处理。

3、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公众。州和地方政府承担的政府职能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如州政府主要负责道路建设与养护、大专院校等,地方政府更侧重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如防火、初中级教育、警察等,因此公众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更为关注。而由于一般公众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对年度综合财务报告CAFR的理解较难,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编制专门面向一般公众的更易读、更简洁的财务报告。第二类使用者主要是议会和其他监督机构,来据此掌握政府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管理。第三主要使用者是债券发行机构及评级机构,这类使用者是最专业的使用者。由于州和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务以弥补资金的短缺,而政府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债券利息等发行成本,因此可以说这是报告编制者不断完善报告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披露特别是债务风险披露的重要动力。

四、美国政府的预算会计

无论是美国联邦政府还是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准则都是以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为导向的,而财务报告主要是向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政府的受托责任。为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需要,联邦和州、地方政府在实际管理中还非常重视日常的账务核算工作,由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美国日常会计核算又称为预算会计。

(一)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方面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像会计准则那样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在具体的收支业务核算科目、报表编制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通过预算会计控制预算执行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预算资金支付的管理中,资金支付的周期主要分为拨款、承诺、核实与付款四个阶段。拨款是指预算经过议会的批准后批复到各用款单位,用款单位可以在预算控制的额度内进行支出;承诺是指用款单位与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或发出定单;核实阶段是指用款单位收到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付款阶段是指用款单位对收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实际的支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特别重视中间两个环节的控制,又称为承诺控制,这样在预算支出的管理中,不但在实际支付环节能控制总的实际支出在预算范围内,而且通过承诺控制,将签订合同等所做承诺未来将产生的支出也控制在总体的预算范围内,防止超预算的过度承诺。从另一方面,通过承诺控制可以随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程,为调度财政资金促进现金管理工作。在预算收入的管理中,通过对比预计收入、实际收入以及尚未实现的收入或超计划征收的收入,来控制预算收入的征收情况。

(二)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

由于政府预算管理主要是在政府基金中使用,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中对预算的控制并不突出,因此预算会计主要在政府基金中使用。在预算会计日常核算所使用的总分类账中,既有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运营情况表的会计账户,还有反映预算数据但不反映在对外财务报告中的预算账户,预算账户中各明细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应当与法定预算的详细程度保持一致。预算账户主要包括“预计收入”、“拨款”、“支出保留”和“支出保留准备”。其中“支出保留”和“支出保留准备”是一对相互抵消的账户,在承诺控制过程中使用,“支出保留”不是某个会计期间的实际支出,而是表示未来财务资源耗费的一种许诺,同样,“支出保留准备”也不是一种负债,它仅表示对财务资源的一种预算安排,因为支出和负债要等到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履行时,即收到货物或接受了服务而尚未实际履行付款义务时才予以确认,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又称为“承诺会计”。预算账户年终结清。

通过会计账户和预算账户的结合使用,预算执行的情况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在美国,为便于预算执行的管理,政府日常的会计核算基础是与预算基础保持一致的,而美国目前绝大多数州和地方政府在预算编制中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少部分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因此,美国日常的会计核算也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少数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年末编制对外财务报告时,再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将会计信息调整到权责发生制。

(三)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

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分为对内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对外以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预算信息方面的报告。对内,通过会计账户与预算账户的结合使用,将初始预算的信息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反映在一张表上,直接进行比较。这样,每天都可以得到预算的执行数和待执行数,对预算采取科学、系统的管理。而且还可以根据预算会计的信息,编制按旬、按月、按季的预算执行信息,用于内部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

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原则中也都强调了预算执行信息的报告。按照GASB的要求,政府资金都应采用年度预算,会计系统应提供适当的预算控制基础,在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中应包括预算比较表,反映初始预算、报告期的最终预算、以预算基础计量的财务资源的实际流入、流出和余额。按照FASAB的要求,联邦政府年度综合采取报告中编制净运营成本与统一预算盈余(赤字)调整表和统一预算与现金余额变动表,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反映预算执行的有关信息。

五、美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特点

综合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的改革历程以及管理的有关现状,美国政府会计管理和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渐进性

美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无论从改革的阶段历程,还是每一阶段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是随着政府对加强自身管理、强化政府受托责任,以及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完整性、透明性要求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一些问题的。如州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计原则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陆续开始制定,但由于缺乏对各政府的法律约束,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财务管理中也并不是完全遵循原则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七十年代纽约等城市的财务危机,这也为后来进一步的会计改革创造了条件。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在准则制定机构的问题上就前后争持了几十年,而在联邦政府会计基础是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上,虽然国会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了有关法律规定,但一直未真正执行,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试编财务报告,这也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中,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还是准则执行部门也都按照客观情况的需要出台新的准则,执行新的新的准则,遵循渐进的原则。如GASB在*年成立后,首先继续承认了以前会计准则的效力,然后根据政府部门新行为、社会公众新焦点的出现而不断地完善准则体系,如先后出台了关于政府雇员养老金、带薪休假、市政固体废物掩埋等事项的会计核算规定,虽然在*年出台了第34号准则,对以前的有关会计规定做了重大调整,但此后的有关准则仍是对该准则的补充,并根据政府受托责任的不断强化而反映政府更多的特别是债务披露方面的信息。州和地方政府的准则实施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也遵循这个原则。如所走访的爱达荷州在*年以前还基本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财务报告,此后按照GASB的准则进行改革,逐步将资产纳入核算范围,而直到GASB第34号准则出台后,才将基础设施类资产纳入核算范围。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如在债务核算方面,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现如环境治理方面的、信贷担保方面的法规等,议会等方面对联邦政府承担受托责任要求的强化如加强养老负债的管理,联邦政府对负债的确认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从显性债务如应付账款、国债的确认和披露到一些隐性、或有负债的确认和披露。具体联邦政府有关债务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详见附件。

美国的政府会计正是在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从最初用于加强预算控制、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转变。

(二)外部因素对改革发展的推动性

美国有50个州,大约87000多个地方政府,而GASB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其颁布的准则能在各州和地方政府获得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除GASB本身是一个各政府间的契约,是政府部门、会计与财务专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一个协调性机构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其准则的认可以及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对其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是美国政府会计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AICPA对GASB的准则予以认可,标志着GASB的准则成为州和地方政府的公认会计原则,也是独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的依据,而审计人员的意见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主要参考。因此,各州和地方政府为获得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都会积极地执行GASB的准则。而各州和地方政府之所以非常重视审计意见,除议会党派、利益集团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受托责任的监督外,最为现实的原因是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债券发行的成本。美国州、地方政府根据其法律规定基本都具有发债的权力,政府财务信息质量高、财务状况好,债券评级机构就会评级较高,债券的利息及有关发行费用就会较低。因此,正是在债券市场的不断推动下,各州和地方政府能够严格地执行GASB的准则。

FASAB的准则也为AICPA所认可,是美国会计领域公认会计原则的一部分,由于FASAB的准则只适用于联邦部门,而且联邦政府的债券由国家信誉做担保,不需要债券评级机构的评级,因此可以说,FASAB准则作为美国政府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

(三)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公众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而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是不能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中净资产(netbalance)或者收支相减后的净额变动(netposition)来反映的。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政府的有些资产如土地、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等虽然明确是政府受公众之托管理的资产,但由于计量方面的问题而没有纳入财务报表,又如有些负债如社会养老保险,虽然按照目前的会计准则社会养老这项政府承担的责任尚未纳入政府整体范围的资产负债表,但政府受公众之托是有责任担负这项责任的。因此,在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就有一部分专门反映政府承担的受托资产和责任,这部分是不需经过审计的。又如在运营情况表中,净额的变动也并不是像企业财务报告中那样盈余越多越好。因为政府为了履行其受托责任,收到纳税人交纳的税收是要用于向纳入税提供更多服务的活动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服务而不是考虑如何使净额最大化。

为了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披露。GASB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有关统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对统计信息采取更规范、统一的披露。GASB还一直致力于服务绩效报告,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就为服务绩效报告标准提供了框架,通过绩效评价反映政府提供服务所使用的资源及非财务资源来衡量服务努力程度,政府服务的产出及效果以及产出的成本效果分析来衡量服务努力度及成果间的关系。联邦政府不但反映政府的托管资产和责任,而且将财务信息放在更广泛的反映政府整体活动信息的绩效和受托责任报告中反映,使报告使用者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妥善处理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制度是根据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建立的,该法案促成了美国现代行政预算体系的建立。美国预算管理目前基本是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年度预算。而美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主要用于真实反映预算收支信息过渡到用于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然后由过渡到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由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目前又在某些报表层面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由于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管理的基础不同,反映的重点不同,因此美国各级政府在实际管理中注意妥善处理预算与政府会计的关系:如何既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预算信息,同时又能够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长期运营的累计情况;在政府会计管理中那些是受到预算管理影响的。

在实际工作中,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采用于预算基础一致的核算基础,一般是收付实现制(个别事项同时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每旬、每月、每季都可以提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收入支出报表,然后在财年末按照GASB的准则要求对有关数据进行调整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并对外公布。不过由于从收付实现制调整到权责发生制所需要的工作量较大,州和地方政府一般在财政年度结束后的4-6个月才能完成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联邦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双分录的方式(dualtrack),对一笔会计事项既按照预算会计的需要又按照对外报告的需要以不同的会计基础做两笔账务处理。

对于预算管理对政府会计的影响问题,虽然美国预算管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政府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但在会计信息的报告特别是负债的确认方面,虽然有许多负债并没有预算安排,但在财务报告中还是予以了确认和报告。可见,在美国政府会计相对于预算管理还是比较独立的。

六、美国政府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会计改革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从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直到目前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尚未得到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仍在不断地调整与改进。整个政府改革既是一个不断转变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技术方面又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逐步突破的过程。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当前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也很多,而且受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各方面进程的影响。如我国有大量的事业单位,那么今后在财务报告主体标准的制定中是按照受托责任的原则、还是预算管理的原则还是履行政府职能等原则划分在技术方面有待探索,在政治层面直接受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影响。在资产的计量方面,是否从相对简单的固定资产入手,然后对基础设施予以计量,最后再考虑无形资产。又如在各级政府债务披露方面,需要考虑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公众迫切要求政府承担的责任是哪些,政府有能力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哪些,其中哪些方面的债务是可以披露的,哪些债务的披露可能会引起社会公众不必要的误解而增加改革成本,只有将各方面可能会产生的社会政策性问题考虑充分后,再深入研究政府负债确认的有关标准以及计量标准等技术性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中,应立足我国国情,全面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做好系统地研究分析工作,有关方面逐步在何时进行改革以及改革的力度和步骤等原则性的方面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本着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行。

(二)妥善处理政府会计与法律及预算的关系

政府会计是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与其他方面如法律、预算等也不是孤立的,因此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应妥善处理与法律及预算管理方面的关系。在与法律的关系中,由于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支出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到和付出为基础确认的,相应地资产和负债也比较容易确认。但在权责发生制下(包括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如果不再以现金的收到和付出为确认标准,那么应明确“权责的依据”,也即确认的时点。这方面的问题在负债的确认中非常突出。如签订购买合同,在权责发生制下以收到发票为确认支出的时点,这主要是依据合同法等法律中对合同双方权责的界定。一般情况下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明确的,但对一些政府特有事项,有关的法律规定有时也不太明确,需要会计人员的理解并用会计语言做出解释。如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是否应将社会保障作为负债在财务报表中报告,有关方面执不同观点,有些认为社会保障缴款是政府代社会保障缴款人保管的是受托性质的,有些认为交纳社会保障缴款是公众的义务而政府不负有强制责任。因此,我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也应注意与有关方面法律的衔接与配合。对于政府会计与预算的关系,由于我国的预算也是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预算与财务报告信息的相互影响。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

美国政府会计以准则体系为规范,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依据,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体现着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按照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原则,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是有不同基准的,在经济基础一般的州则对固定资产确认的基准较低,如爱达荷州规定的是单位价值在$5000以上的记入固定资产,而经济发达的一些州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等对固定资产确认的基准就比较高。再如,虽然GASB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原则性规定,但具体地方政府采用哪一种折旧方法、折旧的年限等具体操作问题由各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我国在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准则体系还是制度体系,或是二者兼有,在建立原则的同时也应考虑执行部门的灵活性,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与计量基准就不同。但由于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性将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灵活性应是有关制度规范等可以控制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有利于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地方政府间财务报告的对比性。

(四)长期资源信息与短期资源信息并重

美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注重长期资源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同时,也非常关注短期财务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信息。如在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中,除政府层面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外,对于政府基金的报告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短期的财务资源状况,对于权益基金虽然采用权责发生制,但也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短期财务资源的有关信息。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在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披露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同时也应注重现金收付等短期资源的信息,因为现金等短期财务资源更能反映政府短期内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其财务管理,更有效地利用财务资源。

(五)重视政府会计核算中对预算执行的控制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不断地完善了其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满足公众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监督的需要。但在美国政府部门的管理中,也同样非常重视日常的账务核算以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通过设置“预计收入”、“拨款”、“支出保留”等账目,将预算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反映在一张会计报表中,进行直接比较,每天都可以得到预算的执行数和待执行数。特别是通过承诺控制,既可以监督用款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又可以通过对合同定单信息的提前获知促进现金管理预测等工作。我国在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中,也应结合目前预算执行管理的情况,进一步通过会计的手段来强化我国的预算执行管理以及国库现金管理。通过更科学、系统的预算信息披露,政府可以进一步强化预算受托责任,这也是政府全面履行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立足现状与逐步突破

政府会计改革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因此在目前注重前期研究、构建我国政府会计管理框架的同时,应立足于目前我国预算管理、预算会计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清产核资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尝试按照政府会计的概念包括财务报告的基本模式以及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做前期准备,为改革的深化与推广创造技术方面以及观念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根据收入按经济分类、支出即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分类的情况,可考虑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运营情况表也可按照功能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因为作为对外使用财务报告,公众更关心政府每项职能的支出、所带来的收入以及由纳税人承担的赋税部分,并进一步评价该项职能为公众带来的绩效,相比经济分类更能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因此,在目前研究阶段可侧重按功能分类的报表结构设计以及有关数据的汇总、加工。又如,在考虑编制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告的同时,可结合目前公众最为关心的专项资金(例如社保基金)的使用和财务状况,编制特殊目的财务报告,这样既可以先在部分领域反映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又可以为编制政府整体财务报告创造条件。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3

一、县级财政联网审计的实践过程

__年起,我们以财政“同级审”为载体,以“了解一点、学习一点、审计一点”为基本目标,开始财政联网审计的实践。

所谓“了解一点”:

(一)调查了解财政会计核算软件使用情况。由于县本级财政会计核算账套繁多、会计核算软件多样化。因此必须花时间逐部门、逐账套进行调查详细了解。

(二)了解会计核算网络软件运行情况。县会计中心对县本级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网络环境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因此必须通读其数据字典的情况,了解掌握其数据架构情况。

所谓“学习一点”:

(一)学习财政会计核算软件基础知识。针对了解到的会计核算软件,要对其使用说明进行认真的学习摸索,以掌握各个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架构、查询方法等。

(二)学习“金财”工程实施运行情况。“金财”工程是计算机环境下的财政预算指标管理及预算执行管理系统,通过学习,有利于从“金财”工程系统中导出预算指标下达及执行情况数据。

所谓“审计一点”:

(一)循序渐进开展联网审计。前期的实践,是将财政核算系统数据导出或是对其后台数据备份后,再转到审计专用计算机上还原后进行数据分析。20__年,财政系统逐步全面推行“金财工程”,以用友GRP-R9财政管理软件作为财政核算管理的技术支撑并全面运行后,审计人员积极探索新环境下联网审计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政府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对全部财政核算账套(包括镇级财政预算内外账套等)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联网审计及实时跟踪查询。

(二)不断完善拓展联网审计覆盖面。一是实现了财政网络核算软件中全部账套实时查询与审计;二是挂接“农村经营管理软件”审计终端,实现对全县农村经济组织的远程联网审计监督功能;三是搭建社保资金审计终端,实现对社保资金及业务管理的远程监督;四是构建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开发“财政联网审计综合查询系统”软件,实现对财政综合数据的审计比对分析,如国资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比对,集中支付与单位支出比对,预算指标拨付与单位财政补助收入比对等等。

二、县级财政联网审计的实际效果

(一)关注预算追加的合理性。20__年“同级审”,审计人员从财政管理系统导出财政财力结算与预算执行情况全部数据,对全县191家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力结算单中追加县本级指标进行分析,按预算内县本级追加的1.97亿元支出指标进行分档分析,查出追加支出超过100万元的共28家计1.43亿元;按年初支出指标3.09亿元比对分析,查出超年初预算60%的共34个单位计1.45亿元。审计报告对“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追加欠合理”的状况进行了披露,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预算管理被纳入财政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预算执行的严肃性。20__年“同级审”,我们以“支出预算执行、执行厉行节约、支出指标控减”等为重点,通过政府政务网络从财政局预算指标数据库中导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代码、名称、上年指标结余、本年预算指标、追加预算、实际下达指标、预算结余等数据;再从县会计中心用友安易GPR财务核算系统基础数据库中导出176个部门单位年度财务支出结算数据,通过实际支出与预算指标的数据比对,实施了176个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追加预算执行、单项支出预算执行、执行厉行节约、支出指标控减等审计,审计资金量达十多亿元。得出部门预算刚性不强,调整范围广,比例高、金额大;编制年度预算缺乏预见性、出现硬缺口,追加预算额度大、时间早;厉行节约规定执行不严,三公经费支出居高不下等问题,达到全面评估、综合反映和客观揭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的质量和水平。

(三)非税收入专项审计调查。__年“同级审”中,审计人员通过政府政务网络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票据管理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收费管理系统)分别进行对接,从《票据管理系统》中获取执收单位、收费种类、收费内容、票据领用销号等数据资料;从《收费管理系统》导出上年度非税收入的全部数据,以《票据管理系统》数据为收费依据,对《收费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审计资金总量达__亿元。查出非税收入已开票据长期不入库;入库不及时、开票与缴款时间跨度较大,存在私存公款;少数单位许可收费实征比例较低,存在人情收费以及《收费管理系统》收费项目库维护不及时,导致已取消收费项目仍继续收费的违规问题。

(四)建立远程联网审计基本架构。__年县会计中心启用新的财务核算系统(网络版)。与此同时,政府党政网数据交换平台建立,政府网络通道日臻完善。在取得财政部门授权后,审计人员使用审计专用账号登录会计中心财务核算系统“财务查询与分析子系统”,对纳入会计中心核算的183家预算执行部门(单位)数据实时采集、即时查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远程检查监督。

(五)实现全面联网审计目标。自20__年开始,在取得财政部门授权的情况下,我们利用政府党政网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用友GRP财政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通过网络渠道对财政管理系统框架内的“总预算会计系统”、“预算执行分析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集中财务查询和分析系统”、“指标管理”、“财务处理系统”、“远程申请支付与报账”实施远程查询分析,达到全面检查财政部门会计核算软件中各个账套(如预算内外、政府基金、专项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等)财政 财务核算管理情况,实时了解和监督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节点现状,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管理系统全面联网审计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县级财政联网审计的难点

从我们开展财政联网审计的实践以及与兄弟审计机关信息交流上看,大家对联网审计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热情也是高涨的,在人力、财力、精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投入,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外部环境对财政联网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金财工程”尚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之中,现阶段还无法提供各核算部门的标准格式数据接口或模块,以致审计机关在财政联网审计上,只能是各展其手,零星突破了。而财政部门难以提供统一格式会计核算标准格式数据接口或模块,也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县级财政核算涉及部门众多,有国库(金库)(人民银行)、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等;二是核算内容繁杂,国库核算税收,财政核算预算内、预算外、政府基金等,会计中心集中核算县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社保部门核算各类保险基金等。三是会计制度不一,导致核算科目存在差异,《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专项资金管理核算办法》等,不同的制度对应不同的核算科目;四是会计核算(管理)软件开发商的多样化,有用友、金碟、新中大等;三是后台数据库与版本的多样化,有SQL Serve、Oracle数据库等,有单机版、有网络版等。

(二)内部因素对财政联网审计的影响。一是联网审计平台的建设滞后,“金审工程”的AO与“金财工程”无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联网数据采集技术支持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二是审计人员数据库理论与实务培训滞后,数据库应用、采集、归集、分析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硬件投入相对不足,联网审计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存储的设备条件亟待改善。

四、县级财政联网审计的完善拓展

(一)建立长远的审计人员信息化审计实用技能培训计划,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实际操作业务培训。在巩固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实用数据采集方法、分析技能的培训。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4

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互联网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财务管理信息云端化。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和快速普及,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有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资利用的平台。学校可以借助各种云平台来处理财务信息,实现通过云端化处理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二是财务管理程序网络化。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但其本质是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活动。在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后,传统的纸质财务记录变为电子信息记录,这为财务信息的网络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网络化财务管理。三是财务管理职能扩大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等很多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也随之扩大,学校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转变。

二、财务管理网络化面临的障碍

( 一) 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在从原来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传统会计业务日渐向管理会计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算账记账转向如何更好的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但总体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及决策层关注的目光仅限于教学领域,面地认为财务部门只是收钱和付钱,尚未认识到财务管理对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 二) 管理设备不能满足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和处理终端的快速发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许多行业的业务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规则也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改变,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工具也必须同步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大部分学校财务管理的设备与财务管理网络化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和打印机等基本操作工具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从软件条件看,大部分学校只拥有用于核算的会计软件,而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专业性软件和管理系统则普遍。

( 三) 人员素质与精细化管理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财政改革的深入,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方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例如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考核方面提出了新的办法; 对公共项目的采购范围和购买程序制定了新的要求; 实施了公务支出的公务卡制度等。以上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学校原有财务管理的内容都要进行更新并与之匹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原有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技能。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很多学校只注重对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财会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财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现象突出,无法满足网络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三、促进学校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对策

互联网与具体财务业务的融合为学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学校要顺应时代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一) 建立学校数据共享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学校财务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学校数据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将通过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学校财务业务与数据中心互联。学校管理者通过终端将财务管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辅以互联网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生成财务分析数据并及时反馈到有关查询系统,从而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快速和便捷的服务。

( 二) 构建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校需对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升级,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与其他管理子系统进行关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算的编制,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来实现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根据学校财务活动及其形成财务关系的特点,与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及人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让学校资产与财务系统合并,真正做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一体化。

( 三) 运用互联网+推动学校管理会计发展

2014 年10 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通过510 年左右的时间,使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根据学校具体特点,为推动学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学校要强化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管理会计创新; 二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管理会计服务体系; 三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内外互通互联,为学校巩固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人才服务。

( 四) 推进财务预算管理网络化

财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三个方面。学校应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编制、执行和分析与经费使用部门相关联。首先,学校财务部门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编制要求,学校各部门根据编制要求,将本部门收支预算草案录入系统。其次,财务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汇总数,结合上级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初步确定校内各部门的预算控制数。第三,各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中细化预算项目及经济科目。各部门通过系统确认提交后,由学校财务部门汇总报学校主管部门。第四,预算草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到学校执行。第五, 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与学校网络报账系统相关联,直接将生成的预算指标数据传输到网络报账系统。

( 五) 建立互联网+财务报账流程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5

2.财务会计的本质是按照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提供计划、监控、决策。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联系密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核算对象。核算对象都是企业资金运动,内容有很多重叠。管理会计用成本核算来管理成本,财务会计用当期损益核算。

(2)功能上。通过记录、计量和经济活动评价,提高经济效益。

(3)信息来源,都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

1.工作方法及其成果不同。财务会计有规定的工作顺序,核算方法稳定,凭证、账簿等工作成果都有规定的格式。管理会计工作程序不固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可随时设计表格和报告样式,虽也和财务会计一样用货币计量,但非货币量度也常采用。

2.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财务会计首要的技能就是必须熟悉会计准则、相关法规,职业判断每笔业务,熟练制作报表等。管理会计要求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财务基础,又要懂企业管理,会分析经营数据,要有处变能力。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融合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源于原始会计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两支,但二者有一致的本质和目标,实际中也是密切联系的。

1.控制过程的融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各类管理会计工具,相辅相成。管理环节中的业绩评价,是直接联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重要环节。企业经营中采用管理会计方法本身表明两种会计实现了融合。

2.信息输入的融合。实践中管理会计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信息源,因为会计语言的一致性,有益于提升管理效率。

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与全面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管理及应用。预算是未来的以货币计量的计划。预算制度由非营利单位始发,20世纪初被企业援用,凭借预算来考核、控制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2.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我国企业实践中最典型的融合点。

2.1在预算控制环节的融合。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评价等多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密切挂钩,用反馈和考核来实现实际信息和计划信息的互动的闭环。在一个预算期间,持续归集与全面预算中的钩稽各个指标的数据,如果实际数据偏离计划,当及时找到原因,进行处理。同时,预算考评是预算管理中必要环节,即考核各预算目标的实现,采取适当的奖惩,激励员工和管理者完成预算目标。

2.2在预算编制中的融合。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存在销售观预算、利润观预算、二者折中不同的观点。但最终都回归到企业预期的目标。资产、现金流量和负债的财务预算。用一致的流程和逻辑来编制预测性报表。严格遵循财务会计准则。

3.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及改进。

3.1全面预算管理的缺陷。作为一种很强的管理控制工具,全面预算管理也不乏缺陷,包括战略指向不明,延迟、其中对非财务指标的忽略是重要缺陷,管理会计思想如战略管理、行为管理、无法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的程序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真正的有机融合并没有实现,关键性的因素难以发挥作用。

3.2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

3.2.1全面预算管理应有战略导向。美国有60%的企业的预算与战略失去联系。在中国也是,财务目标是企业操作的重点,缺乏战略导向。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没有将企业的战略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改进现状,战略与预算必须直接衔接,通过预算,具体化战略为可执行的目标,战略控制用目标实施得到保障。

3.2.2全面预算管理应有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补充。用业绩评价体系弥补全面预算管理缺陷,引进了平衡计分卡,它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中融合的代表。平衡计分卡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一体,平衡计分卡是有效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方法。在我国的取得了良好的运用效果。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融合的实现

1.融合模式:基于现实因素的一种选择。在设计融合的模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应根据特定企业战略需求,综合设计;

(2)会计管理制度设计要从企业原本的管理会计制度出发,渐变式的改进;

(3)顾忌成本效益,先易后难,平稳过渡。在企业实践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生联系的主要结合点是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方法简单,技术简明,虽在思想上不及平衡计分卡但实行的基础较好,

特别适合管理水平还不高的中小型企业。 2.实现融合的外部条件。在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目的的相容前提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控制,已经由Weienberger和Angelkort实证验证。

六、企业管理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作用

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有机融合,绝不是为融合而融合,其对企业改善管理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建立企业战略和财务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财务目标,才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增值。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6

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则是扮演着这一重要角色——对会计信息进行有目的加工和利用。当然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要求会计信息的支持,这种支持应该是大量、即时、有效的。而现实中想要通过传统会计信息收集手段来进行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因此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非常好的分析方法在运用中往往得不到相关信息的支持,使得企业的决策效率大打折扣。目前会计信息化的出现扫清了困扰公司理财活动顺利开展的障碍,为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财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财务管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工作,有其特殊的一面。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的支持能体现出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

(一)、财务管理要求大量的相关信息

财务管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大量信息基础之上的,有企业历史数据、同行业数据、同地区数据等。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决策方法有很多,但这些方法都需要相关信息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在传统管理体系中,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的认识只是一张张表单、一列列数据,传递慢、检索难、存储多,使得决策滞后,无法应对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只好依赖不科学不客观的“直觉”和“经验”。而在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会计信息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表现为信息流的方式,借助大型数据库、智能分析软件、互联网技术和高速信息处理设备,使得财务决策更快,更好,更能灵活地应对变化的市场。如:公司销售量预测需要企业历年的销售资料、行业内的历史资料、所售产品的生命周期等资料信息;公司资金需要量预测则是建立在销售量预测的前提之上的,还需要企业历史的报表数据进而编制现金流量预测。

(二)、相关信息之间要建立多重关联体系

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应该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作为记录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就必定是相互联系的。要想进一步研究经济活动的关系就必须建立会计信息之间的关联体系。如企业之应收账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销售收入的增加,但同时也会使坏帐膨胀,更为糟糕的是现金流会因此而不足。企业的会计信息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企业管理者也不清楚自己的一项决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范围和幅度。而多重关联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得信息处理设备能从浩如烟海、毫无头绪的历史数据中发现和捕捉到关联信息,计算出其关联度,并将这一关联运用于对决策的支持,使决策更具有前瞻性。

(三)、要求会计信息应该是可开放的、互动的。

会计信息化提倡开放,目的在于为会计与有关各方建立有机联系,创造条件,以推动会计的变革,促进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更应强调开放。现实工作中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和封闭,尤其在会计领域。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作商业秘密。但是,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敢说绝对的安全,电子犯罪、网络病毒的存在及系统入侵和泄密的可能,使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心存顾虑。其实信息化要求的开放也是相对的开放,开放需要根据授权来进行有效控制,但开放的力度肯定大于传统会计。

三、会计信息化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规范化企业的基本运作要求有严谨管理过程,要求财务运作能够有依据地开展,并能有效体现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对于管理者而言,一些常见控制点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会计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更能有效的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节约化和市场化。

(一)财务预测的开展

广义的财务预测包括销售预测、投资预测、成本预测、资金预测和利润预测等方面。每种预测步骤都包括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一步,即“收集所需信息资料”,这种信息资料在相关的前提之下,内容越非富越好,数据越具体越好。从理论上讲,数据量的极限值会使预测的误差降至零。如今高性能的计算机使得巨量数据的处理不再是预测技术的瓶颈。以诸多预测为首的“销售预测”为例,所需要的数据有企业历史数据、相关行业数据、竞争对手数据、市场需求数据以及上下游企业供需数据等。因为每一方面的数据都会对最终结果造成不同影响,所以就需要对每个方面的数据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最终的预测结果应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可以这样说,会计信息化的建立将使财务预测工作成为第一个“受益对象”。

(二)财务决策的进行

企业的发展取决于许多因素,总的来说,可归纳成两大方面,即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而财务决策就是要将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以最低的成本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合理分担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等等。如果将财务预测称之为“获取信息”的话,那么财务决策则是“运用信息”。财务预测的结果可能有很多种,预测的执行人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或者是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不同的预测结果,而企业的决策层需要从众多预测结果中选择最佳的来实施。这种选择非常重要,不应该是由领导人个人的喜好和经验来进行,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决策之上。这种科学决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决策方法进行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最终的决策结果应该是综合了诸方案的优点,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决策的科学性取决于决策方法的选择和信息的运用上,不依靠信息则是在闭门造车,会使企业的管理思维受阻,使企业的决策方案脱离实际。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

进入了财务预算环节,就是进入了方案的实施阶段。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核心内容,是指与企业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有关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这些预算都是对企业未来资金运用状况和财务结果的事前模拟。财务预算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预算应尽可能编制得比较详细,只有仔细的预算才有可能精确控制,即强调预算的“准确性”;二是预算必须能够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滚动调整,即强调预算的“灵活性”。最能体现准确性就是“零基预算”,这一预算的优点就是一切从必要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从零开始编制预算,彻底消除了以前逐年留存下来的不合理开支。缺点就是编制的工作量比较大,但这一缺点在企业信息化的利器之下已不能算作缺点了。最能体现预算灵活性的就是“弹性预算”,对于这种预算的难处就是要求信息的快速支持,而这点正是企业信息化技术所长。因此,可以这样讲,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最能发挥效能的领域。

(四)财务控制的实施

规范的现代企业必定是有着强大财务控制力的。要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必须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然而现实中“制度”总会因为执行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被践踏。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将财务控制落到实处,如何真正将财务控制制度成为企业良性发展的“法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技术上通过核定配额、认证授权、全程监控等手段对企业资金运作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的话整个企业在信息化系统下实现了一体化,下级对上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商之间存在的只是透明的信息化系统,因此,无论是企业的哪一个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进入系统就无法实现,而一进入系统就能被总部财务所跟踪;各地方分支或核算单位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报表,同样的报表可以同样在总部同步生成,这样除了在原始凭证上做手脚外,在其它帐目环节上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大大减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财务控制才是有效的控制。也只有这种控制才能使财务预算落到实处,才能使企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五)财务报表的分析

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被视为公司理财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一年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将在报表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决策层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要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行为必需要有对企业目前的资产状况和经营能力的充分了解。这就要求会计部门能快速、准确地提供相关报表。这在传统会计方法下是很难做到的。以会计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介入其中的话,只需要几个工作日就能按照需要编制出不同组织型式的合并报表。当然,如此加工信息的“利器”用来编制报表并非其主要优势,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还会根据报表使用人的不同提供不同的相关信息。公司的每一方相关利益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察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股东关心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持续增长潜力;公司经营者则是关心企业的营动能力。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7

如何保障以在线审计、实时监控为特征的区县财政联网审计模式有序推进,并不断提升其应用的层次与效果?需要创新思维,大胆探索,不断总结。

一、夯实基础,精心部署,为联网审计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联网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传统审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必须寻求领导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并建立保障机制,以确保联网审计持续、有序推进。

一是注重争取地方领导支持,强化措施保障。为此,我们积极向区长、分管区长做了专题汇报,详细汇报开展财政联网审计的必要性、联网审计的特点与功能优势、审计自身开展联网审计的有利条件和面临困难,以寻求领导重视与支持。随后,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财政联网审计试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全部财政资金的实时、重点和全程监督”。时任区长还作出专门批示:“请相关单位给予支持”。并由财政拨付专款用于联网审计办公条件、设备和技术等方面改造与更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力地保障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按时启动和有序推进。

二是注重沟通达成协议,强化机制约束。财政联网审计也是一项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不仅涉及到数据备份系统的连接权限与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还涉及到以后实时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定性与处理规范,必须有一套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障。为此,我们采取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召开协调会,邀请财政部门领导和主要业务科室人员到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次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并制定和签定《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部署方案》,明确了联网审计的总体原则、设备铺设与对接、数据访问与采集、网络安全与保密责任等事宜。采取签订《财政联网审计双向承诺书》的方式,对分阶段采集的明细电子数据备份系统、双方的义务与相关法律责任予以确认。同时,成立财政联网审计协调小组,为后期及时分析、通报和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奠定基础。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规范开展。

三是注重硬、软件投入与更新,强化技术支撑。为了适应联网审计对数据传输安全、完整、快捷和保密的高标准要求,先后投入近40万元,对计算机室、局域网、光纤传输设备、安全设施等硬件进行改造;对与联网相关的审计软件、防护安全软件进行了更新与升级,极大地提升了财政联网审计应用与安全环境,较好地保障了财政联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注重借助“外脑”,延伸审计智力触角。除积极争取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支持外,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借鉴“服务外包”的做法,探索性地聘请了有关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的形式,从审计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局部或单项的技术整合与开发,以提升财政联网审计的深度和水平。

二、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规划好审计数据持续采集与增量扩充的“路线图”

财政联网审计的核心是数据,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占有数据资源,这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数据采集安排上要有超前意识和规划意识,统筹策划好,一并纳入措施保障,分批分层推进,以确保审计所需数据能持续采集和有序增量扩充。

我们在充分调查了解财政部门、地税部门所有财务数据系统、业务数据系统基础上,对近年了审计所涉及的其他具有管理全区性资金的相关职能部门所使用的业务数据系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分层渐进的采集方式,一并纳入《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部署方案》统筹安排,并提请政府明确相关单位的配合责任。现阶段,主要涉及到财政部门、地税部门、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等单位及其相关科室。

按照规划,联网审计初期,我们主要是试点采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总预算会计核算数据(含总预算、预算外、专项资金和往来资金账套)、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部门决算系统数据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摸索相适应的审计方式与方法。以后逐步总结并推广采集:城市 低保发放系统数据、社会保障财政专户会计核算系统数据、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数据等财政业务数据。在此基础上,适时与区民政局城乡低保系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五项社保”(含农村养老保险)系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连接,进行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

20__年,我们利用财政联网审计平台,成功采集了财政部门20__年至20__年9月的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包括部门和单位的用款申请、用款计划、用款指标和支付凭证等数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数和总预算会计系统数据(包括总预算账、预算外资金账、专账资金账和单位往来资金账等财务数据)等4套系统数据,涵盖了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4个方面。数据覆盖了全区所有90个一级预算单位(含11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部分所属二级单位,共259家,占预算单位总数的95%,为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进行总体分析与把握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应用,全员参与,着力推进财政联网审计取得实效

一是明确目标,分层推进。财政联网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从审计理念、审计思维到具体审计方式,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性处理到跟踪整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给现有审计模式提出了挑战,尤其在基层审计机关,受技术力量、知识结构、人员结构的局限,影响愈加明,因此,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目标。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财政联网审计方法的运用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分期分批达到三个层面的应用目标:

首先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全面把握审计总体。主要解决审计总体评价“以偏概全”,反映存在问题说服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初期目标,20__年已初步实现。在对区级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对全区82家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全部涉及,对其中16家单位部门预算及其49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予以详细审计。

其次是,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自动审计方法库,提高审计效率。主要解决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中间层面的目标,目前正在推进。

其三是,建立审计预警,实现财政资金的实时跟踪。主要解决审计监督滞后,时效性不强的问题。这是远期目标。

二是边应用、边探索、边完善,注重全员参与。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今年,我们主要以财政审计为龙头,形成以“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为主线,以“16个区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为补充,全局业务科室参与的财政联网审计应用格局。通过数据分割,使参审人员能便捷地利用联网数据进行分析、筛选,达到边审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目标,逐步让全局审计人员熟悉联网审计、自觉运用联网审计功能。

三是突出重点,厘清思路,注重总体分析。今年,我们确定在“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探索开展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严格性、区级预算执行的程度如何等3个重点方面进行分析,从总体把握和回答区级预算执行的情况,注重揭示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根据财政联网审计平台采集到的数据类型、类别,在认真分析其转换模板所转换的数据结构、字段的完整程度、数据的准确程度、各项分类的合理性和与原始数据的符合程度的基础上,制定审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首先,立足数据,理顺思路。根据今年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所确定的3个重点方面内容,选择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数据和预算单位支付数据、部门决算系统数据(单独系统,尚未联网)进行筛选,整理出全区一级预算单位当年收入、支出预算数,当年实际已执行的收入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数据)、实际已拨付的支出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预算单位支付数据),当年决算(草案)收入、支出数进行有机关联,分析发现问题。

其次,立足应用,探索归集联网审计的有效方法与步骤。

步骤一:登录AO联机模式,从财政联网审计平台采集数据分割、下载20__年度部门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总预算会计核算数据(4套账)。由于联网平台数据量大,处理速度较慢,为提高效率,将下载的数据转下到AO单机模式中进行处理。

步骤二:筛选出部门预算编审系统中的“部门预算收入表1张”、“部门预算基本支出表(按预算科目和经济科目分类)2张”;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表4张(按业务科室、预算项目、支出类型和资金性质分类),国库集中付凭证表4张(按付款银行、结算方式、预算项目和资金性质分类)。由于AO20__版在运行“TRANSFORM”交叉表求合SQL语句后,不能生成自定义表,因而要将上述表导入到ACCESS中进行处理,选取部门预算编码、预算单位名称等等所需字段,生成与上述相应的11张整理表。

同理,从财政部门决算系统中(单机板)通过运用其自带功能,编制采集模板,筛选出“决算收入与支出表3张(按经济、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支出明细分类)、”“决算指标执行表”、“决算资产增减表”“决算人员编制表”和“决算科室审核表”等7张表数据,导入到ACCESS中进行处理,选取部门预算编码、预算单位名称等等所需字段,生成与上述相应的7张整理表。

步骤三:由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决算3个系统中单位编码不相同、单位名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分别筛选三个系统中的单位编码、单位名称字段,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单位编码与名称为主键,整理生成“部门决算编码衔接表”和“部门预算编码衔接表”,将上述18张表关联、整理成为“单位编码”、“单位名称”2个主字段相同数据表。

步骤四:根据这次审计确定的目标,筛选出90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决算3个系统中上述18账数据表,作为业务数据导入到AO系统中,生成“20__年一级预算单位预算及支付账套”,并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总预算会计(4套账)也导入该账套,以便后期核对、关联使用。

步骤五:根据审计需求,进行多方关联分析、对比分析,得出分项目结论,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总体结论。

最后,回归方案,归集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2013年,我们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运用,揭示出一些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机制制度层面的问题。如:预算编制仍然不够科学、基本支出预算保障不足。抽查审计82家一级预算单位,因非税收入调整和“一事一请款”等因素中途追加支出的现象较为频繁,年初预算占其当年实际执行数的总体比重偏低,超预算执行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门预算编制不够完整、执行不够严格和规范;重点延伸审计的16个部门,有10个部门扩大范围支出,有2个部门多编报人员和公用经费预算,有3个部门代编的二级单位预算未及时全额批复,有7个部门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等,这些问题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 工作报告”揭示与反映后,取得了较好了社会效果,达到了年初确定的审计目标。

四、创新思维,注意借鉴与反馈,积极推动联网审计平台不断完善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8

为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内部管理,一是对会计岗位设置、拨款印鉴管理、资金拨付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二是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落实做到“依岗定责、依责定人”,设置了会计主管、核算、拨款、稽核等岗位,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保证了相互间既有配合,又有制约和监督。目前,全省以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设置为主,学历专业、专业职称为补充的总预算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内部核查。四是实行印鉴分离保管、使用、交接制度,防止了资金审核、拨付环节的越位和缺位。

二、制定资金拨付、调控等管理机制

制订了《江苏省财政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资金管理坚持“统与及时”、“常规与特殊”、“安全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行了总预算会计资金统一管理,确保重点支出和预算单位及时用款、各级财政资金调度正常化和及时化。针对一些应急等特殊事项的资金需求,在手续完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加以解决。在保证单位及时正常用款的同时,力争财政专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强总会计核算

第一,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会计核算有关补充规定,为加强和规范对财政各项资金的核算,搭建了总预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根据财政部“金财工程”的要求,严格执行部里关于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自行开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全省财政国库系统内全面推广使用。该系统包括收入管理模块、用款计划模块、账户管理模块、拨款支付模块、会计核算模块、资金运行模块、执行分析模块。系统实现了与预算单位、银行以及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仅能及时提供执行动态情况,而且能自动生成静态数据表式,充分满足了国库管理尤其是总预算会计各项工作的需要,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信息系统的建立,解决了我省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快了改革推进的速度。

第二,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对账制度,规范履行对账确认手续。内部主要与结算中心、各业务处室进行对账,外部主要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税务、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对账。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对账方式,确保了财政资金核算的完整、准确、无误。

第三,建立了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在记账、对账、结账的基础上,编制总预算会计相关报表,按月上报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业务处室,为财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财政系统内部账户管理“三统一”

我们将各项财政资金都纳入总预算会计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收付、统一核算”。财政部门存在的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资金管理分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规范的运行,也不符合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的要求,2004年我厅狠下决心,把在国库机构成立后仍未移交国库的有关业务处室的银行账户全部收归国库统一管理,并且制订了《江苏省财政厅内部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一是要求财政国库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财政各部门资金账户。二是清理、归并资金账户。撤销无效账户、减少低效账户、合并重复账户,尽可能减少账户数量。三是严格控制新增银行账户。坚持可开可不开的坚决不开,坚持分账不分户。除国务院规定或经财政部、省级政府批准开设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外,财政部门处室无权开设新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四是明确审批程序,各级财政部门因管理特殊业务确需开设新的财政资金专户时,必须经财政国库部门审批同意。此外,我们根据此办法下发了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各地国库部门比照省财政做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业务处室的理解,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目前各地这项工作成效显著,大部分地区已做到了“三统一”。

五、加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和培训

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的客体均为财政资金,两者在核算体系、核算原则、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总预算会计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会计体系的龙头,背负着统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不适应性角度出发,围绕调整会计核算原则,拓宽会计核算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为主要内容,加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课题研究,探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管理模式。并针对目前总预算会计预算内外、社保基金等分账核算的模式,初步提出了符合政府会计改革方向的整合方案。男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及区域内预算单位会计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提高财务管理能力。(1)加大对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省财政以国库部门为主,组织多方力量,抽调精兵强将,联合中介机构,分批对省级所有部门预算单位进行了一次以会计基础工作为重点的检查,检查完毕出具了较为规范详细的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这种拉网式的检查,省级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对于省以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我们结合一年一度的国库工作考核,由省厅带队,采取跨地区交叉检查的方式组织核查。(2)多层次的定期组织培训。聘请财政部专家、高校教授或行业能手,从最基本的职能拓展预算会计人员视野,提高理财水平。(3)成立业务指导联络组。抽调有代表性的预算单位及财政部门的骨干作为联络组成员,定期研究探讨问题,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门性的现场指导工作。

六、建设高素质的总预算会计队伍

队伍建设不在于人多而在于精干。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总预算会计无小事”的观念,加强总预算会计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建设,培养和树立总预算会计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精神,确保总预算会计“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此,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充分考虑总预算会计的工作特点,尽量把政策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强,严谨、诚信、可靠的优秀同志选拔到这一重要岗位。在能力培养上,尽量多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总预算会计开拓创新。正是在国库工作繁杂、改革任务繁重、工作时效性极强、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广大总预算会计工作者知难而进,团结奋斗,锻炼成了国库管理上作中的“多面手”、“能手”和“快手”。全省上下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关具备一定战斗力的财政总预算会计队伍。

七、加强与财政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国库管理职能在财政内部的宣传解释工作。国库处成立初期。我们经常通过厅长办公会议、处室协调会议、业务交流会议等方式,宣传我们的职责和改革的内容,让他们认识国库改革工作给财政管理甚至他们本身的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好处。

二是加强工作程序上的衔接,发挥业务部门在每一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论是从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报批到资金的核拨,还是从总预算会计账务核算到部门决算的编制,我们均将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纳入国库有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体现他们权威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我们目前的部门决算工作,均邀请各业务部门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决算的布置、初审、会审、分析工作都是共同商量、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对省级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库部门也是积极邀请各业务部门共同参加,检查成效显著。

三是主动配合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尽量帮助解决预算执行中的一些政策衔接、技术处理等难点问题,并及时反馈我们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如我省的用款计划结余的处理问题,我们一方面提出了省级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案,另一方面对这些资金的下年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

八、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对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精神的宣传。为消除预算单位对国库改革存有的“改革就是收部门权力”等顾虑,我们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座谈会议,一方面加强我们改革精神的宣传,宣传改革的成效以及对部门带来的方便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听取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

二是建立预算单位国库业务联络员制度。联络员主要为各预算单位的业务骨干,通过定期的业务交流与联系,完善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服务与指导。除每年召开一次业务培训会外,平时对于预算单位在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均给予热情解答,口头解答不能解决的,我们就上门服务指导。为方便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工作,我们正在开发统一的省级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届时将供预算单位免费使用,帮助预算单位实现从用款计划上报到会计核算业务的全程电子化。

九、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了良好的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并实行系统管理部门对应、模块管理个人对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在业务需求不确定和信息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及时沟通,相互查找问题,互相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

十、加强与征收机关、统计机关、人民银行、监督检查机关、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协调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9

为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内部管理,一是对会计岗位设置、拨款印鉴管理、资金拨付程序作出具体规定。二是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落实做到“依岗定责、依责定人”,设置了会计主管、核算、拨款、稽核等岗位,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保证了相互间既有配合,又有制约和监督。目前,全省以总预算会计岗位、责任设置为主,学历专业、专业职称为补充的总预算会计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内部核查。四是实行印鉴分离保管、使用、交接制度,防止了资金审核、拨付环节的越位和缺位。

二、制定资金拨付、调控等管理机制

制订了《江苏省财政资金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资金管理坚持“统与及时”、“常规与特殊”、“安全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行了总预算会计资金统一管理,确保重点支出和预算单位及时用款、各级财政资金调度正常化和及时化。针对一些应急等特殊事项的资金需求,在手续完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加以解决。在保证单位及时正常用款的同时,力争财政专户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加强总会计核算

第一,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的会计核算有关补充规定,为加强和规范对财政各项资金的核算,搭建了总预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根据财政部“金财工程”的要求,严格执行部里关于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自行开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全省财政国库系统内全面推广使用。该系统包括收入管理模块、用款计划模块、账户管理模块、拨款支付模块、会计核算模块、资金运行模块、执行分析模块。系统实现了与预算单位、银行以及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对接,不仅能及时提供执行动态情况,而且能自动生成静态数据表式,充分满足了国库管理尤其是总预算会计各项工作的需要,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信息系统的建立,解决了我省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快了改革推进的速度。

第二,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对账制度,规范履行对账确认手续。内部主要与结算中心、各业务处室进行对账,外部主要与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税务、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对账。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对账方式,确保了财政资金核算的完整、准确、无误。

第三,建立了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在记账、对账、结账的基础上,编制总预算会计相关报表,按月上报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业务处室,为财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财政系统内部账户管理“三统一”

我们将各项财政资金都纳入总预算会计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收付、统一核算”。财政部门存在的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资金管理分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规范的运行,也不符合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的要求,2004年我厅狠下决心,把在国库机构成立后仍未移交国库的有关业务处室的银行账户全部收归国库统一管理,并且制订了《江苏省财政厅内部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一是要求财政国库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财政各部门资金账户。二是清理、归并资金账户。撤销无效账户、减少低效账户、合并重复账户,尽可能减少账户数量。三是严格控制新增银行账户。坚持可开可不开的坚决不开,坚持分账不分户。除国务院规定或经财政部、省级政府批准开设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外,财政部门处室无权开设新的财政部门银行账户。四是明确审批程序,各级财政部门因管理特殊业务确需开设新的财政资金专户时,必须经财政国库部门审批同意。此外,我们根据此办法下发了指导性的意见,要求各地国库部门比照省财政做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各业务处室的理解,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目前各地这项工作成效显著,大部分地区已做到了“三统一”。

五、加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和培训

总预算会计与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的客体均为财政资金,两者在核算体系、核算原则、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总预算会计作为公共财政管理下政府会计体系的龙头,背负着统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不适应性角度出发,围绕调整会计核算原则,拓宽会计核算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完善财务报告制度为主要内容,加强了政府会计改革的课题研究,探索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管理模式。并针对目前总预算会计预算内外、社保基金等分账核算的模式,初步提出了符合政府会计改革方向的整合方案。男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及区域内预算单位会计的培训与指导力度,提高财务管理能力。(1)加大对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省财政以国库部门为主,组织多方力量,抽调精兵强将,联合中介机构,分批对省级所有部门预算单位进行了一次以会计基础工作为重点的检查,检查完毕出具了较为规范详细的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这种拉网式的检查,省级预算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对于省以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我们结合一年一度的国库工作考核,由省厅带队,采取跨地区交叉检查的方式组织核查。(2)多层次的定期组织培训。聘请财政部专家、高校教授或行业能手,从最基本的职能拓展预算会计人员视野,提高理财水平。(3)成立业务指导联络组。抽调有代表性的预算单位及财政部门的骨干作为联络组成员,定期研究探讨问题,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门性的现场指导工作。

六、建设高素质的总预算会计队伍

队伍建设不在于人多而在于精干。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总预算会计无小事”的观念,加强总预算会计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建设,培养和树立总预算会计爱岗敬业、勤政廉洁精神,确保总预算会计“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为此,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充分考虑总预算会计的工作特点,尽量把政策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强,严谨、诚信、可靠的优秀同志选拔到这一重要岗位。在能力培养上,尽量多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总预算会计开拓创新。正是在国库工作繁杂、改革任务繁重、工作时效性极强、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广大总预算会计工作者知难而进,团结奋斗,锻炼成了国库管理上作中的“多面手”、“能手”和“快手”。全省上下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关具备一定战斗力的财政总预算会计队伍。

七、加强与财政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国库管理职能在财政内部的宣传解释工作。国库处成立初期。我们经常通过厅长办公会议、处室协调会议、业务交流会议等方式,宣传我们的职责和改革的内容,让他们认识国库改革工作给财政管理甚至他们本身的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好处。

二是加强工作程序上的衔接,发挥业务部门在每一环节的重要作用。不论是从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报批到资金的核拨,还是从总预算会计账务核算到部门决算的编制,我们均将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纳入国库有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体现他们权威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如我们目前的部门决算工作,均邀请各业务部门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成员单位,决算的布置、初审、会审、分析工作都是共同商量、共同研究、共同完成。对省级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国库部门也是积极邀请各业务部门共同参加,检查成效显著。

三是主动配合做好预算执行工作,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尽量帮助解决预算执行中的一些政策衔接、技术处理等难点问题,并及时反馈我们在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如我省的用款计划结余的处理问题,我们一方面提出了省级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案,另一方面对这些资金的下年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对这部分资金的管理。

八、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对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精神的宣传。为消除预算单位对国库改革存有的“改革就是收部门权力”等顾虑,我们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座谈会议,一方面加强我们改革精神的宣传,宣传改革的成效以及对部门带来的方便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听取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

二是建立预算单位国库业务联络员制度。联络员主要为各预算单位的业务骨干,通过定期的业务交流与联系,完善工作程序,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服务与指导。除每年召开一次业务培训会外,平时对于预算单位在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均给予热情解答,口头解答不能解决的,我们就上门服务指导。为方便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工作,我们正在开发统一的省级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届时将供预算单位免费使用,帮助预算单位实现从用款计划上报到会计核算业务的全程电子化。

九、加强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了良好的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并实行系统管理部门对应、模块管理个人对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在业务需求不确定和信息技术不稳定的情况下,能及时沟通,相互查找问题,互相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

十、加强与征收机关、统计机关、人民银行、监督检查机关、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协调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10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具有由各类组成机构形成的极其复杂的组织结构。从组织角度看,联邦政府由管理社会公共资源和对其运营负责的组织组成,包括主要的部委和独立的机构,它们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管理局、机构、服务和团体等各类名称的更小的组织单位。从预算角度看,政府由在预算中列示的账户组成,包括支出账户(基金或拨款)和收入账户(包括补偿性收款)。这些账户的规模和范围根据国会的选择而变化。从项目角度来看,政府由项目和活动组成,每一个项目和活动都要为实现最终成果而进行特定产出的生产。而在整个联邦政府系统中,不同角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错关系,项目由组织来管理,并靠预算账户来融资。而大部分项目是靠一个以上的预算账户来融资,其中某些账户甚至不在管理项目的组织单位的控制之下,某些项目甚至由一个以上的组织来管理。同样,一个组织或预算账户可能对几个项目负责。财务资源与免费服务经常从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无需补偿地提供给另一组成机构,对完成项目某些必要的支持经常需要由其他组织提供,或通过其他预算账户来融资,这些交易结果最终都要汇总进入整个联邦政府主体,因为联邦政府才是唯一的独立经济实体。美国联邦政府现有经济业务形式复杂,作为政府组织、项目和预算结构多年演进的结果,使得研究和制定针对联邦政府的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变得十分必要。美国财政部、管理与预算局和会计总署于1990年创建了美国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FASAB),并于1993年12月2日了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概念说明第1号《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号《主体与揭示》。

在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强调政府部门全面受托责任的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①,其会计模式对传统的政府会计即预算会计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扩展。传统的预算会计系统是一种用于追溯预算执行各阶段的支出授权的系统,包括从通过分摊和分配进行拨款,到最终支出的各个阶段。美国国会及其执行机构将这个系统用于在总量水平上评价联邦政府财务活动的经济意义,也用于在更为具体和细分的层次上来计划和控制政府的运营活动。而新型的政府管理要求在联邦政府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商业会计的通行做法建立“财产”账户。这些账户记录了在预算账户中没有得到反映的资产和负债,相应的财务报告则按照类似企业的会计准则列示“财务状况”和“运营结果”。现有的美国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既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也不同于企业会计,在将两者互相结合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独自特征。

二、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特征

1.会计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多元性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财务报告的目标》所确立的联邦政府财务会计与报告的目标是四个方面的组合体,包括预算完整性、运营绩效、管理责任和系统与控制。为此,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有助于读者确定:预算资源是怎样获得和使用的?它们的取得和使用是否符合法律授权?预算资源的状况及有关预算资源使用的信息是如何与相关项目运营成本的信息相关联?有关预算资源状况的信息是否与其相关资产与负责的其他会计信息相一致?提供具体项目和业务活动的成本及这些成本的构成和变化如何?同联邦政府项目相关的努力与成就及其随时间和与成本相关的变化如何?政府管理其资产与负债的效率和效果如何?政府在某一期间的财务状况是否改善或恶化?未来预算资源是否足以支持公共服务和满足到期应负责任的需要以及对国家当前和未来福利有贡献的政府运营活动?财务管理系统、内部会计及行政控制是否足以确保交易按照预算、财务法规和其他要求来执行、与授权的目的相一致、并按照联邦政府会计准则进行记录,资产得到恰当的保护以防止欺诈、浪费和滥用?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11

(2)应用信息系统可以固化财务预算管理流程,最大限度的减少手工处理过程中例外事件的发生,从而保障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进而保证管理数据的稳定、一致。

(3)应用数据库技术存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数据,为管理提升所需的量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为制度完善和流程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4)应用网络技术使得异地审批、移动办公成为可能,打破传统财务预算管理的地域限制,提升管理效率。

2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开发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构建数据管理平台

(1)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整合财务预算与核算数据。

数据仓库是一种新的数据处理体系,它是在原有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数据筛选工具、数据转换工具、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等,将企业内部业务数据以及外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一和综合的数据中心。中核工程在开发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将业务流程数据、财务预算数据、核算数据,以每项业务编号作为系统的标识构建数据仓库,使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科目体系相互融合,为应用数据资源,改善、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效能创造先决条件。

(2)以工作流引擎为基础,实现经费审批流程。

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中,工作流引擎技术是实现财务预算执行流程的核心。2010年中核工程了《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预算经费审批权限一览表》,从制度上明确了经费审批流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制度为基础构建了工作流,将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规范了业务流程,保障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有力实施,通过明确审批权责,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率,减轻财务的审核压力,强化了专业技能。

(3)应用网络软件系统,实现经费支出的网络流转与及时反馈,提高效率。

在手工进行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审批流程的延迟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在手工管理环境中,一旦遇到审批人员缺席的情况,就会造成审批的延误。而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使得异地审批成为可能,打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提升审批的效率。

2.2规范财务帐务处理模式,以业务为源头、预算为指引、核算为终点,建立财务预算与核算紧密联系

应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将会在技术层面为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式,但是仅仅从技术层面约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规范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保障预算业务与会计凭证的一一对应,还必须从规范会计核算出发,通过制度保障数据的对应关系。与会计科目不同,预算科目体系更为贴近业务模式,并且会计科目受到国家以及上级主管单位的规范,并不能自主改变。中核工程根据自身业务特征设计预算科目,不但将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进行对应,还将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模式进一步进行一一对应,建立了以业务为源头、预算为纽带、核算为终点的业务模式,将每项帐务处理模式与业务、预算归属进行联系,在规范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同时,强化财务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联系。

2.3以系统应用反馈为依据,不断完善、优化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信息系统的变革也代表着管理提升,自2010年中核工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应用推广以来,对于系统应用反馈非常重视。2011年初针对系统应用情况,中核工程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参加网络问卷调查的用户共计622人,向各部门领导发出问卷58份,收到有效回复33份。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85%以上的用户对于系统的操作模式、系统的风格及运行情况表示满意。在调查的同时,各个部门领导及员工对于系统提出很多改善性建议。自此,中核工程将系统的应用反馈常态化,每年都会根据应用反馈,对于系统的功能及应用模式进行调整。

2.4以数据分析为指引,不断探索财务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新举措

(1)集中采购项目的实施与推广。

应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后,中核工程通过对于财务预算执行中的数据分析,不断推出控制成本支出的新举措。例如,在结算飞机票时候,通过与机票机构合作,将集中采购管理应用在飞机票采购中,可以降低机票的平均采购成本。

(2)预算定额标准的调整。

在制定中核工程预算定额标准的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中核工程在制定住宿标准的过程中,通过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标准的制定策略。标准制定过高起不到成本控制作用,过低也会影响实际的控制效果。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国内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住宿费用差异较大,中核工程统一的住宿标准较为不科学。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中核工程细化了住宿标准,差异化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住宿标准,对于公司的差旅成本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2.5推广财务预算管理理念,稳步扩展系统应用范围

中核工程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并未采用“一步到位”的思路,而是先在总部进行应用,待系统的运行模式稳定后,随后逐步向项目现场、分公司推广。2012年底,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由总部扩展到总承包项目现场,不仅实现项目现场的网络预算审批,还加强了总部对于现场的财务监督,同时形成以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现场经费管理模式,随着中核工程总承包业务逐步扩展,该工作模式将会复制应用到新开工项目中。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12

美国在政府会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美国联邦政府与州、地方政府各自独立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在权责发生制应用方面,联邦政府和州及地方政府经历了不同的独立发展过程,但又有着趋同的发展倾向。这种趋同最鲜明地表现在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从主要的预算执行工具转向政府向权益人说明其受托责任,以及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政府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

(一)与财务报告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上,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直接产生于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需要,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政府财务报告和预算不同,预算反映当年的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及分配结构,而政府财务报告通常包括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报表,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反映政府的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年度预算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资产负债表则是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持续衡量。这种多时期连续化的会计模式具有对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内在要求。

在美国无论是州及地方政府会计准则还是联邦政府会计准则,都明确地提出了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决定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模式。以州及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为例,GASB提出了3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财务报告应说明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价政府实体的年度运营结果。第三、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估政府实体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及其履行应尽责任的能力。

在上述政府财务报告的诸多目标中,有很多方面是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实现的。如受托责任目标中的期间公平情况、评价政府实体的年度运营结果、评价政府未来提供服务的能力等在现金收付制基础上都是无法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决定了政府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财务报告的这些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各目标之间既互有联系,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仅采用一种会计基础、使用一种财务报表、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很难能充分满足这些目标,美国的政府会计实践中是分别地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和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来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

(二)在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按照目前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模式,州和地方政府都要编制两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一套是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它将政府的全部业务综合起来,以政府全部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包括长期资产,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另一套是基金财务报告,将政府作为各个独立基金的集合。这些报告只关注本期的财务资源,主要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但在不同性质基金的财务报告中所采用的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也有不同。

(三)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预算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并要求保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就预算整体及其编制来讲,美国人通常称其预算为“责任制基础”的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拨款法案和支出授权基础上的预算。而在预算收支和赤字的计量方面,则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及地方政府,都要根据要求编制和公布其预算及财务报告。预算和财务报告的信息各有侧重,预算是事先编制的财务计划,而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是以已经发生的实际交易或事件为基础的,反映的是事实结果。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财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关于以往决策的现时财务结果,和当前决策的未来财务结果的有价值信息。将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联系起来可以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的运行状况和绩效,验证预算的合理性,为制定下年度预算决策提供参考。

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及地方政府在实践中也很重视两种不同会计基础所产生的信息的协调一致性。虽然两者口径不同,结果数据不同,但必须保证两者都是正确的信息,经过调整后,在同一口径下应当达到同样的结果。在这方面,联邦政府采用的是财务报表和预算之间对账的办法。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执行结果之间会产生很大的数字差异。两者对帐的结果不仅起到了相互核对、保证数据信息正确性的作用,而且,通过对帐说明了两者差异的原因,为经济政策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在2002-2003财政年度,联邦政府收付实现制的预算赤字为3750亿美元,而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赤字(报表中称为“净运行成本”)为6650亿美元,相差2900亿美元。通过对账,查出其巨额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确认公务人员和军队雇员的退休金,导致负债增长2870亿美元。资本性资产的折旧费用也是导致较大的权责发生制赤字的原因之一。对账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了政府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对不同时期财政状况的影响。

二、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实践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经营性业务除外)都实行收付实现制,这是与我国目前投入控制型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收付实现制基础已经显露出若干重大缺陷,它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产生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客观必要性。

(一)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促进财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

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推动和促进现有的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1、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以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更完善的技术平台。如果将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就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部门服务成本和部门财务状况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细化部门预算和部门的财务绩效考评提供基础,使部门预算发挥更大的作用。2、我国的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并且正由一般商品采购和服务采购向工程采购扩展。由于采购大宗项目时常有跨年度的情况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可能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等问题。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更为科学合理地核算政府采购资金。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减少了在途资金和闲置浪费,国库账户的闲置现金余额增多。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及时反映和确认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的收支信息,为加强政府现金流预测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有助于提高政府现金管理水平,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为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提供技术基础,有利于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是促进政府部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而准确的公共服务成本信息和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必要基础条件。权责发生制信息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成果进行合理的配比,有利于加强管理者对产出和结果的责任,有利于促进全面的绩效管理改革。

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对跨期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在现金支付日即作为费用核销,因而预算报表就不包括此类支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信息。这种做法导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失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挪用预算经费开了方便之门。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可以较好地区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有效避免资产一旦购置或建造完成就脱离公众的监督视野,提供关于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篇13

管理会计工作的方式多样化、形式不拘一格,因而,管理会计本身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将打破高校管理会计原有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必然会改造和创新高校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高速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现在已广泛实现的:学生电子收费系统的便捷使用,与银行系统的实时数据交换,利用互联网端口收集个人意见等等将逐步促使“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管理会计之间不断的融合,“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将应运而生,该模式将逐步替代传统的以现场服务、碎片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会计模式。

一、“互联网+”对高校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财务工作涉及教学、行政、科研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资金来源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会计核算要求具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记账功能,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高校管理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难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对高校管理会计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

(一)对管理会计理念的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要求单位形成一套适应自己的具有本校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的管理会计理念。“互联网+”时代,做到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会计理念将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当然,这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并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在高校的深入发展。

(二)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新要求

目前,高校的财务系统与内部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互动不够,也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做到:会计信息该共享的要共享,该保密的能保密,需要互动的要能够互动。

(三)对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的新要求

“互联网+”使得管理会计工作的流程发生改变,在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能定位等方面做出调整,制定相应的管理会计工作流程,颠覆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更新、改进,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事前、事中、事后”都会有留有痕迹,随时监控整个会计工作流程,推进整个工作流程的改造和创新,加强高校管理会计应用的精细化,充分融入到更多地参与决策的管理功能。

(四)对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并熟悉单位各业务流程和高校内外的经济活动的能力;2.“互联网+”的技术;3.内部管理意识、全局意识,能对高校的重要决策提供侧重于财务角度的参考意见,为决策提供财务依据的能力。

二、“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的内容

为应对“互联网+”对高校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诸多新要求,如果仅仅是高校管理会计+“互联网”的模式,则不能发挥“互联网+”的“包容、跨界、融合,以人为本”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必须实现“互联网+”与高校管理会计的融合,采取“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该模式就是从高校经费管理者“内部定制报告”的需求开始,通过“互联网+”,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服务等过程,以“用户满意”为目标,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在这一模式中,高校管理会计工作和“互联网+”的内容相互影响,不断改进、升级,实现高校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管理会计信息采集单元

“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数据将引起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而引起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的深入,相应引起会计流程再造,财务报告质量提升这样一个正向循环的反馈变化。管理会计的重点是对会计信息的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与内部管理管理报告相关的,对相关决策有用的。“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具体包括:一是纵向信息,即“内部信息”。它包括:1.财务会计系统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的相关凭证、明细账、财务报表等;2.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和互动下结合互联网平台,即时收集相关业务信息,例如科研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等;3.提高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高校具有各专业高端人才多的优势,不同专业不同角度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使高校的会计人员和教职工全员参与并投身到管理会计的实践之中的建议信息。二是横向信息的搜集,即“外部信息”。它包括:1.与相似相关高校建立财务信息共享中心,进行会计信息、业务信息的数据交换和共享;2.跨界跨区域的相关信息,包括政策信息、学科信息、过程控制信息、物流管理信息等等,通过这些信息,有助于高校未来发展的决策和管理信息集合的应用。庞大的管理会计信息数据采集工作是一项信息工程,通过“互联网+”,联系一切,变无数不可能为可能,尽可能多地提取到相关的信息资源。管理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信息分为结构化信息、半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按照相关需求,并统一标准,整理分类,通过相关程度进行排序、组合,同时推进到下一个流程——管理会计信息分析。

(二)管理会计信息分析单元

会计信息分析单元是“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的核心。管理会计的分析架构,是管理层需要内部管理报告,然后财务人员收集管理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深入和有效分析,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可分析处理成管理报告内容的信息单元,包括定量分析内容和定性分析内容;高校管理会计系统应包括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标准成本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1.财务管理系统对财务基本信息的加工和利用,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环节。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变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环境,不断创新,高效提升工作质量。2.预算管理系统首先,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预算管理系统,涵盖行政、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五个子系统;其次,不断修订完善该系统,提高高校内部各部门在预算管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例如,科研工作的老师在该系统中可输入自己申报项目的预算,进行调整等工作,包括各预算申报成功后的执行、项目完成后的结题情况,实现随时随地的操作;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将预算管理所需信息数据从各个终端录入,统一口径、按类别汇总;第四,通过编制预算目标,尽量使预算编制工作具体且量化。全面预算编制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最后,通过报表决算分析预算的有效性。3.高校会计决策支持系统首先,利用“互联网+”积极宣传,从省部门、国防军工、企业、校友等多渠道获得相应资金筹措信息,分析相应筹资成本。财务系统可以从会计明细科目设置方面或备注录入精细化信息,对每笔投融资款项,明确性质、来源,做好会计信息数据录入、统计、汇总到报出报表工作;其次,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平台,结合自身优势,分析得出适合的投资决策,向校办单位或其他单位的实物投资(包括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最后,人才是高校培养的,能否考虑高校投资的企业有没有能力吸引到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进行高技术孵化,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相关资源的回馈等。4.标准成本系统虽然,高校大部分资金为国家财政拨款,多数资金为专款专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的经营项目和办学形式开始增加,中外合作办学、慕课、网络教育、校内经营公司、控制型入股创新企业、参股于其他企业等形式均陆续出现,因而,如何运用成本方法,进行成本核算,降低相应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有效运用,也成为标准成本系统的重要内容。5.业绩评价系统该子系统对高校运行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给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方案,尤其在涉及“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时,为管理层提供各类财务评价报告及财务风险预测数据等。

(三)管理会计信息服务

有了良好的会计信息分析,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可以提供更好的会计信息服务。首先,可以按照特定需求者(包括高校管理层、经费负责人)的要求,实现对内的“私人定制”报表制作、报出。例如,各类经费的收入明细、支出明细、结余情况等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系统”相结合,实时在其他会计及相关业务端口报出。其次,可以对高校预算编制执行、对外办学、对外投资经营等方面进行绩效管理,对“有作为”的高校管理人才,进行绩效奖励。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将绩效管理做到信息化、规范化、流程化,与人事部门、科研部门等联动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四)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财务信息是单位的保密信息,高校的管理会计数据,必须要求保证其安全性、保密性。会计信息的采集、分析、服务都必须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内财务信息的安全保障,与业务单位数据交换共享,对外的学生收费系统、银校支付系统,和互联网共享系统的互动,以及越来越多的电子发票、电子签单以及学生收费系统中二维码手机扫描支付宝、微信支付、网银支付等业务的大量使用,给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电子签名、电子芯片、摄像头拍照认证、密码、指纹等安全技术,高效的支撑资金转账支付、对账系统时高校资金的安全性和相关财务资料的安全性。加强高校对财务信息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防范,规避财务数据信息截取、篡改、损坏、遗失、泄露等方面的财务风险。

三、“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的推广,“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会有所突破。

(一)建立高校信息“BOX”与财务共享中心的探讨

一是建立高校内部信息“BOX”。高校管理会计信息与其他业务部门多沟通,与各部门的数据信息的共享,统一数据标准,进行有效的“财务数据共享”、“业务数据共享”;也可以按照经费管理者的需求,自行选择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联合—“个人定制报表”模式。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2018年1月6日完成科研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相关数据实时共享,全过程在线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控制风险,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二是建立高校之间的财务共享中心。与相似高校进行财务信息共享,利用互联网平台,尽可能多地挖掘两者融合的可能性,可以在某些财务活动方面尝试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沟通,例如高校中外办学的学费收入、相关成本等等,可以建立各学科合作办学,尤其优质学科的高品质、高收益,与国际接轨,利用案例分析、分享经验,有效地避免财务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的出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的管理会计工作、预期工作目标大打折扣的情况发生。

(二)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趋于案例化、标准化

管理会计所需信息搜集、管理会计工作流程、案例分析将标准化;定量问题的工作效果增强,定性问题的分析处理加强,人的思考性加强;决策信息的标准化、案例化;管理会计参与管理层决策的能力加强,建议权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规划、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应用将更多具体化,管理会计工作将前置化;由于高校的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利用程度并没有广泛应用,高校的管理会计人员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能、工作,产生了标志性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从财务层面跨界、创新,与其他系统(如资产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学费自助缴纳系统等)协同、联动,建立“智慧型”的高校会计系统,使高校财务信息更进一步地渗透到高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中,对高校管理会计有着跨时代意义的影响,“互联网+高校管理会计”融合模式的推广应用,将更加有效地用好高校的资源,提升高校资产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益,发挥高校综合实力和优势,促进高校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

[2]胡仁昱,刘凌冰.管理会计信息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