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09:59: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配音的发声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20-02
早些年的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老一批配音艺术家用有声语言塑造了众多观众熟知的人物形象,配音演员也因此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影视剧都用原声,配音演员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近来,继《神雕侠侣》、《甄嬛传》等影视作品热播之后,季冠霖等一批优秀的新生代配音演员为声音赋予表情,使影视作品得以更完美的呈现,也使配音演员这个职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影视剧风格和拍摄方式悄然改变的当今,配音演员只有不断锤炼语言的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
一、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
(一)淡化创作前的准备
影视配音的剧本一般来说较长,反复研读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加上影视配音的报酬相对较少,不少配音演员就淡化了创作前的准备,应付了事,不做深入地理解分析感受。拿到作品后,匆忙看看就进棚录音。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很可能导致前期拍摄很好、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最终因为配音效果不佳而黯然失色。
(二)声音的适应面窄
在影视配音中,有声语言的表达样式千千万万,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千差万别,语言功底不太深厚的演员很难快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表达习惯,赋予人物恰切的音色,难以迅速、准确地运用恰当的表达样式来配音。加上配音演员声音的可塑性不太强,就会出现声音适应面窄的情况,难以满足影视配音的需要。
(三)配音和口型不契合
有些演员在拍戏时偷懒或无暇背台词,所有台词都用数数的方式来敷衍塞责,这无疑给配音演员在后期配音带来了难度,加上影视配音时间仓促,配音演员无暇反复观看原片,难免容易出现配音和口型不契合的情况,容易给观众以假的感觉。
二、影视配音创作的特点
(一)整体适应性
一方面,影视配音创作要考虑与影视作品的风格应该贴近,与演员塑造的人物视觉形象应该统一。演员在对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影视配音实际上是在导演和演员进行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进行配音创作时,也会受到原创的制约。
另一方面,影视配音创作要适应整个时代的要求。影视作品往往饱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沉淀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折射了不同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生活的具体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最突出、最集中、最真实的再现。
(二)制约性
作家或编剧在创作剧本时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配音演员是三度创作,在译制片中,翻译是三度创作,配音演员则是四度创作,创作度数越多规定的制约性就越强。影视作品的体裁、风格、时代特征的不同则产生了不同作品的色彩和基调。影视配音创作会受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演行动的松紧快慢、口型的开合长短、具体场景的冲突关系等的制约。此外,配音演员还受到技术的制约,录音棚内只有话筒,剧本,电脑显示器,这些都制约着配音演员对角色的体会和感情的种种细节,这无疑都给影视配音的声音塑造增加了难度。
三、如何进行声音塑造
(一)充分的准备
配音演员在进行艺术创作前如同播音员主持人备稿一样,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的依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认识作品的题材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理清剧情发展的脉络和线索,揣摩剧中人物的情感,摸清人物的性格特征、气质音色等等。只有认真做功课,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心理的调适
配音演员经过充分的准备才能进一步理解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实质,才能有着与演员感同身受的内心体验,此外,配音前还要做好心理的调适。毕竟配音演员是在一个制约的环境下进行创作,不如作品的原作者或编剧那样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而配音演员感情的表达要有能够使他们触动并引起共鸣的触发点,这种刺激往往来自于作品以及由作品引发出来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因此配音演员心理的调适尤为重要。配音演员应调用一切手段分析作品,尽可能准确完整地理解作品,再历经一个潜心感受作品的过程,将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相结合起来,在理解吃透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片中的角色靠拢,与角色融为一体。配音演员在分析台本时,台本中反映的客观事物可以刺激配音演员的大脑,感官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思想感情的运动,使配音演员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这是具体感受,随着对台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感受会愈发清晰、强烈、深刻,具体感受不断累积起来,形成了抽象、本质、概括的整体感受。
配音演员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受能够更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征,同时唤起强烈的思想感情,激发创作愿望,这也是有声语言创作的源泉。有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影视配音才能做到神形兼备,使有声语言更富生命力,防止“声画不贴”的现象。
(三)语言的松弛
影视配音要求做到语言的松弛,这是和舞台艺术要求截然相反的一点,也是影视配音与舞台艺术在创作上的根本区别。由于录音棚内相对安静、话筒的灵敏度较高,大大缩短了演员和观众的空间,因此,影视配音要甩掉舞台艺术语言的夸张和“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能刻意追求声音的响亮、音调和音节的伸展,任何夸张与做作都会给观众不真实的感觉 ,破坏了影视作品营造的氛围。影视配音用声状态应该接近生活口语用声,一切恢复到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上来。当然,这里所说的松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舞台艺术创作的松弛,松弛到完全失去控制是不可取的,这种松弛自然是在吐字清晰、咬字正确等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让观众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四)声音的弹性
声音的弹性也就是声音随感情变化带来的伸缩性和可变性,声音弹性的训练对配音演员尤为重要。配音演员要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年龄、性格、音质、语气语调、语言习惯等不同的语言特征来调整用声的状态,如:小孩儿的声音特点是充满稚气、活泼可爱;青年的声音特点则蓬勃充满朝气;中年的声音较为沉稳、醇厚;老年人的声音则相对缓慢、饱含沧桑、回味绵长。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语言,如:性格温和的人,语调是平而缓慢的;性格急躁的人,声音干脆响亮,语速较快等等。
配音演员在进行影视配音创作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人物的年龄、性格等特点,应尽量模仿人物声音去表现,通过声音的虚实、刚柔、强弱、明暗、高低、快慢等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完成配音创作。同时还要注意对声音的调节和控制要留有余地。
(五)口型的吻合
配音演员和影视作品中演员的口型一致才能给观众以真实感。口型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发声嘴部的动作和形态。口型吻合的技术是影视配音最具特点和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它包含了与原片人物说话时口型时间的长短的吻合、与原片人物说话时口型的开合状态相吻合、与肌肉松紧的状态相吻合等等。
要做到口型吻合,配音演员在配音时要特别留心观察影视作品中演员的嘴型、表情、动作、肌肉、眼神,还要留意演员的发声习惯,启口和收口要和原片保持一致。配音演员可以在看片的过程中采取跟读的办法,找准换气口,在台本上做好记号,可以关掉参考声改为无声对口形,尽可能做到严丝合缝。
(六)话筒的运用
不同情境,声音的大小、远近、高低、强弱、明暗、虚实变化等不尽相同,配音演员不但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表现力,还要注意掌握话筒的运用原则。配音演员要了解不同话筒的特点和指向性,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声音特点来调整话筒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如:大声疾呼应远离话筒,窃窃私语就调近距离等等。
(七)情声气的结合
配音演员在配音时讲求情声气的结合。配音时的情感应该是真挚而又细腻丰富的,声音要求接近生活口语用声,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气息则要持久稳定、纵控自如。因此,配音时需要情声气相结合,要做到这点,自然离不开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如吐字发声的技巧、气息的控制、情绪的调动和控制等等。
综上所述,配音演员的文化水平、艺术感悟力、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等的差异都会影响到配音演员对影视作品理解的深刻程度,如果文学修养缺乏,自然要影响到作品理解的程度和表达的深度,如果生活经历不太丰富,自然会影响到作品理解的角度或深度。而知识的补给和人生阅历的积累是配音演员个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和生活砺炼的结果,需要打好“持久战”。配音演员要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思考、善于观察、多倾听的习惯,从别人的感受中寻找情感基点,获得间接经验,从而储备自己的感受,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缺憾。配音演员只有不断锤炼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准确、清晰、完美地表达出有声语言中所蕴含的大量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
湖咯咯喜欢娱乐,她爱看电视剧,崇拜赵雅芝,对于赵雅芝扮演的程淮秀的形象更是念念不忘,她模仿赵雅芝的声音甚至到了乱真的地步。每天下班之后,才是湖咯咯的快乐时光,她经常泡在网上调侃吐槽,偶尔也会发几个很短的搞笑视频,不想却很受好评,并因此结识了几个死党。快乐之余,她渐渐地爱上了吐槽,并生发了好好“秀”一把的想法。
此后,每每看到网上的各种新闻,湖咯咯的脑海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联想,比如新闻里一本正经讨论的食品安全或者房价调控等社会问题,她却会演绎出很多无厘头的联想。于是,她试着从吐槽的角度去重新表达热点话题,构思了全新的脚本,然后借用一些电视剧的视频,请来几个死党重新配音演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大家信心倍增,决定借用偶像赵雅芝的角色之名,创立门户“淮秀帮”,开始闯荡网络,吐槽江湖。
2010年7月,霸王洗发水风波炒得沸沸扬扬,湖咯咯用自己的风格创编了《新白娘子传奇――淮秀帮洗发水风波》,到网上之后,瞬间引爆网络,这个4分30秒的视频,在新浪、优酷、土豆、酷6、人人网等众多视频网站登上首页,点击率累积突破500万,网友惊呼太有才了。“淮秀帮”的名号一炮打响。
初创的成功,坚定了湖咯咯的信念,也引来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群“爱上吐槽爱上秀”的年轻人,为了让作品更完美,从创意构思、台词设计到视频同步等整个的创作环节,都是一丝不苟。为了让配音可以乱真,他们跟专业老师学习发声、变声等配音技巧,租借专业的录音棚,精细打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创作的《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之经典伤不起》《新还珠格格TVB体吐槽之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涨工资体群星总动员之加薪何时有》《小燕子紫薇考公务员记》等对时事热点的吐槽作品陆续出炉。投放网络后,那切换流畅的镜头,真实幽默的台词,和影视原声相差无几的绝妙配音,让网友们好评如潮,大呼过瘾。淮秀帮在网络江湖声名日隆。
引言:当前国内外好多大中专院校设有表演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影视演员、话剧演员、曲艺演员,部分同学在电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然而不少演员因为气息浅、共鸣弱、音量小等缺点,不能满足同步录音的需要,而是先进行录像,再根据台词进行录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经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声乐课程和台词课程严重沟通不足的现象,我试图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把握正确诀窍,将声乐和台词的技能、技巧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为我所用、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之效。这种尝试,不仅是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探讨,也是艺术学科中交叉专业的研究。
每个人自呱呱落地起,就无时无刻不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符号来同这个世界取得联系,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惑,但这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声音。在舞台上面对千百观众,要把每个词语清晰地送入他们的耳朵,要把每一种内心情感通过语言传达给观众,只凭自然的声音,没有科学发声的技巧和方法是不行的。朗诵和念词都要尽先天的资本--声音的质和量,但在这先天条件之外,应该尽后天的技巧或者方法。寻找这种技巧和方法的活动便是科学化,这些方法或技巧如被阐明起来,使大家可以知道,先天条件充分地可以增加他的光辉,即使稍不充分,也可以适当弥补他的缺陷。作为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寻找舞台语言发声上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最终达到清晰、洪亮、起伏跌宕的发声和符合各自人物的声音造型,从而淋漓酣畅的表达人物情感,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解决怎样将科学发声结合到台词语言实践中去的过程。
一、说与唱都必须保持积极的放松状态
所谓积极地放松状态,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放松,而是一种创作状态。从站姿上来说,需要积极而不紧张、松弛而又不松垮。在练"字"是工具、练"声"是目的阶段过程中必须强调放松与紧张。声乐演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的过程,因而演唱过程中的"紧张"和"放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作用。动听的歌声必然是多方面因素恰到好处地配合和协调一致才能得出的结果。"积极"是"放松"的保障,只有积极地调动与发声相关的器官和充分利用歌唱腔体,才会有放松的情感表达。在歌唱的过程中,只要积极合理地控制参与运动发声的器官,表情才能自如,感情表达才能随心所欲,声音才会健康、 圆润、放松。"放松"是"积极"的前提,只有适当地使发声器官得到松弛和休息,才能为发声器官提供协调和新的力量。在歌唱的过程中,参与运动的肌体在经过积极地收缩后必须得到舒展和放松,才能进行下一轮的积极收缩。这对表面上的矛盾关系是始终贯穿于我们的声乐学习的,如果能量得不到释放那必然会造成机体运动的失衡,从而影响我们的声音效果。作为声乐演唱者,不难理解这是一门具有人类真实情感的综合艺术,我们演唱的好与坏,听者从心灵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比如我有时在平时的课堂中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理应做的就是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悉心分析来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就是说我需要加入我真实的情感来完整地演唱作品,但我有时就会碰到自己的心情和作品中情绪情感的不符,我心情阴郁的时候却需要表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物角色,这时就会很难调整自己的心境,那么也可以想象我的演唱就是一种机械地进行,声音再完美也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的。于是我越发会紧张,那就越发地完成不好了。所以心理因素也直接影响着歌唱地发挥,我们不仅需要娴熟的声乐技巧,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只有调控自如,我们的身体才能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积极与放松的辩证关系。
二、说和唱都要正确的运用气息
生活中的呼吸是自动而有节奏地自然进行的,表达思想只要说清说准就行,在音色、音量、音域等方面没有一定的标准。而舞台上的说与唱的发声,从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来说比生活中远得多,语言交流的空间比生活中要大得多,因此在舞台上的说与唱发声方法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呼吸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是运用胸、腹的共同参与形成的呼吸方法。吸气时,口、鼻并用,在吸气肌肉群作用下,气息自然通过呼吸通道进入肺叶。横膈膜明显下降,并借助肋骨的运动使胸廓扩张,气息像一条腰带充满横膈膜周围,下肋骨及、膈肌及腰部均有明显扩张的感。呼气时,胸、腹呼气肌肉群联合协调做有控制的收缩,两肋和腰部四周仍保持吸气扩张状态。这样有控制地呼气,能造成强有力的气流,并使声带发出各种力度的声音,能根据歌曲需要,随乐句长短,自如地调节、变化呼气量。这种呼吸法对歌唱发声以及一切艺术语言的发声都是最适合的,也被中外歌唱家所广泛采用。这就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讲的"气沉丹田,关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的呼吸法。在歌唱中要求呼吸自如,要根据乐句的长短自如地呼气,舞台表演要求演员有稳定的歌唱状态,音乐旋律音高起伏大,所需要的气流量也大,歌唱的呼吸就比生活中要更夸张、更有力。若将各种呼吸彼此间作一个比较,通常人的吸和呼之间比值为:安静时吸与呼为1:1或1:2 ;劳动或平时一般说 话发声的吸与呼为1:5;歌唱活动或舞台朗诵时艺术发声的吸与呼则为1:8或1:12等甚至更长。歌唱发声的要求是千变万化的,单靠个别、孤立的部位呼吸就远远不能胜任。无数说、唱实践证明,胸、腹式呼吸法是最适合演员的呼吸法。 胸、腹式呼吸的优点在于,它充分调动了呼吸器官中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整体的互相配合,协调运动。吸气时吸气肌肉群收缩,使胸腔的肋骨自然抬起向外扩展, 这时腹部的吸气肌肉群也在收缩,使胸、腹内脏的位置发生改变,膈肌中心自然下降,由此也充分扩大了胸腔,使肺叶吸气时有宽松的扩展空间。呼气时呼气肌肉群收缩,又使胸腔的肋骨自然下降,横膈肌中心回升,使肺叶中的气息能有控制地排除。胸、腹式呼吸法能做到呼吸自然而速度快,能使声音有明显支持点和弹性,自如地控制气息并形成气柱,使声音有强、弱变化,能使音量放大,声音能致远。由于气息有控制,对达到声区统一、扩展音域、美化音色、控制音量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把握正确的呼吸法,理顺说与唱的共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三、说与唱都必须有正确的喉型
这里我所讲的喉型,无论是说还是唱的发声艺术,说白了就是脸部肌肉表现力的问题,在发生时难看还是好看。因此我们在不排除喉头的稳定、歌唱发声严谨的正确吸气方法基础上,既不吊喉头也不压喉头,发挥声带的正常功能,那么上口盖的积极咬字,舌根放松,下巴松弛自然,稍微往里收,更是我们启发学生、训练舞台语言教学的重点提示。平时我们生活的语言和吃饭的动作,往往是下巴积极的工作,如果舞台语言把生活中的习惯误认为想要音量大,向前伸脖子或下巴,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从外部形象来说很难看,音域走向不宽,吐字没有穿透力,还会产生好多喉音,如果喉型不正确,不管是唱与说,发声没有通道,气息不通,到了舌根部分就有阻力,所以在掌握正确的发声法时,提示学生吐字必须下牙藏在上牙的背后,要求下巴懒一些,上口盖积极些,硬腭吐字点清楚,利用上下牙两个牙齿中间处如同一条线吐出每个字,出字时气息要平稳、均匀,有小腹的丹田气支持。只有建立正确的喉型,练起来有方向,做起来有目的,才能掌握好发声法。
四、说与唱都必须建立较宽的音域
根据斯坦利的分析,在声音的发展中有四个相互依存的技术因素:音域的扩展、音量的操控、音质的改善和声音的正确颤动。教学实践证明,扩展音域的练习对培养歌唱发声艺术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解决高、中低声区的共鸣腔运用问题,又要解决几个声区换声点相互连接的问题,如果这一点不引起重视,岂能谈得上歌唱发声的技巧性问题。另外在歌唱的训练中我们比较重视声音的高部位,在舞台语言发声中也要重视这一点。至于声音位置实际上是一种遐想,也就是把说话的口腔空间感、面部空间感增大一些,气息流动性比生活中夸张一些,这些都是说与唱的发声要求中必备的条件。
五、说与唱都要有正确的吐字归韵
配音需要真功夫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过去用来形容雅乐,现在也可以拿来形容一个女子的声音。在微博的强大推销功能面前,大家终于知道,在甄嬛、小乔、东方不败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同一个人——那就是为众多影视剧主角配音的季冠霖。从林志玲、刘亦菲、林心如到范冰冰、孙俪、陈乔恩,当今一线大牌演员,无不被她“代言”过。
出彩,更多时用于台前的角儿。配音这种幕后工作,注定是要为他人作嫁衣。配得好了,是角色的光彩;配得不好,砸自己的饭碗。过去若干年,很多我们熟悉的好声音就停留在声音层面,而配音者我们不曾关注。
如今,有了微博,有了网络短片,这样的“幕后奇才”终于有了出彩的机会。谈到意外走红,季冠霖笑着说:“就是多了好多记者的采访。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也邀请我录节目了。”
出身京剧世家的季冠霖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上大学时误打误撞进入播音行业,毕业后到北京做起配音工作。可能不少人都觉得,只要嗓音好、普通话标准就能当配音演员,实际却并非如此简单。
配音是一个技术活儿,不光要将声音调整到和演员很像,还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补角色上的缺憾,还原人物的“魂”。虽然观众看不见,但配音演员付出的感情心力却一点儿都不比演员本人少。
季冠霖举例说:“像甄嬛的角色,看上去处变不惊,内心活动却非常复杂。常常一边撕心裂肺的哭,一边又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随时转换情绪,同时眼睛还要兼顾台词和演员嘴型。”《甄嬛传》有几场重头戏都是哭戏,比如甄嬛流产、果郡王死、皇帝驾崩,配音时是不能流眼泪的,否则就会声音失控,但是还要发出哭腔来。季冠霖说:“孙俪演得好,台词功力到位,配音时我也很有感觉,十几天配音极费心力,但非常痛快。”
北京影视制作人段东涛说,有时候配音演员甚至比明星更难找,“好的配音演员不仅要声音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还要能够表现出感情。有时候甚至一个演员演得不是很好,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声音也能力挽狂澜,让人们喜欢上这个角色。”
从学业到事业,优秀的嗓音条件,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季冠霖的命运,让她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赋予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季冠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也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出彩背后的付出
在常人的想象中,配音演员置身光鲜亮丽的影视圈,能抢先看到热门影视剧,能为明星配音,新鲜又有趣。而配音演员的真实工作却并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样精彩、有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单调枯燥的。
为了保证配音效果,所以录音棚都是相对封闭、狭小的,没有空调,冬冷夏热。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对于配音演员更是一种奢望,配音工作一般都是从中午12点开工到晚上的12点才结束。剧组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早晚的交通高峰期,另一方面就是剧组只需管一顿晚饭,而且经常是简单的盒饭。
配音这活儿绝对是掺不了水的“真功夫”。要想配好音,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不管语感也好,节奏把握也罢,还有表演技巧,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知道声音到底该怎么处理。
黄渤曾经说过,在表演上或许可以偷奸耍滑,可以耍些小聪明,就算没上过太多电影理论课,戏拍多了也能增强了解,但语言功夫不练是绝对不行的。
对季冠霖来说,长期配音,时间一长很容易被大家听腻。因此就需要不停地去学习和尝试改变声线。比如在给林志玲配《赤壁》中的小乔一角时,她就尽量往林志玲的声线靠,给孙俪配音时,就往孙俪的声线上靠。网友评价“完全听不出来是同一条声线。”
“观众没有听出演员是配音,把自己隐藏起来,那才是让我感到幸福的事。”这位“80后”配音演员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越是好的配音演员,越会把自己隐藏起来。对一名优秀的配音演员来说,他们需要为角色添彩,却不能让观众感到突兀和不适。”
在一些影视剧拍摄中,有些演员不背台词,甚至仅仅动嘴“1、2、3、4”地数数,这就给后期配音演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甚至对不上口型。“当我配得特别好时,观众会觉得是同期演员的原声;一旦让观众听出是配音的,那就说明配得很差。在配音行业里,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因为工作进行时是没有表扬的,只有‘重录’和‘通过’。”季冠霖说。
当记者问季冠霖如何能演绎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最大限度贴近演员本人的音色,她解释到,能够变换高低、粗细不同的音色是一个配音演员的基本功。配音演员在配音时,能够听到演员本人的同期声,然后调整自己的音色。
季冠霖的声音可塑性非常强,不光能调整到和演员声音很像,还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补角色上的缺憾。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特点,林心如、安以轩等演员都点名请她为自己配音。
终成配音“一姐”
有人羡慕季冠霖的成功,感叹她生在了好时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在幕后获得“出彩”的机会。
这出彩,自然有天赋的恩赐,苦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季冠霖说,“入行前在家对着电视练,再把电视声音关掉练,如果没有2000-4000集的训练量,应该说你是不会配音的。虽然这个行业的大门是对每一个人敞开的,但没人会给你一天的时间去录1000遍来录好,情绪对不对、嘴型能不能对上,这个行业是有控制地去表达情绪,这就是说的悟性。”
谈起自己配音工作,季冠霖称更像是一个裁缝。她觉得,好的配音导演会根据配音演员年龄、性格安排角色,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影视剧导演和制片人手里。如果导演选对了声音,效果一定很好,如果被安排在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上或者演员表演本就有问题的情况下,配音演员只能尽力克服困难。
季冠霖说:“在录音室里,我们要按照导演的要求为声音赋予表情。比如,在画面里某个演员的表演方式很淡定,面部表情不太丰富,但导演需要角色的感觉是夸张的,这时候,我们就要让声音夸张起来。”除了要配合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要求,有时候制片人、副导演和配音导演对角色理解不同,就会要求配音演员一遍一遍地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季冠霖说:“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就得重新配一遍,直到所有人都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