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7 15:05:02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

一、在执行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会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收支表构成,而去年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预算收支报表和预算差异分析表。这时预算会计就缺乏建全的报告体制,资金动向情况不能完整反映医院整体运营模式,而医院由于人力资源与技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预算的可行性分析结果不能全面性、科学性对医院会计之间进行核对,增加了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以及复杂程度。

同时各部门预算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无论什么部门、人员都不得进行修改,不能单独进行管理。造成部门预算在执行分配中的问题,一方面是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各部门对预算和实际用款存在误区,宣传力度也不够,只管财务人员做的对不对,从而预算的权威性没有树立起来。

二、预算编制方法老旧,不具备预先审计的制度

固定的预算编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具备科学的编制,忽视了预算实施的成效。相应的职员对单位产生的经济状况不能及时有效的监管,也造成财务管理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还有医院的领导也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关注,只停留在表面的层面上,没有科学的运用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使医院在未来成长中受到极大不利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三、医院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设置

医院预算会计收入类科目与财务收入科目有一定联系。预算收入是以实际收到的货币性资金作为当期收入,否则就不能确认当期收入。医院取得预算收入途径包括事业预算收入、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其他预算收入、经营预算收入。为了保证医院经济行为合理、合法有序,严禁“帐外帐”不管医院通过何种途径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预算管理。通常情况下,医院收到的现金作为预算收入确认,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医院为进修医生提供住房而收取的押金,或组织招标工作中向供应商收取的投标保证金,且在约定期后退回款项,所以现金不能确认预算收入。医院设置“事业预算收入”科目核算医院开展日常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产生的实际货币资金收入,从而不包括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各类财政拨款。而医院财务收入是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更能体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及权责义务。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财务会计费用类科目与预算会计支出类科目都有8个总帐科目,虽然医院不适用“行政支出”科目,但它们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预算里的事业支出是医院开展正常业务活动实际发生的货币性资金科目,它与财务会计中的业务活动费用和管理费用两个科目是对应的,从而产生时间差异。债务还本支出对应财务会计中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负债类科目,从而容易产生永久性差异。

四、加强预算会计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公立医院收支运行,对于控制成本,强化预算约束,提高管理水平,加升资源使用的效益,都有明显的效果。财务费用与预算支出由于核算基础不同,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两者会有差异,但长期来看费用与预算支出金额是一致的,存在时间差。例如:产生的应付帐款,财务会计已确认费用,而预算会计不确认,到实际支付时应付帐款才确认预算支出。

财务费用与预算支出由于核算范围不同,有部分可确认的预算支出的事项永远无法确认费用,产生永久性差异。例如:偿还银行借款,预算会计在债务成本支出中反映,而财务会计在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中减少。

五、会计核算方式与内容的不断完善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2

2.财务会计的一般意义。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是企业的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项,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进行加工处理,并借助于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向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其背景就是:企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因此企业的利益关系人也是多元的。作为提供相关信息的财务会计就必须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不能单独满足某一个特定利益人的需要。“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是一系列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其中与本论题相关的有:(1)会计主体假设。财务会计是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还是分开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不应该分开。(2)权责发生制和配比的原则。财务会计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确认各个会计期的收入,根据配比原则确认相关的成本费用。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现金收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问题研究张爱民穆家乐秦亮(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上海科学院20023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003)付制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能很好地处理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成本及其相互配比的关系,不利于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3)折旧方法。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还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将其成本分摊到受益的各个会计期中。在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购置之日或者报废之日一次性列为支出。这种核算办法使得科学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成本核算。可见,现行科学事业单位在上述重大方面还没能应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现行科学事业单位可适用财务会计。我国科学事业的资金来源已呈多元化,政府科研拨款也只是科学事业单位多元化资金来源的一种。利益关系人也是多元化,向科学事业提供部分资金的政府只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利益关系人之一。在此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有必要向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人提供一般公认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

4.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在财务会计方面的不足。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不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因为这个制度至少还存在以下的问题1:(1)固定资产核算导致相关信息不真实;(2)粗放式的投资核算,难以实现对投资的有效管理;(3)简洁的无形资产核算,难以体现科研单位无形资产实际价值;(4)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缺少应用规范,随意性大,成为人为调节的手段;(5)成本核算改革不到位,不利于科学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6)未考虑资产减值因素,诸多业务未有会计处理办法;(7)负债核算,难以体现单位实际债务;(8)基建会计游离于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上述缺陷,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只有通过对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增加为资金来源多元化服务的财务会计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的要求。

二、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的不适应性分析

1.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影响。历史在不断进步。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开始于1997年。但是,1998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了并一直持续深化着四大改革: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深化收支两条线。在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接受公共财政资助的事业单位(包括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为、会计核算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事业单位相继进入市场,业务范围迅速扩大,科学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一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高,其组织形式也实现了从事业单位转化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改制为企业后,这些科研单位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未施行企业化转制的,继续保持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这类科学事业单位继续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但是在组织内部也实施了部分类似于企业的改革,开始注重成本核算、讲究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等。即使继续保留了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简而言之,科学事业单位业务种类多样化、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发生了上述变化之后,科学事业单位显然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一个兼容了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经济组织属性的新型经济组织。为此,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显然有诸多的不适应。

2.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会计的要求。科学事业体制改革丰富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其既不同于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接近但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1997—1998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被分拆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个改革中,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提供更为适合的会计服务。这是一个“放手”的举措。因此,科技体制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改革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提供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也就是更多地引进财务会计方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也有监督公共财政预算经费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要求进一步改革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提供直接的预算执行信息,也就是适当保留预算会计方法,体现预算管理的要求。因此,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会计的影响,可以形象地表述:提出了一个“收手”的需要,即事业单位应该提供财政预算拨款的收支和结余的会计信息。科技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任务的要求,在方向上是不完全一致的。因此,这对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选择带来了一个难题,即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如何结合的问题。

3.科学事业单位施行预算会计的必要性分析。预算会计(BudgetAccounting)是现代会计中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另一分支,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我国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直接使用“预算会计”一词。现在,预算会计这一概念有所扩大,在政府财政管理中和企业的管理会计中都有使用。预算会计是以预算(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如果企业的财务会计是以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人的“公认”为着眼点,那么预算会计就是以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执行情况为核算对象。科研体制改革之后,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已经多元化。但是,科学事业单位只要是接受了政府科学事业或科研项目拨款,除了要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核算和报告本单位总体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之外,还应该根据预算会计的原则来管理、核算和报告这些政府拨款的科研经费的收支、结余情况。因此就科学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是本单位的会计活动的必然任务。

4.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直接完成预算会计的任务。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总括地核算和披露科学事业单位的业务收支和结余。政府拨款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只是科研单位收入、支出和结余的一部分,不能在会计科目上特别是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地、直接地披露出来。另外,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不能反映出科研单位执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措施的情况。在公共预算制度改革中,“实行政府采购”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是不同于科学事业单位自行采购、自行付款的特殊业务,需要设立特别的银行账户,进行特定的会计核算。“深化收支两条线”在科学事业单位也是适用的,那么科学事业单位也需要开设特定的收支科目,进行特殊的会计核算。但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这些特定预算业务的核算要求。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也是综合性的会计报表,没有以政府预算拨款为口径的独立会计报表。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已经落后于科研体制改革进程,不仅不能为科学事业单位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完整财务会计信息,而且也不能为科学事业单位向政府部门提供满足其拨款收支结余情况的预算执行信息。

三、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方法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思路,在已经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列明。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讨论,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问题。1.科学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一直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研究,我们认为,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相结合。预算会计以公共财政的预算科目为管理工具,财务会计以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为管理工具。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就必须在实际核算中兼顾使用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在科学事业单位,以预算科目为手段的项目管理已经比较成熟,应该继续发挥这一优势,与财务会计科目更好地结合起来。(2)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在新的形势下,科学事业单位已经不能偏重于权责发生制或者现金收付制中的某一个原则。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各有适用的会计要素和会计行为。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会计、财务或预算业务,选择适用的核算方法。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对于财政预算拨付的科学事业费和科研项目经费,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来核算;对于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应选择权责发生制为主来核算。(3)面向政府财政管理和面向单位内部管理的结合。在实施了面向市场的科研发展战略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包括政府单位,也包括各类服务对象。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报告对象,不仅包括政府单位,而且包括其他社会管理和服务单位,还要面向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人员。面对多元化的会计服务对象,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要采取综合性的科学管理方法,满足着政府和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和社会服务的经费,必须采取多维的核算模式,不仅要满足政府的信息需要,而且也要满足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的需要。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成果是编制预算执行报表。财务会计的成果就是编制一套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的情况的财务报表。预算会计的成果是反映预算单位的预算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目的,就是要在编制的一系列财务报表中也要反映本单位预算经费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无论在会计核算中采用何种具体方法,科学事业单位最终都要编制“预算执行表”,系统地反映事业单位在预算期间内所作的每一项决策和预算资金的具体用途和用款进度。预算执行表分为“预算收支总表”和若干支出明细表。预算执行报表应当按照可支用预算款、收入、支出进行列报。支出明细表可以根据预算管理的要求,设立“基本支出明细表——人员经费”、“基本支出明细表——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明细表——人员经费”、“项目支出明细表——日常公用经费”等明细表。

3.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一般方法。科学事业单位要编制上述预算执行情况报表,就必须在会计核算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实现。1997年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能直接反映全额财政拨款单位的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对于收入多元化的事业单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不能直接反映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在公共财政改革深化的情况下,一方面相对独立地反映预算收支和结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现行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不能直接满足这一要求的缺陷越来越明显。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矛盾越显突出。2009年财政部先后编制和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套预算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有机结合的新的会计制度,其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模式:备查簿模式和单独核算模式。上海科委系统的部分事业单位在实践中探索和实施了一种特殊的方法,简称“多维单独核算模式”。这些方法可以成为科学事业单位实施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方法。

(1)备查簿模式。采用备查簿模式的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在有关成本费用类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备查簿中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根据有关成本费用科目的明细科目分析填列,逐月汇总,并据此作为编制预算报表的依据。

(2)单独核算模式。采用单独核算模式的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预算会计科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可支用预算款”,与财务会计科目平行核算,期末根据预算会计账簿编制预算报表。“可支用预算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收到的在预算年度内可以安排事业活动的政府拨款或者补助款项。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在收到政府对其预算的批复时,按照批复的数额确认增加可支用预算款;在事业单位运用预算额度时,应按照实际支出数确认减少可支用预算款。按照政府批复的预算额度,借记本科目,贷记“预算收入”;实际支用预算款时,借记“预算支出”,贷记本科目。“可支用预算款”借方余额为预算收入超出预算支出的额度,即未支用的预算数;贷方余额为预算支出超出预算收入的额度,即超预算的支出数。“预算收入”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国家投资于事业单位用于固定资产新建、改扩建工程的拨款。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收到政府对事业单位预算批复时,按照政府批复的预算额度,借记“可支用预算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平时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财政或者上级单位拨入经费的累计数。期末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由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拨入的指定项目或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的实际支出数。包括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本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应当在收到预算批复时,根据批复的数额确认预算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运用预算额度时,按照实际支出的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可支用预算款”科目。期末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3)多维单独核算模式。上海科委系统的科学事业单位一直在开展探索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如何结合的实践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结合了“备查簿模式”和“单独核算模式”之特点的“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而言之,“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利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在收入和支出的会计科目中按照“财务会计科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经费项目(来源)科目”和“部门分类科目(名称)”等若干标准,平行设立多级明细科目,在计算机中进行平行核算。在编制会计分录中,设置了必须强制平行确认和平行输入的上述四类明细科目代码;在会计凭证中,按照“财务会计科目”显示会计分录,但在摘要中一定要按照预定的句式显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经费项目(来源)科目”和“部门分类科目”的信息;根据财务会计科目的信息编制财务报表,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经费项目(来源)科目”的信息编制预算执行表,根据“部门分类科目”和其他类别科目的信息编制内部单位业绩评价报告。

4.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方法的评述。“备查簿模式”、“单独核算模式”和“多维单独核算模式”都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及时、真实的预算信息,编制有关预算报表。

(1)备查簿模式。“备查簿模式”不需要增设一级科目,只是在现行的收入和支出科目中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会计业务较为简单。该方法的难点是:预算经费涉及的支出科目较为复杂,各自设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混乱。因此,业务较为单一(即预算经费支出内容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备查簿模式登记有关预算信息,据此编制预算报表。

(2)单独核算模式。单独核算模式是与财务会计平行进行的核算行为,实际上是预算和财务同时进行的两维单独核算模式。在此模式下,对于收入、支出和结余分别设置了预算会计科目,对预算收支及结余进行单独核算。在这种模式下,在一个同一的账套中,各自独立垒灶(设立会计科目)、各自独立烧饭(登记和核算)、各自独立吃饭(报账)。而且两者可以遵守不同的原则。譬如,财务会计可以执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可以执行收付实现制。根据收付实现制,在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中,购置固定资产的行为可以直接作为预算支出行为,而该支出在财务会计中必须资本化,以后续的折旧作为财务支出。如果业务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并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3)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多维单独核算模式”不仅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按照预算管理的口径核算、报告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而且还可以提供预算项目来源的明细信息,预算项目承担者的明细信息。实行这种方法,科学事业单位必须为各类科目编制系统的代码,而且要平行登记和计算。除了保持财务会计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进行核算,还要按照预算和其他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登记、计算和报告。相对而言,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大,必须利用计算机。在现实中,在财务软件中增加一些平行登记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维单独核算模式”。

四、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科技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以改革的态度进行修改。

1.争取与高等学校和医院一起开展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已经决定将高等学校和医院两个事业单位行业作为修订现行会计制度的试点行业,正在加紧制度的修订工作。高等学校和医院都是接受公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已经颁发的这两个行业新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不仅对财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而且还增加了预算会计的核算和报告方法。与现行的会计制度相比,高等学校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能够满足一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以及两者结合的需求。科学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医院两个行业一样,既接受公共财政拨款,又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特殊性,可以并应该建立一个反映行业特殊性的会计制度,作为行业内部的单位开展会计活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遵守的业务规范。通过修订新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可以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充实科学事业会计制度。首先要引进财务会计的诸多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来充实现行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可以为科学事业单位所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并引进到新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之中。

3.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拓展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功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深入进行,公办科学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业务收入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单独核算模式”和“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应该成为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开展预算会计的首选方法。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实现了有效结合,既能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单位完整的财务状况,又能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而且还起到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功能。

4.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总体上看,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具有不同的流转特征,也需要不一样的具体预算管理方式。例如,科研项目费,可能会遇到政治、市场等不可控因素,对其预算支出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而财政预算经费,一般用于基本的人员费用和公用经费,其预算支出的进度很少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结合工作,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弹性调整幅度和过程,例如:

(1)一个不同的过渡期。在实施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个过渡期来逐步实现由单纯的财务会计核算,向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转变。

(2)不同经费的控制弹性。对于不同来源的科学经费或课题经费,应该根据其的属性,预算控制时可以给予不一样的弹性。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3

(一)无法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

目前,政府预算会计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在资产使用上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都是与最原始的成本资金进行计量以及反映的,这也使得政府资产在持有时,无法确定资产的增减,进而导致了政府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准确。单一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货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政府资产的反应也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对政府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库存货物的价值。当前的制度规定,政府部门的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并且逐渐使用的物资,而对于数量较少的办公用品则是随用随买,在购买之后按商品价值直接列为支出。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现阶段,我国对于政府部门的无形资产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在传统的成本模式下进行政府资产评估时,对于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被忽略,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全面。主要反映在对政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

(二)无法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当下,在进行政府预算会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政府的资产以及负债全面的表现出来,而且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受托的责任、财务情况等等也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在现金制度上,对于已经发生的档期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债务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确认,从而形成隐性债务或者或有债务,这样的现状使得在进行政府进行资产评估时,夸大了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源的支出,加大了政府存在财政风险的可能性,使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三)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

现阶段,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对于政府的拨款就可以充分的反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预算的支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等不能充分的在这个体系中完美的反映出来,而且,要想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的进行结合,首先要对将其中的脉络进行梳理,使得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来快速的完成,并且对于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管理以及决策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二、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履行政府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虽然对它们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却是组成政府会计整体的重要构件。只有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有效协调,就能实现两者的功能协同。对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协调、会计要素协调、会计科目协调以及会计报告协调。在对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时,应该从整体思路进行相应的思考。首先要树立一定的思想方向,只有在思想方向正确,并且加以辅助措施的实施,才能使二者得到有效的结合。其次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逐步的进行,不易操之过急。

(一)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先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政府部门预算以及执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善,防止政府部门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挪用,挤占预算资金等一系列违法乱纪的行为,不断的加强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在政府部门进行了资金预算时,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部门的采集收购等相应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对于财政的支出要设立个明细账户,以便对以后的财政情况进行相应的审核。在政府部门预算环境下,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体系,用以来追踪政府部门的活动结果,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以及政府部门的真实业绩全面地反映出来,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财务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完善财务相关信息透明化强化负债监控

现阶段,长期非货币性质的政府项目并未划进到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只有在进行项目拨款时会形成一条简单的支出记录,这样的现状使得政府资产无法准确的进行评估。并且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改变,也将政府部门公益性的支出逐渐增大,使得预算体系不能将环境、社会义务、担保等方面的负债进行相应的确认以及计量,导致了政府部门无法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给政府部门的债务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未强化债务管理,需要完善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并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将政府机构的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为政府部门的资产管理带来一定便利。

(三)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通过政府预算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资产的用途、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全面的展示出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将政府部门所有岗位所需消耗的费用,以及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整理、分类,控制政府部门的总体成本。而且对于政府部门资产的审核,绩效预算,以及拨款等方面,成本会计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使得政府部门的绩效性以及相应的职责都能得到充分的履行。对于政府部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财务报告以及合算对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策略改进,使得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的进行强化。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政府进行决策,促进我国政府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并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不断的将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进行完善,从而使二者能够在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对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等资金能够安全的送达使用者手中,对于政府部门的资金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不但对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而且能够使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向、资金营运效果等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责,使得政府部门的会计系统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曾莲.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范瑛瑛.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3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4

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规范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已经取代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所有权控制和行政管制,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主要工具(王雍君,2007)。由于其会计核算和预算高度一致,当时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逐步开始进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形成的三套会计科目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便于新历史阶段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会计信息不便于绩效考核,使得政府财政透明度不强,亟需改革。

为了使政府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全面性和相关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转换及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应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徐公伟,2007)。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应和政府预算会计共同构成政府会计体系,并定期、全面、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政府债权、债务、对外投资、现金流量、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政府绩效考评等情况,提供满足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着共同的会计主体,即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而且就会计对象而言,都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映,二者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而且预算会计并不随之取代,而是应该加强。

(一)总的来说,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杨月梅,1998)。而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牛清霞,2008)。从这个角度着手来考察这个问题,首先我国的会计环境正处于不断的变迁中,过去几十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高度集中,绝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是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基本不受市场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漫长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远未成熟,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不完善,各项交易也不够规范,会计还做不到如实反映的地步,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还远远达不到国际上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水平。

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不能仅仅用以前那种单一满足预算的想法来考虑,也不能盲目地抛弃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政府会计的思路。政府会计的目标应定位为:既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向政府、立法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也就是应将政府财务会计也纳入政府会计之中,实行以预算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才符合中国政府会计目前的改革趋势。

(二)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反映的侧面不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这里分别加以说明。

1.会计环境不同,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不同。中国政府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而其他的外部使用者尚处在成长阶段,尚未构成信息使用的主导力量(王晨明,2007)。也就是说,政府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外部使用者,而政府预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我国的外部环境决定着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对象。

2.政府财务会计反映的是政府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全貌,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而政府预算会计则有着政府拨款(appropriation)、承诺(commitment)、核实(verification)和付款(payment),构成支出周期中此消彼长、相互继起的四个阶段(王雍君,2007),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专门反映政府预算方面的情况,也是政府会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政府财务会计能提供和反映政府有关部门的财务状况及成果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并可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可用于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而政府预算会计专门针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预算情况,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以满足政府财政部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立法机关等相关方面考核政府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必要考核。  (三)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并存

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宜考虑分几步走。

我国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正常发展的国家,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总的会计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时既需要监控预算期内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又需要总的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应以预算会计为主,财务会计为辅。目前正处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预算会计非但不能削弱,在短期还应加强,以确保预算的落实和执行。随着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应循序渐近地过渡到以财务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为辅的局面,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二者之间的协调性

在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并存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协调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旨在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有沟通的纽带,也就是应该在某些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乃至一定程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满足有效地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建立高效,高透明度的政府的需要。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5

1.预算应有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预算工作开展过程过于草率,法律威严性并没有被展现,不重视预算编制,或预算编制不精细,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困难。财政部门在开展预算时缺少完善的制约体制,管理人员对这部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只是对最终成果进行审查,并没有参与到核算过程中,造成预算体系得不到统一,很难保障最终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将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归为一类,并没有制定单独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时这两部分内容却是分开进行的,针对的财务活动也各不相同。财务部门在对预算编制进行设定时,由于监管力度不足,使得在基层落实不彻底。预算批准后,未及时批复和下达,导致预算执行迟缓。实际工作中年初批复的预算年中才能有资金拨付到位。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的进度和效果。由于预算约束力观念薄弱,执行中缺乏绩效评价和监督制约,不严格执行预算,预算外支出的情况也有发生。上述情况是导致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

2.财权冲突导致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不协调

(1)多部门预算分配权出现冲突

事业单位中拥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较多。由于多个部门都拥有同等的权力,很难在制度中对其进行制约,会计核算时要同时面对多种预算体系,潜藏众多不协调因素。财务部门有权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调动,由此来保障单位建设规划可预期进行。但预算工作却需要多个部门同时来完成,首先是编制确定,由管理部门来完成,其次是财务预算,由财政工作人员来进行,最后是拥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将最终的预算任务落实到基层。这一流程涉及到众多部门与人员参与,单是审核时间就很漫长,由于资金迟迟不到位,建设项目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种分配权混乱造成的预算与核算失调在事业单位中最为常见,也是制度需要改进的首要部分。

(2)财政部门内部冲突

预算与核算面对的任务虽然不同,但最终结果会有一定的关联性。财政制度整改主要内容是确定资金分配权力的归属,在事业单位中通常是由各部门将需要建设资金核算统计,将报表上交至财政部门,会计人员核算工作只是针对上报资料来进行。这种财政管理体系存在明显漏洞,很容易发生恶意增大建设资金而谋取私利的情况,也是造成会计核算与预算出现不适应情况的主要因素。

3.财务预算不完整与会计核算的不统一

现有财务预算体系并不能做到全面制约,仍存在一些遗漏的项目,会计核算是基于预算工作之上的,核算工作包括现金进账计算与建设支出的统计,但这两项任务却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上述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造成财务报表与资金现实流动存在差异,很难将其应用在建设决策确立中。预算遗漏的项目会造成项目建筑资金短缺,由于缺少规划,部分资金被分配到其他项目中。随着核算工作的开展,两项任务之间的矛盾会逐渐加深,最终阻碍了项目开展,不得不进行重新规划,不利于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会计核算中的科目设置与财务预算核算内容不一致。随着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举措、新要求不断增多,现行会计科目逐渐暴露出不足。事业单位原有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不能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增设相应的会计科目也逐渐提上日程,如明细科目再细化。重构会计科目体系也急需解决。

4.预算编制数与会计核算实际发生数存在差异

(1)财务预算预测性不强

财务预算是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成立的关键,可帮助管理人员明确一段时间内单位账目中可供支配的现金数额。但真实开展的财务预算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很难应用在项目规划中。财务预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预算周期过短,通常只是针对年度内各项活动来进行,对于一些长期建设活动缺少资金预算。由于预测性不强造成的财政亏损在事业单位中较为常见,也是协调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财务预算执行不够严肃

预算内容确定后执行力度却很难保障,财政部门在对上一年度单位收益进行统计时,以此为基准开展的预算工作更是只考虑收益不考虑亏损,单位实际情况常常被忽略。所得的预算结果往往是最理想化的,运转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达到预期指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的方法

1.严格执行2015年《预算法》修正案

2015年1月1日《预算法》修正案已经实施,此次修正案是在总结吸收《预算法》实施近20年的经验,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财政预算改革成果基础上的一次较全面系统的修改。调整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办法、会计核算流程;对与预算执行有关但落后于形势的会计制度进行更新。健全财务预算编制制度,在编制单位年度资金预算时,要对整个收支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单位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拓宽财务预算的范围,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将基本建设拨款纳入预算进行统一核算。财政部门应将财务预算编制程序进一步完善,按统一的可行性参照标准编制财务预算,以保证当前预算会计工作、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改革协调一致,顺畅进行。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前成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指标的下达、审核和统筹;编制预算时,各部门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协商沟通、相互配合,达成一致意见,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最后由预算委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各项费用支出,制定出更符合单位发展的预算。

2.统一行使预算分配权,统一管理

我国应规定只有财政部门才能行使预算分配权,这样才能取消多部门财权冲突,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安排、统一分配、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才能理顺部门间财政关系。财政部门把分散在内部各职能部门手中的资金分配权进行整合,实行对口分配,从而改变由于财政资金分配权分散所造成的权力互制现象。

3.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制约性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会计职能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企业会计的职能具体表现在反映及监督,当代企业会计的职能趋向于管理及服务。所以说,如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关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既具有关联性,同时存在差异性。在会计学科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手段之一。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只有依照财务会计的信息才能实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工作的是否到位,严重影响财务会计的质量,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密切联系。在现代会计系统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重要部分,但这个部门之间有所差异。首先,会计人员的工作要点不同。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反馈财务信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对于财务会计人员务必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财务会计操作水平,并且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依照会计制度来实行财务核算;而管理会计要求具有丰富的会计管理水平,达到管理会计的工作要求,熟悉统计学和信息技术学。其次,信息质量特点不同。在财务核算中,必须依据会计规范来进行财务核算,力求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务必按照正常的秩序来展开会计工作,确保信息的高质量。在管理会计中,对于信息的处理工作具有灵活性,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不大,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调整以及加工,最后将信息传输给企业管理者。

二、企业预算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管理方式滞后

我国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有一定的要求。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不仅要求企业收集大量的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研究。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人员处理的信息量不多,仅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财务会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目前,仍然有些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滞后,仅仅对财务信息进行浅层处理,往往忽视了企业总体价值的每项环节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深层次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二)难以发现隐性成本企业的显性

成本包含财务会计的记录、核算以及分析。财务核算工程十分繁忙,在财务核算中难免会存在疏漏,由于工作失误导致额外消耗的资源属于企业的隐性成本。还有,业务部分与财务部门数据核对存在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差额也是企业的隐性成本。在财务核算中,难以发现企业的隐性成本。但是,管理会计可以弥补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找到企业的隐性成本及风险,并且对隐性成本进行控制。所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三)缺乏健全的会计制度

在过去的会计管理方式中,企业设置成两个不同的部门,即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发现这两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信息呈现独立闭塞的状态。在财务会计给会计管理提供相关企业财务数据过程中,难以发现信息是否重复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相同,一旦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进行界限分明,容易导致信息出现重复交叉的状况,使得核算效率低下,不利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工作。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对策

(一)更新会计思想意识

先进的会计思想理念是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融合的基础。因此,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重要性,将会计职能不能只停留在经济业务方面,充分意识到管理职能的必要性,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企业学习科学的会计思想理念,全面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明确这两者结合的目标,从而正常有序地开展会计工作,改善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制度

制度是所有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预算管理来说,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将会无法有效结合。因此,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会计制度。首先,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合理分工,给予会计工作人员相应的权限,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来选出优秀、科学、合理的决策信息。其次,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应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严格监督,保证监督的全面性。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监督,可以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例如:针对企业的合同管理方面,财会人员要通过合同管理制度,来对订单、货物以及货款的回笼进行计算,及时反馈合同的执行状况,追踪逾期未回的资金等,进而降低费用回收的风险,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常是依照会计理论展开工作,会计理论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础。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会计职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增值方式得到普遍的运用,该方式给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创造了融合条件。企业通过应用增值方式,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晰,这两者服务的对象更加明确,并且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在会计理论中,现金流动会计法广泛运用于企业预算管理中。通过采取现金流动会计法,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中,有科学的方法可循,使得企业的业绩评级与投资决策能够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整合。同时,通过加强会计理论研究,来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信息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管理会计系统与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共享,有效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由于该问题,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共享,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难度,非常不利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信息交流创造了便利的同时,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步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信息化网络会计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效率,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而且还可以统一协调管理各个部门,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四、总结

在企业预算管理中,通过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充分意识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的重要性,采取一定的融合对策,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伟宸.“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分析[J].西部财会,2016.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7

对于单一化的历史成本模式,其货币在时间这一价值之中得不到有效反映,资产在反映之中的价值也就变得不准确。一般表现为那些存货没有被作为资产的部分进行具体确认;那些无形的资产也没有被作为是资产进行确认;对于固定的资产在核算上反反映片面;结转自筹的基建科目也存有一定问题。

(二)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政府的一些列负债情况

对于现金至上,出现了当期已经发生的情况,可是却没有使用现金进行政府债务的支付以及进行相关的确认,造成一种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的情况,这对于政府可支配资源的范围来说,被进一步夸大化,虽然掩盖了当时的财政困难,可是,却增加了政府以后的财政风险。

二、立足现实,着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思考内容

首先应该从整体的思路进行思考,构建一个政府的会计体系应该在财政总体的预算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的总体预算之中财务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部门和事业单位所有制度综合而成。这样的整体思路,应该先建立一个专门进行追踪整个预算以及执行过程的这种政府预算会计的系统,所支持的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支出管理进行改革,防止政府部门以及预算单位对于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在预算资金进行截流、挤占、超支、挪用等一系列道德风险的行为,用来强化财政支出的过程对于合规性的行为以及责任的履行。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的采集收购等制度进行紧密结合,其明细账户在设置上应该与政府的收支进行分类改革匹配。

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务预算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体系,追踪以及关注政府活动长久以来的影响以及结果,进而客观的反映出政府财务的情况以及政府真实的业绩,对于政府财务方面的管理起到完善和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应该适当的建立政府的成本会计,对于政府所履行的相关职责要耗费的那些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归集、核算、分摊,这不仅可以成为总体成本在控制与管理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可以为外部的绩效审计、绩效预算与拨款、绩效评价等提供一系列成本信息,进一步促进政府的绩效性以及相关责任的履行。

思想是方针路线,有了思想就要有具体的措施加以辅助,才能真正的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把预算和收支作为政府在预算会计以及其它财务活动的核心,作为政府在财务方面的核心,在政府这一会计体系之中,应该有步骤的进行,从它的组成体系开始、会计核算的要素、会计核算的相关模式、会计科目以及财务报告等体系,进行会计确认、核算、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规范研究。政府的财务会计所侧重反应的是政府以及它各个部门所有财务活动的状况和结果的具体会计分支。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重构政务这种财务会计体系,对于财务会计的核算也应该进一步改善,无论是会计的核算还是报告行为,亦或是合算的对象和财务报告等,都需要进行策略改进,对于政府的预算体系应该重新建构,对于预算会计的具体核算一定要进行全面改进,加强那些非税收入的相应管理,对于日常共用的经费进行合理定额。要让二者基础和报告都能协调统一,才能促进其职能发挥到最好,促进我国政府的平稳建设与运行。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8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事业单位也是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同时对于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是逐渐的重视起来,只有两者合理的结合,才能使得事业单位中的各项任务稳定的进行。在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也是逐渐的往科学的编制预算、集中的进行政府的采购以及实现收支两条线方向发展。在财务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工作之间的关系也是更为密切,只有充分的发挥出两者之间的协调作用,才能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中的规范操作。同时在事业单位中的预算阶段还应该保障收支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以此来保证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各项支出效率的提升等,并且实现全面科学核算的目标。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之间各项科目没能对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这两者之间的对接问题上还是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其具体是由事业单位中各级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的,之后就是预算规划部进行最后的汇总,最终交给事业单位中的领导层进行一定的审核。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中依然是存在的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1)相同的科目中的内容不同;(2)预算编制的项目经常从别的科目进行列支,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有的专项科目能够获得专项的资金支持,但是却还是有部分不能得到资金上的支持,进而只能从其他项目划拨,而这个问题也是严重的影响到了两者之间的合理结合。

(二)缺少相应的预算审核机制

要想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预算合理,那制定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也是十分的有必要,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不被随意的修改[1]。当前很多的事业单位以及没有建立规范、完善的预算审核体系,在实际的预算审核工作的过程中大都是由事业单位中的领导来进行,并且这个过程中也是没能进行详细的讨论,同时还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机制,这也严重的影响到预算审核内容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预算执行中还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使得预算超支的现象极为的严重,财务管理的数据也不够全面,财务支出的过程没有必要的佐证材料,这也严重的影响到了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单位的发展。

(三)预算编制的方式较为落后

现如今,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严重的影响了预算编制的有效性,使得预算难以精准的执行[2]。现如今,我国事业单位依旧缺乏对于全面预算进行精准的规划,并且对于预算编制的时机也掌握的不够好,同时当前的预算编制也是很难满足事业单位一整年的工作需要。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中的工作的专业性也是在不断提升,而这是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这一重要问题显现出来。预算编制人员专业性不够,那将直接导致预算编制的内容不够清晰,并且对于各种情况的考虑也是不够全面,最终使得?A算编制工作较为粗放。

(四)财务工作较为拖沓

财务部门的办事效率低下以及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一问题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两者的有效结合[3]。这主要就没能及时的将预算信息进行反馈,同时在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的这个过程,单位领导也是很少给予有效的建议,进而难以针对预算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审核,不能围绕着会计工作和预算工作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的机制。最后就是在预算变动时,财务部门没有就必要的意见和有用的建议,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没能进行相关的总结,进而使得一些类似问题不断的出现,这也极大的阻碍了预算编制的有效发展。

三、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策略

(一)将会计科目和预算科目进行优化

只有将会计科目和预算科目进行有效的优化,消除两者之间本质上的区别,以此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例如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前,首先就应该详细并且全面的了解清楚财务会计的科目,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进而有效的提升预算编制的适应性。同时还得根据会计科目的指标来进行各项活动中的指标以及预算编制方法的衡量,以此来更好的保证会计与预算编制的内容很好的符合,进而更好来满足会计编制的实际需求。

(二)将预算审核的制度进行完善

只有加强完善事业单位中的预算审核的制度,并且创建健全的预算审核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顺利的进行[4]。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与预算审核的制度也是十分的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这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该加强完善远程数据监的控体系,这样也能更加方便的从财务网络系统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更好地保证监督财务预算工作的稳定进行,从根本上去解决预算支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来实现会计精准核算的目标。

(三)严格的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显然是难以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因此,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意义重大。现代化预算编制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消除传统的预算编制中的问题,并且还能有效的消除其对预算执行工作的制约,进而使得资金方面的情况能够得到重点关注。只有进行综合性的预算方式,并且对于预算编制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的数据的收集,同时对其进行全面并且系统的衡量,为其后续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源头上消除预算工作中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达到合理进行预算配置的目的,更好的促进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四)注重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9

会计核算和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工作两项主要内容,它们目的相同,均为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实现财务目标服务。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营造反应对象,会计核算为预算管理实施提供基础数据。预算管理侧重于通过计划、组织、分配、调节、控制等措施对高校财务活动实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核算侧重于高校财务活动的事后反映。《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4 年1 月1 日起开始施行,《新制度》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使用、公务卡结算等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会计核算科目也由原来的38 个增加到54 个,这些变化使高校会计核算较以前年度复杂、精细的多,也要求高校财务预算与之相适应,协调发展,向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目标同步迈进。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下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分流核算,财务预算滞后。我校财务今年初开始执行《新制度》,年初新会计科目设置完毕,国库支付系统人员、设备均已配齐,相关的公务卡结算办法已提前制定并实施,经过三个月运行,问题反应出:1.财务预算滞后,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会计核算改革发展的要求;2.财政授权支付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月计划上报不准确,一个月的用款计划,3-7 天就用完了;3.预算部门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没有区分或明显标示项目经费资金性质(即哪些项目经费是财政资金支出,哪些项目是用自有资金支出),会计核算不能准确判断哪些项目支出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或零余额账户,哪些项目支出走实体账户,只能听领导的行政命令。今天用款额度到账,全部资金开始使用零余额账户,用完后又开始全部从实体账户支出;4.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月用款额度计划的不准确,影响了教师员工使用公务卡的积极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要求所有在册教师员工都要办公务卡,办了公务卡一个月只能用3-7 天,额度用完,刷了公务卡也不能还款,又回到实体账户使用原网银系统的银联卡结算,严重影响了公务卡使用的推行。

(二)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项目支出科目口径不一致,没有平行设置。目前高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项目管理,经费(除科研经费外)通过财务预算分配到具体部门、具体项目上,一般到“相”级即只有一个项目名,大部分专项业务和专项项目都没有往下再细分至“目”级,就打包、总额控制。而会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多数已达到最明细级,会计核算科目细,预算项目粗,造成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1.预算项目有金额,项目支出没有质的规定,支出内容广且不确定,会计科目虽细也不能完全覆盖项目支出内容,不能满足预算项目发生经济业务支出会计核算的需要,有的项目有支出而没有准确的明细科目核算。2.预算项目支出有对应的会计明细科目核算,但支出内容没有量的规定,一个预算项目仅一种费用一次或多次支完经费,存在哪种票据容易取得,项目的这种费用支出就多,个别项目仅车费、过路费、小车加油费就支完全部经费。

(三)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项目支出内容关联性不强,出现不同程度脱节。由于预算项目支出内容没有按一定标准往下细分至“目”级,没有质和量的规定,再加上会计核算科目和预算项目的设置分别由核算部门和预算部门完成,核算部门难免设置会计明细科目不足或不适,这就为会计明细科目设置不能满足预算项目支出核算的需要与预算项目支出脱节造成了隐患。实际业务中经常见到财务人员任意扩大项目支出内容、项目支出内容互相调剂、项目串支的现象,在个别财务人员中形成“你搞你的预算,我搞我的核算”的思想。

(四)会计核算部门疏于对从预算项目游离出来的往来结算款项的疏理,预算部门惰于对预算项目的疏理。高校部门经费预算一般是年度预算,虽然会计核算也要分年度核算,但它的核算内容除了本年度预算的项目外,还包括从上年或历年预算项目中因各方面因素游离出来的转化为往来结算资金形态的跨年度资金。会计核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要求对这部分跨年度资金连续反映和监督,这部分资金在高校财务中普遍存在,如从预算项目中的个人或单位借款、政府集中采购招投标项目中的预付款转化到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应收及暂付款;基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保金、保证金和各种预收款等,转化为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应付及暂存款,对这部分资金会计核算部门和预算部门都没有全面疏理,年复一年,越积越多。还有的年度预算项目,经费下拨到项目上两年都没有动过,形成资金沉淀,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五)未单独设置预算部门,重核算轻预算的思想依然存在。乔春华教授提出我国高校预算存在十大问题之一就是未单独设置预算部门,这太切中实际了。我们大学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19 个专业学院,在校学生37860 人,财务处未单独设立预算科,而是综合科从事财务预算工作,加科长只有3 人,且无高级职称的财务专业人才,与其在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中地位极为不称。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解决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协调性问题的办法

(一)财务预算要适应新高校会计制度中国库集中支付等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预算规则,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支出的项目,财务预算要有明显的标示或区分,会计核算时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项目和走自有资金(实体账户)的项目一眼就能看出,变行政命令直接控制为财务预算间接控制,这样也使预算部门上报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月用款计划有了依据,不再为每月上报用款额度计划“拍脑瓜”想而发愁,月度用款计划更切合实际。坚持财务预算控制着会计核算的项目从哪个渠道花钱,花多少。

(二)将预算项目细分至“目”级,预算支出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平行设置。这样就给预算项目支出以质和量的规定,既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也能提供会计核算的财务信息,解决了会计核算科目和财务预算项目支出科目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只有预算项目的细分,才能使高校预算项目管理由粗放向精细发展,也只有预算项目的细分才能实现高校财务预算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三)借鉴科研项目预算中科研经费预算支出科目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绑定并实行指标额度控制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教育经费支出的专项业务费支出和专项项目支出。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辅助核算功能,将会计核算末级明细科目与项目预算支出“目”级科目设置为“勾连”关系,并对预算支出“目”级科目实行额度控制。这样教育经费的专项业务费和专项项目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关联,不至出现脱节。

(四)重视理帐工作。会计核算工作通常概括为记账、算账和报账,易忽视理帐工作。理帐是财务系统内部工作,对财务会计核算有很大辅助作用,可以反映出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程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对外业务往来多、核算项目多的单位,更要重视理帐工作。高校会计核算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应分工协作,会计核算部门负责对往来结算、代管科目的清理,预算管理部门负责对预算项目的清理。会计核算部门至少年终决算前要彻底地疏理一下对单位、对个人的往来结算帐,主要是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和代管款项科目。预算部门至少每年在下拨次年项目经费前,彻底清理一次上年度预算项目余额,找出没有发生业务的项目,查明原因,与经费使用部门沟通,作为下年核拨经费的依据,盘活沉淀资金。对预算项目清理可以发现会计核算未反映的项目;对会计核算往来结算科目的清理可以发现年度预算项目未反映完需后续反映的事项。预算管理部门和会计核算部门应职责明确,做到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无缝衔接,不留盲区。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0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旨在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的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方法和报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已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1.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现行的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初始实际成本计量,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导致可能高估资产价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能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反映的资产价值可能不准确。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使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无法对知识产权、软件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等。这些都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不准确,不利于财务管理,加大了财务风险。

2.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状况。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对于当期已经发生,但还没用现金支付的事实债务,行政事业单位不予确认,这就形成了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虚夸了可支配资源,掩盖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务风险。

3.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众所周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成本管理就要对财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监督,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只侧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无法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成本以及负债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因而无法对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无法进行成本管理。

(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预算会计的报表体系存在缺陷。总的看来,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简单,不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运营成本的相关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项目设置也不科学。例如,收入、支出项目不仅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还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预算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特别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略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反映的必要信息,只着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忽略了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全面,因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二者结合的依据。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明确其执行的权利与地位。其次,由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十分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都较小,导致了单方面的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并且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二者的职能范围,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监管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

方式一:修改、补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改,使其具备规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实现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双重目标。实际上这是通过设立一套核算系统,来同时满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需要。这种方式是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利用会计账户的调整引入财务会计,实现一套会计核算系统兼顾两种会计的做法,从短期来看改革成本较小,有利于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方式二:建立两套完全独立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系统只核算预算收支,财务会计系统只核算财务资源运营。这样,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可能只在一个会计系统中确认(比如不涉及预算收支,只引起资产负债变化),也可能要同时在两个核算系统中确认(比如,能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预算收支业务)。同时,两个会计系统分别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实施

1.二者的结合要分阶段进行。在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预算会计占主导地位,在某些领域内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要不断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范围要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2.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要比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复杂得多,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会提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适应了预算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核算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快速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1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必要性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核算、监督中央与地方、事业单位的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它采用收付实现制,包括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旨在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的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方法和报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已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1.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现行的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初始实际成本计量,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导致可能高估资产价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能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反映的资产价值可能不准确。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使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无法对知识产权、软件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等。这些都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不准确,不利于财务管理,加大了财务风险。

2.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状况。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对于当期已经发生,但还没用现金支付的事实债务,行政事业单位不予确认,这就形成了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虚夸了可支配资源,掩盖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务风险。

3.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众所周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成本管理就要对财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监督,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只侧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无法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成本以及负债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因而无法对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无法进行成本管理。

(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预算会计的报表体系存在缺陷。总的看来,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简单,不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运营成本的相关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项目设置也不科学。例如,收入、支出项目不仅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还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预算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特别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略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反映的必要信息,只着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忽略了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全面,因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二者结合的依据。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明确其执行的权利与地位。其次,由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十分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都较小,导致了单方面的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并且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二者的职能范围,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监管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

方式一:修改、补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改,使其具备规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实现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双重目标。实际上这是通过设立一套核算系统,来同时满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需要。这种方式是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利用会计账户的调整引入财务会计,实现一套会计核算系统兼顾两种会计的做法,从短期来看改革成本较小,有利于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方式二:建立两套完全独立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系统只核算预算收支,财务会计系统只核算财务资源运营。这样,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可能只在一个会计系统中确认(比如不涉及预算收支,只引起资产负债变化),也可能要同时在两个核算系统中确认(比如,能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预算收支业务)。同时,两个会计系统分别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实施

1.二者的结合要分阶段进行。在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预算会计占主导地位,在某些领域内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要不断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范围要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2.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要比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复杂得多,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会提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适应了预算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核算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快速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二者之间结合的不断加深,不仅能够完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还能够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为蓬莱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为了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我国政府对财务会计的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成为了政府的研究重点。本文在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对接工作相互分离

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通常都是按照各个部门提交的预算资料,在一定的要求和会计准则基础上来开展财务预算工作。但是,在现阶段的财务预算中,出现了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对接工作相互分离的现象,也就是说两者相同科目中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相同,比如水电费、煤气费在会计核算中的内容要比预算管理中的内容更加广,导致出现了两者对接工作互相分离的现象,对两者的结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缺少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

现阶段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审核等方面都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机制进行,由于缺少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导致预算工作任意更改。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也不能及时反馈预算执行和进度信息等,而且还会出现随意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预算的执行力度,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1]。

(三)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中,因为我国仍然采用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缺少相应的科学依据,所以其合理性一直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预算基数不能及时转变,预算编制不合理的现象会一直存在。另外,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的部门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缺少对全年支出的合理规划,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的现象一直存在。

(四)财务预算工作拖沓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中,从预算编制完成到汇报给相关部门一直到相应工作的执行,事业单位部门都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内容是否正确、项目是否合理等方面的回复。而且,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会计核算部门也会将相应的报表汇报给审核部门,但是也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认为财务预算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而且开展起来比较拖沓,不能针对相应的问题及时展开探讨,不利于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

(一)优化会计科目和预算科目的设置

其实,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为了实现两者在事业单位中的有效结合,还是要进行科目的统一性设置[2]。比如,在对事业单位中的某项经济活动开展预算时,要对该项活动在会计科目的归类进行确定,并找出与之相关的预算项目编号,有效衡量该项活动的指标,保证该活动预算管理中的内容与会计科目中的内容一一对应,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审核制度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转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改革,在预算管理改革、事业单位发展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一套有效、健全、完善以及实用的远程保障系统以及审核系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和网络化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网络管理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运行。

(三)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由于受到使用方法的制约,变的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实质大于形式的会计原则。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应该对单位中的资金情况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算,因为预算编制工作比较复杂,所以要事先对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为后期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3]。另外,还要对零基预算进行转变,从增量预算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完善,要对预算指标进行明确,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基期实际指标×(1+―%)。比如,某事业单位中的一个部门2014年支出的培训费为4万元,由于单位领导要求2015年的业务量要增加30%,所以,2015年的培训费预算应该为:40000×(1+30%)×80%=41600元。

(四)规定财务预算工作的回复时间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审核工作中,如果回复拖沓不及时,会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以及执行完成后的报告直接约束着约束着预算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在审核事业单位上报的资料时,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回复,比如,如果要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工作会比较繁琐,通常回复时间规定在一个星期以内。另外,不管预算的内容是否合格,都要进行回复,如果有没被批准的项目,要标出具体的原因,使预算单位在下一次工作中注意,进而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不仅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之间的相互结合,其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同样的需求。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所以,事业单位一定要对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的结合引起重视,制定相关的制度,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保障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李萱.浅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233.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3

在会计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及政府需求,这也加快了政府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两者对接工作相互分离

事业单位预算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以会计准则和各部门提交的预算资料作为编制依据,以此来开展预算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对接工作中相互分离的现象,即在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相同科目中存在内容不同的问题,往往会计核算中的内容要比预算管理中的内容更加广。由于两者对接工作互相分离现象的存在,这对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两者的结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缺少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核方面相应的规范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预算审核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预算存在随意更改的问题,这必然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预算执行和进度信息的反馈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预算执行力度下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3.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采用的编制方式较为落后,预算基数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预算编制的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重视,对全年支出没有合理性规划,这就使预算编制不合理的现象一直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

4.预算会计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现行的预算会计无法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状况和负债状况,无形中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预算会计更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据,无法全面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成本和负债等信息,o法实现对运营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其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的优化策略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二者的结合提供重要保障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因此,需要进一步对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进行确定,并在法律上对其执行的权利和地位进行明确。对原有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对二者的职能范围进特规范,并强化对预算管理及财务会计的有效监管。

随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审核制度,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在当前财务会计电算化实现后,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网络管理体系,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核算的质量。

2.优化会计科目和预算科目的设置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两者结合过程中需要统一设置会计科目。即在事业单位对某项经济活动进行开展预算时,需要确定其在会计科目中的归类,使该活动预算管理中的内容与会计科目内容保持一致性,从而更好的推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由于受到使用方法的制约,变的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实质大于形式的会计原则。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应该对单位中的资金情况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算,因为预算编制工作比较复杂,所以要事先对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为后期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另外,还要对零基预算进行转变,从增量预算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完善,要对预算指标进行明确。

4.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

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5.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相较于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更加复杂,这就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直以来,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都习惯了预算会计核算,对于财务会计核算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结合过程中强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的培训,努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及专业技能,从而为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二者之间结合的不断深入,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完善,这不仅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而且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