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4 15:40:33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1

航空企业产品的影响力涉及范围广,小到国内航空运输,大到国民生命安全甚至国土安危。因此,把控好含航空企业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产品质量关系到国家经济以及军事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也推向了信息化、技术化。航空产品产业链复杂,层层下来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系统的、持续的管理各项质量步骤,对企业管理能力要求十分严苛,明确航空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要点是重中之重。

一、航空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航空企业本身运行难度较大,其责任更高。在企业运行时经常会出现质量管理体系混乱、质量目标不明确、质量制度模糊、信息记录不全面等问题,甚至部分企业员工技术不过关,人为地造成了航空产品质量问题。从企业运行的角度上来说,以上存在的各项问题都能导致航空产品出现问题,从而威胁到使用者生命安全甚至国家安全,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航空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要点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的前提,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的、适度的管理好人员以及环境因素。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组成包括:环境资源、活动范围、运行程序、组织机构以及相关人员责任制度。对于产品质量,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保证航空产品的质量,还能够在后期提供优秀的服务质量以及产品使用空间。其特点大致分为三点,明确的目的性、产业的整体性以及产品之间的相关性。航空企业产品需要通过科学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使用价值,从改善产品质量的角度上来说,质量管理体系在整个航空企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确立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目标是航空企业生产的基本指标,要求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相应要求。要求质量目标必须明确化、具体化,能够适应各项环境,相关数据都能通过测量检查,并且层次分明保障航空企业能够够实现目标。倘若企业内部总次之间不明确会造成内部员工执行混乱,内部出现冲突以及浪费的情况更多。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制定正确的质量目标并严格管理,可以有效的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风气,落实航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必须落实质量职责,保证产品在生产的各个层次中都能够顺利完成,通过一步步落实各个分目标,最终达到航空企业的总目标。

3、建立良好质量制度。质量管理部门虽然在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产品生产各个相关人员。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后,首要工作是找出问题所在以及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各项补救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损失。通过设立质量分析会解决各个级别的质量问题,一般质量分析会分为3个级别,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的质量问题。紧急质量分析会针对突发性无预兆的质量问题,其特点在于随时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质量问题的责任出处,并立即落实改进方案;部门级针对产品部分功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在召开会议过后检查改进后的产品质量,防止出现二次质量问题;企业级则是针对较大的、难以掌控的质量问题。在落实会议时,应当记录每一个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相关探讨选出最优。

4、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建立信息化系统,专门针对产品质量。从产品预想阶段到使用阶段,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文件应当采取信息化技术记录下来。不论出现何种状况都能通过已经建立的信息系统找出相关数据以及资料,对于后期处理产品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要求保存的质量信息必须准确、完整,可以随时查阅相关信息,建立的系统能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建立航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当结合航空产品本身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系统论以及控制论等相关原理建设。质量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集成有效信息、传递各项信息、储存完整信息,储存的信息应当已经经过科学化的处理,能够分析产品相关数据提供给使用者。全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有极大的帮助。

5、有效人员管理。员工上岗培训时应当对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让员工一步步实践,每个企业内部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流程都不一致,岗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的运营状态。除此之外,岗前培训应当对员工进行技术测试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相关质量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十分重要,而员工自身的人文修养也不能忽视。好的企业人员管理都要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做起,在选择员工时就应当选择具备责任意识、道德品质高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而在培训时,要让培训员工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力,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有效的人员管理,从员工技术以及员工职业素养抓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减轻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负担。

三、结论

航空质量问题看似较小,但实际产生的后果不可估量,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我国的航空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期望优秀的航空产品能够让我国走向繁荣昌盛。

参 考 文 献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2

前言:在航空事业发展进程中,积极加强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具有必要性。近年来,空中交通管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力的推动着民航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一定的发展阶段,而每个阶段中,航空部门采取一定的策略,以推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发展。在未来发展中,空中交通管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对空中交通安全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发展实践进行研究。

一、民航空管运行的基础发展阶段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的基础发展阶段,注重对总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并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扎实基础,以全面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服务质量。在该阶段中,我国航空部门通过1-2年的时间,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而促进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的运行发展。

首先,加强协调决策机制的发展建设,制定工作流程和明确工作内容,为决策部门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对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其监控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不仅创新空中交通管理的服务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在此过程中,空中交通监督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而航空部门对监控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不断规范监控行为,使之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再次,针对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能力。与此同时,航空部门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为工作人员提高自我素质提供充足动力。第四,针对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而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法规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动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第五,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针对空中交通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章制度,而且能够对空中交通管理安全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整理,为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有利条件。最后,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为目标。航空部门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并且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

二、民航空管运行的建设发展阶段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发展中,进入建设发展阶段时,大概需要3-5年的时间进行建设,建立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管制中心,能够对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系统的完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该阶段中,航空部门主要实施的发展策略有:

首先,创新思想观念,以加快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此过程中,航空部门人员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将总局空管局、地区空管局、管制中心等区域加强建设,以构建完善的空中交通管理运行模式。工作人员创新思想观念,有助于对运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次,针对空中交通管理而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各空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既能快速做出决策,又能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和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2]。再次,更新服务理念。一方面,工作人员应以开放的思维方式而开展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工作,立足于国内外航空运行服务现状;另一方面,对空域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满足调度工作的实际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高效运行。第四,加强国内流量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既能确保空中交通安全,又能提供更为优质的空中交通管理服务,有利于促进空域内各项经济等方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航空部门人员应针对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实际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工作人员更好开展流量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创新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监督机制等,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分析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并制定紧急预案,保证可以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或对安全事故作出快速反应,减少人身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最后,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3]。

三、民航空管运行的未来发展阶段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的未来发展阶段,大约需要20年的时间。该过程,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创新管理运行模式,有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的水平,对完善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系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且能够推动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对此,在该阶段中,我国航空部门应主要从四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针对空中交通管理运行而制定新概念,注入全新的理念,对管理机制创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①在空域组织管理方面,应对空域结构加以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不仅能够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满足更大航空流量的实际需求;②在机场运行方面,有必要提升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和机场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之能够合理安排飞机的升降秩序,以最大限度确保空中交通的安全;③在需求和容量平衡的方面,可以对评估系统加以完善,以实现需求和容量保持平衡的状态中,增加管理效率;④完善空域用户协调机构,提供优质服务[4]。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流量管理体系,对飞行流量进行有效管理,包括飞行计划审批、飞行流量安排等,有利于达成空中交通管理的目标。再次,对航空部门的监控体系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完善设备设施建设和了解飞行动态两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对空中交通现状加以了解,并对飞机飞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隐患加以预测,有助于指挥飞行员规避飞行风险,确保民航安全运行。最后,加强军航与民航一体化调度的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体系。在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中,军航和民航的航线可能存在一致性的情况,威胁空中交通安全。所以,加强军民航一体化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体系的完善,能够对军航和民航的飞机航线加以合理调度,有利于指明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的发展方向[5]。

结论:新时期,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发展主要经历着三个发展阶段,即基础发展、建设发展、未来发展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处于建设发展阶段中,部门人员应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策略,以营造良好的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环境。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工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有关人员通过对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发展实践的研究,应指明运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兰.基于SSE的空中交通管理ATM信息安全保障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

[2]杨智.空中交通管制安全风险预警决策模式及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3

【关键词】

民航;空管人员;合理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运用激励机制的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适当的运用激励机制并据此进一步研究产生生产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协调人际的关系,可以缓和劳资矛盾,形成“同舟共济”意识,齐心协力应付经济危机。从精神上、物质上引导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几个方面研究如何对民航空管人员进行合理的激励,以便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

1 对员工进行合理激励的关键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制度是行事的准则,也是成事的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企业中,工作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依托合理有效的制度。对民航空管人员进行合理的激励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同样是关键。在民航空管交通管理服务系统中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确保能够对空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对于保持优秀空管人员的工作业绩,提高一般空管人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建立健全合理的绩效评估以及配套的激励机制,达到空管人员愿意努力工作,空管人员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效果,实现工作要求与员工需求相协调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激励体制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从制度上实现良性的激励循环。

2 因人而异的采取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结果得到的知识加薪;一个员工希望能够做更有乐趣和挑战性的工作,却只得到了几句表扬的话;这样的奖励是起不到预期激励效果的。每一个民航空管人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作需求,同时对于所理想的工作报酬和工作奖励也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如果要保证对于民航空管人员能够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就应该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激励措施。如此一来,民航管理层就应该及时了解每一个民航空管人员的工作期许,深入了解每一个工作人员对于自我发展的愿望,以便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每个空管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激励。例如对于期望加薪的空管人员就依照工作业绩实施适当的提高薪水激励,而对于有志晋升更高职位的空管人员则应该依照工作整体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提拔。尽可能确保每一个民航空管人员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工作期许和工作愿望,从而确保其在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民航空管工作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进行量化和评估是有效进行激励重要环节

量化就是对何时进行激励的一个标准,只有有了这个标准才能准确恰当的对民航空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以便确保在民航空管人员需要激励的时刻及时发挥作用。通过对工作的量化,为衡量管理达标程度提供精确的标准。这样不仅能准确的确定工作质量的等级,说明“好”或“坏”,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为综合考核评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手段。再者,通过量化,为指导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益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评估是任何工作过程都不可忽视的阶段,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工作的反思总结,更重要的是评估可以为后继工作提供经验教训,以便促进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在民航空管工作中加强评估是为了更好的衡量工作成效,从而对实际工作成果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通过评估比较,可以清晰的了解工作预期实现了多少,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工作完结之日都取得了哪些成绩,在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民航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好坚实的铺垫。

量化作为民航空管工作的开端,可以为对民航空管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提供标准,确保对民航空管人员的激励有章可循,保证民航空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评估作为民航空管工作的结尾,在对整个空管工作过程做出有效的评判之余,也为后续如何更有效的对激励民航空管人员,保证并且提高民航空管的工作质量做出了有效的指引。

4 赏罚分明是保证合理激励员工的重要因素

赏罚并重、赏罚分明自古以来就是保证激励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对于现代化民航空管人员的激励亦是应该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因为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保证工作中的公平,才能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建立全面、详尽的赏罚细则是保证赏罚分明顺利实施的前提,赏罚细则应该对每一次赏罚人的范围、等级等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规定,确保人人有数。要尽可能的细到针对某一事情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这样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在民航空管工作中对与任何工作人员的赏罚都应该按照相应的赏罚细则执行,不应该有赏罚过度或者是因私人关系赏罚不当的情况出现。

只有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才能使真正的先进收到奖励、后劲得到鞭策,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民航空管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为进一步提高民航空管的工作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切实改善民航空管的服务。而如果奖罚过程中良莠部分、是非不明,势必造成“干少干多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局面。这样不但不利于提高民航空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民航空管整体工作的提高。由此可见,赏罚分明对于合理激励民航空管人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总结

有效的激励是前进的动力。在民航空管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对民航空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在民航空管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中合理有效的激励对于改善民航空管人员的服务,提高民航空管工作的整体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航空管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励,以保证民航空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粟,潘洁.薪酬激励与业绩评价指标选择[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0)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4

Abstract :In allusion to the post requirements for military aviation quality professionals,the article proposed knowledge and capacity requirements of military aviation quality professionals according to personnel classifications and quality functions, indicated points and extent of knowledge,and the article proposed personnel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military aviation quality professional; capacity assessment; knowledge framework;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2010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中第四十六条明确提出了“对质量专业人员实施资格管理”的要求,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作为武器装备质量专业人员,科学、合理的对其开展适当的质量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评价并实施资格管理,是贯彻落实《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单位要求,确保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符合性,对于提高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行的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知识架构、人员评价和从业资格管理模式尚不健全,人员准入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航空军工单位质量管理岗位的需求和适应飞速发展、内容日益丰富的航空军品质量管理实践要求。

1、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分类概括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是指在航空军工单位中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根据当前航空军工单位质量管理岗位的设置情况,按照岗位职责进行分类,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分为基础质量管理人员和型号质量管理人员两大类,按照岗位级别又具体细分为质量部门员工/现场主管质量的员工、质量部门领导/现场主管质量的领导、管理者代表、型号主管质量师、型号主任质量师及型号总质量师。其中,质量部门员工/现场主管质量的员工是指在单位中专职从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目标管理、质量信息管理、质量考核奖惩、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改进管理、现场组织质量管理等工作的一般管理人员;质量部门领导/现场主管质量的领导是指质量部门的负责人和科研生产现场主管质量工作的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是主管单位质量工作的最高管理层人员;型号主管质量师是专职从事型号研制生产质量策划、监督管理工作的一般管理人员;型号主任质量师是型号任务中各成员单位主管型号质量项目工作的领导人员;型号总质量师是型号任务中负责型号任务质量管理全面策划、组织制定质量保证大纲/顶层管理文件的最高管理层人员。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级别的不同,决定了各类人员在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能上都存在差异,所需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工作经验也不尽相同。

2、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能简述

航空军用产品的实现过程主要划分为产品实现策划、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采购、生产与交付、售后服务等,各类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在航空军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所被赋予的质量职能各有不同。其中,基础质量管理人员履行支撑性质量职能,主要面向单位开展质量文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审核、质量目标管理、质量信息管理、质量规章制度制定、质量改进活动组织、质量监督考核实施、质量成本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以及现场组织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质量管理工作,并为型号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支撑;型号质量管理人员履行直接性质量职能,围绕型号任务的研制生产过程开展型号任务质量研制策划、技术状态管理、风险控制管理、可靠性设计分析、研制质量管理、外包产品质量管理、试制质量管理、交付质量管理、FRACAS管理及质量问题双五归零等方面的型号质量管理工作。

3、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构架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由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和行业理论知识两部分组成,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是该类人员岗位履职的知识基础,必要的行业理论知识为具体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行业理论知识水平可以从其教育培训经历、工作经验、论文著作以及人员职称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则需要依照各类人员在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中的岗位职责、岗位级别和质量职能来具体的进行分析和识别。

为做好各类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鉴定和针对性的实施必要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培训,需要明确出各类人员应知应会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范围、要点和程度,表1构建了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框架,该框架包括了航空军工单位的质量管理理念、质量文化、质量管理模式及内容和质量管理方法及工具等层面的知识点,基本能够保证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4、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评价模式

客观、全面的鉴定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教育培训经历、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需要建立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评价模式(详见表2),从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技术、实践技能3方面合理设定评价内容,全面综合评价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质量管理、研制质量管理、试验质量控制、生产及交付质量管理、质量方法与工具应用等主要质量管理工作中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评价模式中,以基本素质评价为基础,重点以笔试的形式考核被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结合实际操作考核被评价人员对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资料审查、面试、笔试、实际操作考核等方面均被确认达到要求后,即可认定被评价人员具备了从事航空军品质量管理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5、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资格管理实施办法

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框架和评价模式可为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鉴定和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确保人员资格鉴定有序、有效,体现鉴定的规范、统一,根据航空军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规模和实际情况,可以考虑由集团公司总部统一搭建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资格管理平台,由独立的部门来进行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鉴定和管理工作,新聘任的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凡进必考”、人员资格周期注册并建立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在各成员单位推广实施;另外,也可以考虑选择授权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统一实施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鉴定和管理工作。

在具体实施人员资格鉴定和管理时,可以按照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所划分的具体类别,参照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框架,设定各类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鉴定项目和内容,按照资格鉴定申请、申请资料审查、面试评价、针对性知识培训、笔试评价、实操考核、资格确定、继续教育、资格再确定的工作流程(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在航空军工单位中开展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资格鉴定管理工作,并将鉴定结果作为实施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的依据,统一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并实施动态维护。

6、结束语

上述的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构架、人员评价模式和资格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可以为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资格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但是,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理论知识框架、人员评价方式和资格管理流程等的适宜性、完整性和充分性,仍需要通过工作实践来予以验证,以形成更具可操作性、更为科学合理的航空军品质量管理人员资格管理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李镜.论质量管理知识体系[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4)11-13.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5

如今,航空业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航空业的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关键因素,威胁着航空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航空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影响航空业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航空部门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小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航空安全问题。

1.人为因素是空中管制差错的主要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造成空中管制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在空中管制出现差错的情况中,人为因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2013年的空中管制的有关数据显示,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空中事故占据了将近80%,而由机的设备问题造成的事故只占2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造成空中管制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201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震惊世界的两起“马航事件”,至今还未得到彻底解决,给飞机遇难者以及家庭带来了莫大的伤害和痛苦,对马来西亚的航空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导致马航停止运营。另外其他国家今年也是频繁遭遇飞机失联、坠毁等事件,经过诸多航空事件的连续发生,使人们对航空业产生了质疑和恐惧感,现如今的航空业变得越来越不景气,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其中,不乏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根据各方资料显示,人为因素是造成飞机事故连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空中管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飞机的飞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的人为因素

2.1空中管制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

航空业中,对于空中管制人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具备足够的个人技能才能够适应空中管制人员这项工作。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严格,空中管制是一项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劳动,对此,空中管制人员必须进行自身的有效调节。其一,要求空中管制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1]。在进行管制工作时,空管人员要与飞行员时刻保持通话状态,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将信息进行传达,这就要求空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简洁、准确。其二,要求空管人员要具有随时应变的能力。当飞机遭遇不可预知的状况时,要随机应变,保持积极冷静的态度,协同他人进行商议,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三,要具有一定的大脑记忆力[2],空管人员在进行空中管制时,要对飞机的各项状况进行记录,包括飞行的角度、方向和速度等方面都涉及到数据,对数字要保持强烈的敏感度和记忆力,做到精密、准确。其四,要具有预知能力。空管人员对于一些突发状况要具备一定的预知能力和判断力。

2.2空管人员的工作经验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对空管人员的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管人员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更多的工作经验,不断的进行自我摸索,自主探究,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自身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加强自我完善,给予自己充足的自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适应空管人员的生活。作为空管人员,要不断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是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进步,从多种学习中不断的进行探索、总结、分析,最终得出具有一定建设性的结论,从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严格要求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在经验与教训之间不断徘徊,意味着自身的不断成熟,紧跟行业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历练和成长。空管人员要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才能更好的胜任这项工作,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来的,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达到质的飞跃。

2.3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

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挑选空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空中管制工作时,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是关键。作为空管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优秀空管人员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飞行时,如有突发状况,空管人员应保持冷静,积极乐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同时做到迅速、及时。作为空管人员,要与飞行员进行直接性的对话,飞行员作为飞机的操纵者,心理压力巨大,如果遭遇突况,应当冷静下来与其他空管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这期间空管人员的语气和情绪会对飞行员造成一定的影响,使飞行员的压力不断增大,影响对飞机的操作能力。因此,这时就要求空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不得有消极的思想,为乘客的生命安全着想,要给予飞行员足够的信心,本着对乘客负责的原则,去应对各种突况。

2.4空管人员的工作态度

空管人员的工作态度决定着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由于航空业是非常严谨的行业,对空管人员的工作更是严谨、苛刻。因此,对空管人员的工作态度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作为空管人员,应当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始终秉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空管人员要始终保持严谨、准确的工作态度,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得在饮酒、过度疲劳或是身体不适的时候进行工作,会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是对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要以充足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到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3.针对空管制度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

针对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空管事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完善空中管理体制,促进航空业的发展。第一,应当加强对空管人员个人能力的严格培训,不断的提高标准,严格律己;第二,加大培训力度[3],重视培养空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准。针对飞机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演练,提高空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第三,加强空管人员之间的团结意识。做到团队合作,团结就是力量,遇到难题共同解决,使成功几率不断提高;第四,加强空中管理制度的规范,提高空管人员的积极性,进行不断的实践学习,为达到空管制度规范的目标不断努力。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空中事故,采取以上的有效措施,相信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4.结束语

人为因素是完善空中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针对空管员会出现的各种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飞行事故进行遏制,不断的健全空中管理体系,加强空管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强空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实现空管人员的全面发展。努力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空中事故,提高个人责任感,促进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6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216-01

航空领域中的人因失误随着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没有消弱,人在维修系统中反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设备先进性的提高,人在操作中的失误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设计、制造、维修和训练都需要更为高超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因此人因失误成为航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现今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人因失误高达85%,因此我们着重对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及其控制做浅要分析。

一、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分析

1. 人因失误的基本特征

人因失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复性。人因失误不是提前设置好的程序或机械性的运作,因此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态下很可能由于同一个原因导致类似的事故发生;二是引发事故的潜在性。航空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下受到外在或内在原因的影响,很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引发事故; 三是可修复性。人因失误由于其主体是高智能的人,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现有的环境条件对其造成的事故后果及时处理,从而减缓或消除事故后果带来的影响;四是学习能力。人因失误可以根据学习各种技能来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的分析

航空维修中人因失误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违规。据调查航空维修人因失误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违反规定而引起高达45%,由此可见,违规是人因失误的主要原因;二是知识技能缺乏。现今我国航空维修对于维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仅需要巩固传统的维修知识与技能,还需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维修技能,从而增加自身的综合判断能力,降低其在维修过程中的事故概率;三是监管不到位。维修人因失误发生概率不断上升,监管不到位导致维修人员违规操作,增加人因失误的概率;四是维修文件不规范。维修文件是维修人员工作时的基本依据,维修文件的不完善或错误直接导致维修人员的错误操作,从而造成安全事故;五是设备工具的不健全。维修工具是维修工作的基本设施,一个先进的、健全的设备工具是维修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避免维修人员在缺乏工具设备或设备质量问题的环境下选择其它途径,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六是维修环境的不达标。良好的维修环境是提高维修人员工作效率的必备条件,反之亦然。例如通风、照明等环境因素不达标,不仅仅可能造成航空事故的发生,还有可能危机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等。

二、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控制的有效措施

1. 优化维修环境,提供全面的维修设备工具

改善航空维修环境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的清洁状态,将该环境中的设备工具归纳整理,放置在规定的固定位置,并保持现场的干净,对不相干的设备工具进行清理,对不符合规范的维修设备工具进行维修或更换;另一方面是优化维修故障制度,维修文件,将其较为专业的维修术语尽可能转化成简单明了的看图说话,甚至让初学者能够根据操作图片“对症下药”,并对故障进行正确维修;第三方面是维护维修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在保证维修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促进其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降低维修人因失误的概率。

2. 提高航空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

航空维修人因失误很大程度上源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达标引起,而提升航空维修人员综合素养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是建立系统的培育与教育机构,针对航空维修所需的技能人才进行专项培训。航空维修教育与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阶层的员工进行培训及再教育,并针对该机构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确保该教育与培训机构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对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该职员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出定期培训,针对具有潜力的员工着重进行设计方面的培训,建立针对性强的培训机构,从而实现提升整体维修人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是从社会上招聘一些高技能和设计方面的人才,提高对维修人员的要求,经过层层考核,选拔出符合航空维修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主干人才组建自己的团队,从而整体上提升维修人员的综合素养,降低人因失误的概率。

3. 优化管理制度与落实

人因失误的概率持续不降,很大原因源于管理层的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存在安全漏洞,从而引发维修事故,通过不断改进、优化管理与制度,虽然该改进短期内不能见效,但是却从根本上降低航空维修人员因个人失误造成维修事故。管理体系的优化手下要在航空全体员工心中建立人因失误的严重性,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严格规范维修操作规程,培养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心理与技能双重要求下进行维修工作;其次是重视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重视,维修人员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工作期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佩戴安全设施,管理人员也应该随时监督维修人员安全设备佩戴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核,对维修现场也要不断排除安全隐患,尽可能保证维修人员的人生安全;再次是做到责权分明、责任到人,硬性增加维修员工的责任感;最后是质检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随时监管维修人员的工作,建立自检、互检和专检三项检查制度,保证其规范化操作和维修产品的质量,从而降低维修事故的发生概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航空维修人因失误是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人因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分析人因失误的特征及在航空维修领域中的主要诱因,主要从环境与设备、综合素养和管理制度三方面提出对其控制的具体方案,从而降低在航空维修领域中人因失误发生的概率,并提升我国航空维修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航空维修人为失误分析及控制[J].科技风.2013(18).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航空事业中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国际上航空事故频发,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威胁到乘客的生命。为此,加强对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的管理,确保维修保养工作达标,方能为航空器的正常安全飞行提供保障。

1加强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的意义

航空器是指可以进入大气层飞行的一种可控性飞行器。它属行器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利用机身与空气的相对运动而得到空气动力升空飞行的任何机器。直升机、飞机、飞艇、气球、旋翼机、扑翼机等均是常见的航空器。民用航空器是指不是用于军事、海关、警察飞行任务的航空器。我国民用航空器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由于民用航空器的运行条件较为特殊,对运行状态的要求非常苛刻。抓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其运行良好,是降低运行事故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民用航空器的种类日益繁多,功能也更加多元化,设备所用的材料与组成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原材料、不同组成结构的民用航空器需采用的维修措施也有所不同,其维修工作具有科技含量高、复杂程度高的特点,这对维修人员的业务技能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可见,加强设备的维修质量管理在民用航空器安全运行中尤为重要。

2影响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的主要因素

2.1维修工作者专业技能不足

随着民用航空器生产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生产成本得到了明显压缩,产能随之升高。目前,国内民用航空器持有量有了明显增加。航空公司与航空器技术服务单位为了打响自身品牌需要从服务质量抓起,因此,急需大量航空器维修技术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的维修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最为匮乏。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一位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维修技术人员需要经过漫长的培养过程。一般一名普通维修人员需要2~3年的培养时间;而具有整机维修资质的维修人员要求从业经验不低于5年;一名核心技术工程师则要求具备整机维修经验的时间不低于6年,且具备超过2年的技术工程管理经验。为了在短期内解决人才缺口问题,航空公司大多采用调低聘用标准的方式,使得在岗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无法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航空器维修工作属于技术密集型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目前在岗的维修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维修经验欠缺成为影响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的重要人为因素。比如,维修人员对飞机系统、区域、结构以及零部件功能缺乏全面了解,容易误判故障或采用不当的维修方法,从而导致航空器在工作中发生机械故障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2.2修理厂家与送修单位存在沟通障碍问题

平时对民用航空器进行维护与保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故障或运行不正常,就会对故障部位进行判断,并将部分配件整体拆卸送至生产厂家作进一步的维修。对于配件总成生产企业来说,在检测维修相关配件时只能从配件自身故障的角度进行维修检测,很难了解配件在飞机整个系统中存在的故障或功能问题。因此,在检测民用航空器的功能、运行控制、计算与处理关系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少航空器维修企业在送修设备时未提交故障表现的记录数据与反馈信息,从而使得配件维修不到位或存在质量隐患。

2.3维修人员的教育培训不到位

纵观国内航空运输领域近年来的各种飞行事故与事故调查报告可知,维修人员的业务素养不足是导致不少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航空企业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尽管大部分航空企业都对维修技术人员的技能考核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制定了相应的培训管理计划,但在具体的执行与落实过程中却因为管控措施不严格而沦为形式。

3加强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健全管理体系

3.1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针对当前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航空维修企业必须尽快构建一套高质量的完善管理体系。首先,通过全面调查有关公司的管理现状,分析其质量管控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方案,将其作为落地执行的指导性文件与制度保障。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与合作,绝不仅仅是一个质量管理部门就能独立承担的工作。航空维修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组建质量管控领导小组,质量管理执行部门、各部门执行小组,确定各层级负责人,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与工作任务,确保方案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

3.2明确目标,构建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制度

民用航空器维修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方案与质量目标,便于将企业自身的远景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实现的近期目标,从而增强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简单来讲,就是高层管理方需共同确定质量方针与可操作的质量目标。随后,构建相应的维修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各个运行环节均能得到严格的管控,让民用航空器的维修保养质量达标合格。设计制度文件时,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与质控管理需要,考虑维修设备时存在的各种情况以及操作步骤合理设计文件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全面覆盖。同时,配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维修管理质量等进行考评,确保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

3.3科学划分航线维修等级

民用航空器的种类已经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航空器发生的航线维修故障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对航线维修等级做科学的划分,从而使设备维修保养变得更有针对性,也能压缩维修开支。对于不同等级制度的设备给出相应的维修标准以及维修流程,进一步提高维修管理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区别维修企业是否达标,督促他们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维修质量。

3.4送修单位与维修厂家畅通沟通机制

为提高民用航空器的零部件维修质量,送修单位应积极与维修厂家沟通,双方协商后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沟通机制,明确沟通负责人、沟通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送修单位要及时将设备故障的具体表现、发生时间、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结果等数据交给维修厂家,双方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便于有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到人,从而提高零部件的维修效率与维修质量。

3.5重视对相关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

就国内民用航空器的厂家来看,大多数高端商务客机是从西方国家购进的高级客机。这给飞机维修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外包维修公司的维修技术人员极少具备专业飞机维修技能,也欠缺应对飞机突发问题与复杂故障的能力。为此,航空企业要加强与维修公司的合作,抓好对维修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更好地了解当前航空器的机型以及现代航线的维修管理技术。参照《培训大纲手册》,并结合自身实际,航空企业应尽快完善维修人才的培养、评价、考核、授权、复训等制度,做好维修队伍的建设规划工作,努力克服人才资源与企业自身发展不匹配的矛盾。航空企业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对优秀的维修人员给予奖励,并提供一些鼓励自学的措施,引导维修人员自主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民用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为降低民用航空器的工作故障,必须把握好民用航空器的维修质量管理关。航空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完善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努力突破制约维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民用航空器的维修质量管理水平,为民用航空器的安全飞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浩.我国民航飞机维修故障分析和管理改进措施[J].价值工程,2014,33(15):164-165.

[2]袁祥玉.民用航空器维修技术与维修质量控制[J].科学大众,2020,(9):189-189.

[3]丁欣慧.浅析民用航空器维修的安全管理问题[J].航天与航空,2018,(6):9-9.

[4]杨若庸.民用航空器维修质量管理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5):180-182.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8

中图分类号:V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252-02

1 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支柱地位

作为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肩的航空航天领域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拥有无可辩驳的支柱地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同样,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从航空航天的历史开端,力学便扮演着开天辟地的角色: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的时代,人类的航空器长期停留在热气球与飞艇的水平,人们普遍认为任何总密度比空气重的航空器是无法上天的;而随着流体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总密度大于空气的航空器被发明出来进行试验,而莱特兄弟的飞机即为第一个成功的尝试,莱特兄弟的L洞也成为一个经典(图1)。从此,航空器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种结构的飞机翱翔于蓝天,从不到一吨的轻型飞机到上百吨的运输机,直至今天我们对机已经习以为常。

时至今日,航空航天的总体设计已由庞大的力学各分支支撑起来,从最基本的方面分类,可包括:飞行器整体气动外形归属于空气动力学;整体支承结构归属于结构力学以及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归属于复合材料力学;材料疲劳性能归属于疲劳分析;结构动力特性归属于振动力学;缺陷结构分析归属于损伤力学以及断裂力学。而对于具体的问题细分,则还有如:针对超高速飞行器的高超空气动力学;针对紊流等大气不稳定情况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针对流固耦合问题的气动弹性力学;以及针对非金属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等。此外,还有众多与力学相关的技术被发展起来,如有限元技术(FEM)等。

展望未来,力学发展的源动力在于航空航天综合多学科的交叉与技术。被誉为“工业之花”的航空航天工业,其研发生产涵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工科门类,如此多的学科交叉下,力学的发展势必会与其他学科进行技术交流,这会带来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也丰富了力学的研究内容。

2 航空航天领域力学发展新挑战

航空航天的发展,给力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结构的日趋复杂,给力学计算带来困难;繁琐的理论公式,需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必须的简化;新材料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敏感,在为飞行器降低结构重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如耐热性能差、环境敏感度高等;而在某些关键部件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程序化

航空航天器和大型空间柔性结构的分析规模往往高达数万个结点、近十万个自由度的计算量级,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飞行器的高速碰撞间题,如飞机的鸟撞, 坠撞,包容发动机的叶片与机匣设计,装甲的设计与分析,载人飞船在着陆或溅落时的撞击等。为了解决这种计算量庞大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初,力学便发展出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计算力学。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有限元技术的发展,计算力学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也说明了其本身发展潜力巨大。

力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各种非线性问题(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接触问题等)分析能力,是长期存在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制约,以及模型建立本身的局限性,力学分析求解停留在解析方法和小规模数值算法中。这对于工程人员的设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对于航空航天领域而言则尤甚如此。计算力学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其可以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一些常规的验证性试验和小部分研究型试验,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试验费用。其次,其可以求解某些逆问题,逆问题的理论解往往无法通过非数值的手段得到。最后,从工程管理角度考虑,数值模拟方法大大节省了产品研发的周期,由此单位时间内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有限无技术分析机翼见图2。

上述计算力学给工程设计方面带来的种种好处,都基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力学问题程序化。如何将力学问题转化为一个计算机可以求解的程序,一直是计算力学研究的重点,比如有限元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目前,有限元技术已经涵盖了大部分力学问题,包括:静力学求解,动力学求解,各种非线性问题,以及多物理场耦合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静力学以及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其余问题所用的算法目前精度仍然有限,相较于工程运用而言仍存在诸多壁垒。对于这些问题算法的更新,是力学问题程序化必须面对的挑战,仍需研究人员不断探索。

2.2 工程化

力学工程化依然是基于计算力学而讨论的。所不同的是,程序化是针对一项力学问题能不能解决,工程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力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更符合工程需求。

21世纪的航空航天,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美国已有数家私有航天企业成立,我国的航天科技集团也在进行着一些商业卫星发射。而商业化的工程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是效益。因此,力学工程化发展也应基于这一要求。航空航天工程的研发工作,一直给人周期长的印象,动辄10年以上的研究周期,对于目前商业化的运营是不适用的。如何快速的给出解决方案,是今后力学工程化的重要考量。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值计算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表化等快捷的交互式设计方法呈现出结果,这可以直观地给予工程师设计反馈,从而达到加快设计进程的目的。同时,直观的结果反馈,也能避免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失误,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2.3 非均质化

新材料往往首先出现在航空航天领域,其中典型代表便是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耐疲劳、阻尼减震性好、破损安全性好以及性能可设计等优点。由于上述优点,先进复合材料继铝、钢、钛之后,迅速发展成四大结构材料之一,其用量成为航空航天结构的先进性标志之一。

复合材料的运用给力学提出了新要求,相比于传统各向同性的金属材料,其各向异性的力学特性使得非均质力学应运而生,代表便是复合材料力学的诞生。非均质化力学需要将材料的承力主方向设计为结构中的主承力方向,而非主承力方向则需要保证一定强度,不至于破坏,这是其主要的设计特点。相比各向同性材料,其理论模型更为复杂,相应的数值求解方法也没有那么完善。同时,实际中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散性和环境依赖性相当复杂, 设计准则和结构设计值的确定还很保守,导致最终设计结果并没有理论中那么完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领域大规模使用复合材料。对于国内而言,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相比国外则更为落后,无论是设计经验还是试验数据积累都有不小差距。

建立完备的非均质化力学模型,积累足够的原始参数,大胆尝试提高复合材料的设计水平以及用量是今后力学非均质化的主要任务,需要研究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2.4 多物理场耦合

2.4.1 电磁与力学耦合

新时代下的航空航天材料,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支承作用,功能化是航空航天器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未来航空航天器发展智能化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具有电-力耦合功能的新型材料正成为航空航天器结构材料的选择。因为在对飞行器的自我检测技术方面,具有电-力耦合功能的材料的受力状态与电磁性能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由此系统能通过检测电磁性能达到检测受力状态的效果,这大大方便了对飞行器的健康监测,也有效保证了飞行器的安全。这其中耦合函数的准确性便成为关键,电-力耦合的发展能促进这些技术的健全,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2.4.2 温度与力学耦合

温度场与力场的耦合主要体现在发动机上,对于发动机内部涵道的设计最优化一直是热力学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飞机均采用喷气式发动机,包括: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上世纪40年代末,涡喷发动机出现,飞机飞行速度第一次能超过音速,带来了一场飞机发动机的技术革命。由此,包括进气道以及发动机涵道的设计成为发动机研发的一个关键点,早期的涡喷发动机,由于涵道上的设计缺陷,导致燃料燃烧产生热能转化为推进力的转化比很低,同时伴随着燃烧不充分,因此发动机耗油量很高且推力较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军用还是民用飞机发动机,大部分均采用涡扇发动机,通过优化得到的涵道形状最大化了单位燃油所提供的推力。图3为民用客机发动机涵道。

我国的飞机发动机工业水平距离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大涵道比的商用发动机研发上。发展热力学,对热-力耦合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发展我国飞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石。

2.4.3 流固耦合

流固耦合是飞行器研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基于流固耦合研究的飞机外形设计取得了诸多进展,包括整体机身外形的优化,翼梢小翼的出现等。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军用飞机机动性的要求,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流固耦合问题。比如针对飞机在大攻角飞行时(一般出现在军机上),传统小攻角气动表示法、稳定理论等均不再适用。因此,解决大攻角非定常问题,需要从飞行器运动以及流动方程同时出发,建立多自由度分析和数值模拟模型。这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

同时,以往旧的流固耦合理论,在先进复合材料大量运用的今天,显然已经不再使用。对旧有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也将成为流固耦合问题亟需完成的工作。

3 结语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作为高精尖产业,其所运用的理论与技术绝不能落后。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应用广泛的学科,其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符合未来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航空航天领域的力学应着力向着程序化、工程化、非均质化、以及多物理场耦合化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善义.先进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J].复合材料学报,2007(2):1-11.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9

一、航空员思想作风的现状

航空员是一个高学历的群体,它的内部人员的特点是:绝大多数航空员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高端事业,收入比较高;独生子女较多,约占全部人数的80%;工作随飞机航程而定,地域流动性较大。正是由于航空员具有以上的这些特征,导致他们的思想作风方面也有很强烈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重业务学习,轻政治思想学习。由于航空员的工作技术含量较高、背负责任重大、业务考核也很频繁,因此,很多航空员为了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被迫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导致对自身思想作风问题不够重视,使之在无形中不断降低对自身要求。具体表现为很多航空员虽然在行为工作中积极要求进步,但他们自身又普遍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无兴趣、不积极主动等问题。

2、事业心强,但有些急功近利。由于航空员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加之接触的人群也比较高端,所以,就要求他们的素质比起大部分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比较好。从总体上来看,航空员在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企业兴衰方面比较积极,他们大都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非常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关注自身与企业的共同进步成长时,他们的事业心表现的非常强大。也正是这些原因,使现在的航空员的思想作风普遍显得过于自由,甚至在一些事情上急功近利,表现的任性和娇纵。

3、稳定的职业,导致对危机意识的缺乏。由于航空员的培训成本较高,加上在招聘时的一些要求,航空员在工作签约时一般年限都比较久,因此,航空员的工作常被人们称为“铁饭碗”。正是因为这种稳定的劳动关系,促使航空员在签约之后面对日常工作时,没有失业的危机意识,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航空员,本来自身的阅历就不足,对许多问题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片面认识和偏激情绪。

二、加强航空员思想整治工作的方法

综上所诉,想要做好航空员这份工作,就必须适应航空员的思想作风特点,始终用科学的理论解释新出现的情况,在工作中要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新问题,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度,打造航空员思想作风的新氛围。

1、丰富航空员的文化生活。航空员的工作随航程而定,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不分昼夜的工作,既没有固定的休息周期,也没有法定的节假日。航空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要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将导致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很难被满足,长此以往,既对工作质量带来潜在的隐患,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谐的航空班组,我们需要针对航空员岗位的特殊性开展一些思想作风建设。

2、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思想政治工作是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实践活动,航空员想要做好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就必须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突破思想束缚,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了加强航空员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求每一位航空员都要拥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除了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对复杂的生活真正了解没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过硬的本领,才能把思想作风建设工作开展的富有成效。因此,航空员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目标不仅要帮助航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标准,还要引导他们熟悉相关的专业飞行知识,成为“会飞”的航空员。

3、转变思想作风,提升政治觉悟。做好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不是单纯的讲大话、开大会就可以的,而是要深入调研,并通过调研把握航空员的思想动态中要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认真研究调研结果,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案,一时无法解决的,应讲清道理并创造条件逐一解决。总而言之,对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抓住他们的需求,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考虑到它们的特点,寻求适当的方法,减少冲突提高效率。

4、善于创新,寻找开展思想作风工作的新方法。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对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也要随着时代一起不断创新,只有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感染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效率。对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实施的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创新理论来时到实践;二是总结和学习先进的经验。比如航空员工作的性质决定其外派实践较长而且时间分散,因此没有集中学习和探讨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航空员展开互动,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航空员思想作风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是否有成效是影响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积极开拓思维,深入了解并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工作。文中从四个方面让我们意识到航空员思想作风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成效的显现也不是一次性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将航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作出详细规划并付诸于实施,从而为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4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因此,针对此目标,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需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是针对机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限定选修课,主要讲授民用航空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与相关理论。而原针对普通本科学生开设的《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无法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卓越计划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更重要的是,利用调研等方法收集了大量与工程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及视频等,通过整理、制作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形成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1 教学大纲的调整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改革首先需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原《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和考核不科学问题,此次教学改革,在充分调动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基础上,通过向各航空公司的维修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调研,尤其是特别重视各高级管理人员的问卷与谈话,这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更加切入实际的工程实践参考背景。

该课程的重点应当是使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的各类相关文件的制订,并了解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组织架构与工程决策等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后,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5个部分。

第一部分,航空维修管理简介及民航规章对工程管理的要求:简要介绍民用航空维修理论的发展与民用航空维修的发展趋势,介绍航空维修管理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讲解CCAR-121对工程管理的要求,说明CCAR-121与CCAR-145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说明FAA与EASA相关规章的要求;民航适航规章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在前期课程飞机适航管理中,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适航规章又是难点,在本门课程中,将适航规章的内容规定如何运用到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是学生真正需要熟悉掌握的。

第二部分,维修理论:对于单一定时维修思想,重点分析其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该思想在现代飞机维修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MSG-2原理的思想方法;重点掌握MSG-3的系统/动力装置分析、结构分析、区域分析及L/HIRF分析的方法;在现代维修思想中,MSG-3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以便制订管理当局、使用单位及制造厂家均能接受的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维修审查委员会报告的详细内容将由使用单位、制造厂家和制造国管理当局的专家们共同制订。使用MSG-3方法,是为了确定初始预定维修要求,可用于制订航空器运行维修要求,确定所有预定维修工作和间隔以及这些要求的改进。在航空维修工程管理中,掌握MSG-3方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系统、结构或者区域,将具体的实例引进,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维修任务的内容,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比抽象地去说更具有实践性教学效果。

第三部分,工程管理相关文件:重点介绍工程管理的各类文件的颁发、作用,介绍S1000D与IETM技术。其中,S1000D与IETM技术本次大纲新增加内容。S1000D 是使用相互关联的模块化数据组织技术制作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的标准,其目的是解决数据重用和数据共享问题。IETM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nteractive Electrical Technical Manual. IETM)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技术手册,它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程序为载体描述传统的文字、表格、图像、工程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通过合适的平台将其以最优化的方式显示在电子屏幕上[2]。IETM是一种先进的维护保障手段,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表现方法。经实践证明,IETM在降低保障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现代比较先进的维修理念,更能够了解现在维修新技术的发展。

第四部分,可靠性管理:此部分的内容重点讲解可靠性方案的作用,并详细分析可靠性管理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可靠性方案是持续适航维修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管理维修过程的一套规则和做法,其中包括对维修方案的管理,它将使用经验与建立起来的维修管理制度真实而可靠地联系起来,用以改进维修工作。在讲维修可靠性方案时,比较理论化,可以基于某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制定的案例,从维修方案改进工作的背景出发去教授,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管理中可靠性的实际意义。

第五部分,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维修决策与维修成本:使学生了解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了解维修决策的方法与影响维修成本的因素。让学生能够对航空公司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了解航空公司在保障安全经营的同时,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2 教学方法的改变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原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改革后,该课程组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视频、工程案例,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的手段,如针对工程管理的意义,通过播放阿洛哈空难视频,使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刻理解工程管理在航空维修中的地位;在MSG-3中加强区域分析部分,对于为什么强调对于既有导线又有可燃物的区域检查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联合航空811空难视频很容易理解其中缘由。通过这些空难视频的观看,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印象深刻,更有利于探讨MSG-3中区域检查任务的问题。

对于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某公司的工程文件管理程序为实例进行讲解分析的。类似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例,又如针对飞机结构设计思想中的破损安全设计结构,利用自己制作的虚拟飞机结构图进行教学,使得较难的课本内容能够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在课堂上极大地吸引学生兴趣。这种对于相关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针对航空公司工程管理的程序,以工程指令的颁发为主线,分析服务通告、适航指令的评估流程等工作,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法[3],将课程与工程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机务工程师的角色里,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 实验教学的加强

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的理念和维修管理的科学原理,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设置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在学习维修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结构要素、持续适航、工程管理、质量保证和控制等原理基础上,获得组织和管理维修生产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的能力。

航空维修工程管理实验课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航空维修中维修方案的制定流程,使学生掌握机务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作业所依据的维修工卡的编制,提升学生对现代维修理念的理解。进一步认识航空维修企业中维修所使用的各类维修资料、手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互为依存,互为补充,共同组成《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课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验和探索,更加有效的去学习工程管理知识。实验课程资料主要是波音737NG和空客A320的AMM手册以及相应的维护工卡。学生可以利用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特藏室的波音和空客的维护手册,了解维护手册的主要内容及章节编排方法,并利用波音和空客飞机的维护工卡,学习例行工作单卡的形式及其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实验报告成绩也会记入本门课成绩中。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航空维修工程管理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强的课程,单凭一次期末考试很难做到全面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不能启发学生的讨论。结合本课程特点,综合考虑调研的结果,确定该课程平时采用作业与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项目分组,可以研究民航适航规章,例如66部、121部、145部适航规章等。也可以研究维修文件,例如MPD(维修计划文件)、SB(服务通告)、AD(适航指令)、维修方案等。也可以分析MSG-3理论,例如系统/动力装置维修大纲、飞机结构维修大纲、区域检查大纲等。项目组可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教师需安排适当时间,让各个项目组一起交流,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专业培养目的。这一部分成绩以及上述的实验报告成绩计划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的闭卷笔试成绩占60%,而且闭卷笔试的内容也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5 结语

该文主要结合卓越计划课程建设的要求,针对机务专业《航空维修工程管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对航空公司维修工程管理调研基础上,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并且对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力求更加合理。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多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对该课程创新地使用了项目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11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34-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商务往来、旅游探亲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伴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开放,航空运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民航大国,据估计到2020年底,我国大中型飞机会达到4000~5000架,,航线也在日益增多。随着航线的增多,高素质的空乘服务和管理人才需求增多,使得空乘教育持续升温,空乘专业在国内院校遍地开花。与此不太协调的是,教育质量却参差不齐,据航空公司等招聘单位反映,有不少毕业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差,听不懂,也说不流畅,只是掌握了一些化妆技能、形体和礼仪知识,服务意识不强,满足不了航空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航空公司招聘乘务员方式的转变,除了到院校招聘外,还实行社会海选,不少培训公司和机构也通过短期培训加入到培训空乘人员的竞争队伍行列。因此,对于院校来说,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优秀的空乘服务和管理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讨的课题。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一步培养优秀的空乘服务和管理人才,提高育人效果。

一、加强自律和德育

在空乘人员提供航空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如遇到因为天气原因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航班延误,旅客有时候情绪也会十分激动,难以安抚,这需要空乘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很好的心理素质。另外,空中乘务员的工作环境空间相对狭小,又处于万米高空,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还需要为旅客提供各种服务,如介绍安全须知、提供餐饮服务等,需要空乘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然而,报考空乘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出生在城市,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溺爱,呵护,接受别人的关爱多,付出的少,有很强的自我和自主意识。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让这些学生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空乘人员,将来能为旅客提供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需要加强训练和培养。高校空乘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教学实习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需要统一协调,形成合力,服务于既定的培养目标。

空乘服务人员必须能够吃苦耐劳,同时具备良好的品德,,较强的服务意识,才能胜任职业的需求。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尊老爱幼,服从管理,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方面。道德教育要从小处做起,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无论上课期间,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严格的要求,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自觉自然的行为。为了使得管理让同学们乐于接受,可以多搞些活动,比如主题班会活动,主题可以灵活多样,如感恩、爱心、爱国等,可以根据不同时机,搞不同的活动,如感恩节,父(母)亲节,中秋节等,可以感恩,团聚等为话题,如9月18日,12月9日等可以爱国为主体。为了规范同学们的日常行为,可以举行寝室文化评比,班级仪容仪表评比等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相应的拓展训练来提高同学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同时开展一些户外体育竞赛活动,如10公里竞走等活动,来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力,培养其耐心。同时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礼仪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各类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空乘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稳健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注重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航空服务工作主要是面对面地进行现场沟通和服务,能够与各国的旅客进行交流,服务人群多样。因此我国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中,要求对英语、小语种外语、普通话非常熟练,特别是口语。语言不仅包括音语言,还包括身体语言。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讲好普通话,做到发音准确,语调生动,表达清楚。针对此,我们要求和督促在校学生养成每日讲普通话的习惯,多进行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针对外语教学,应侧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聘请外教,这样的话,学生可以直接与外国人交流,既能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勇于面对外国人讲英语的胆量。同时在晚自习和其他课外活动时间,可以播放英文电影,每周播放一次,可以在英文课上跟老师一起探讨英文电影的内容,自由探讨,随意讨论,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语感和使其语音语调生动形象。对于英语和二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应当定期举行英语角活动,每周一个话题,提前公布,让学生提前准备,自由操练,也可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外语,还是聋哑语,都应该较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机舱里的各种工作场景,如给送餐、急救、特殊乘客提供服务等场景,让学生进行练习。总而言之,应该充分利用每节课,以及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掌握语言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需开设一些沟通课程,让学生学会沟通的艺术,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

三、为适应航空旅游业发展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随着航线的增多及对低空空域的开放,传统旅游服务逐渐进入高空领域,会形成航空旅游业。航空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让空乘专业的学生拥有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将来,空姐可能不仅仅限于一般的客舱服务,可能产生空中导游等工作岗位,为旅客提供广泛休闲、娱乐和旅游服务。空乘从业人员除必须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如具备扎实的航空理论知识,娴熟的设备操控和服务技能外,需要涉猎人文地理、民俗文化等相关的知识。空乘专业的学生们除了拥有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服务意识之外,拥有广博的旅游知识,才能在航空服务领域有更多的工作和提升的空间。

四、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素质能力。加强空乘学生的日常管理,为了提升空乘学生的职业形象,每日需要对空乘学生的着装,仪容仪表,形体仪态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规范和要求。要求学生每日上课期间,应该时时做到,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要求空乘专业的学生坚持每日做礼仪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行为能力的培养。空乘专业学生应该具备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大方的形象。为此,学校应该经常让学生参加市里重大活动的礼仪接待,同时开展模拟客舱服务等活动,增强其行为素质能力。针对空乘专业的学生,学校需定期组织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英语演讲,职业形象展示以及模拟舱演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空乘学生的专业技能。

3.拓宽实践渠道。目前大多数的空乘专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必备的设施与设备,不具备基本的实训条件,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合理规划,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政府企业的大型活动,让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和吃苦精神,以改变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与航空培训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设备和资源,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便提高其对工作的适应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方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一方面,教师需要接受外训,接受有航空一线工作经历的专家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人才,积极聘请航空行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专职专业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另外也可以聘请航空行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行业经验丰富的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由于他们长期在航空公司工作,了解空乘行业发展形势和最新的信息,可以弥补校内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闭塞等不足之处。除此之外,聘请航空行业内优秀的从业人员参与探讨空乘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作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五、结束语

针对生源实际,面对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纪律性、服从性、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外在形象的塑造,加大礼仪课、化妆课、形体课的开设量,同时把这些行为规范在每一天的培B之中。因为航空公司空乘人员将面对面对旅客进行服务,所以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应该加强对于普通话、英语、二外、聋哑语学习,做到能够自如交流,同时针对航空院校实训资源缺乏的状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另一方面积极与航空培训机构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行为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彤.高校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J].赤子,2012(4)

[2] 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12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51年,其组织隶属关系也从最初设立的二机部四局、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直到后来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其隶属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我国航空工业成立初期,其以“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3个航空项目为基础。从1966年开始的10年“”,航空工业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大破坏。科研与生产秩序受到严重破坏,质量管理混乱,人才队伍建设停滞不前。由于战备的需要,此后大部分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建在三线内陆地区,其改变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布局。

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航空工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变。1993年,航空航天部拆分为航空工业总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航空企业也走上了民品与军品共同发展的道路,此时航空工业对外开放的格局也迅速形成。

1999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现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2008年,为能够在未来国际航空工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整合国内航空工业资源基础上,两大航空集团公司重组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根据航空工业所面临的内部条件和所处的经济环境为依据,把航空工业的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航空工业起步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全部的经济活动由国家计划和组织。此时航空工业先后隶属于三机部、航空工业部等。由于其与军队联系紧密,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方面都受其影响,生产组织严密、规章制度严格。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航空工业企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薄弱、经营理念落后、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在企业技术发展方面,也主要以仿制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

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期。在此阶段,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航空工业的企业化改革也逐步展开:一是企业的经营自逐步获得,在计划、资金等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二是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的整合重组,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航空工业仍存在着下属企业多、管理层次多、运行效率低的状况。此后,由于国防战略转变,许多企业产品需求不足,生产难以为继,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末期到现在。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后,两大航空集团根据市场化原则积极推进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在企业经营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市场主体意识增强,建立了以市场需求、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日趋完善,两大集团的部分企业也改组上市,开始注重资本价值。在技术方面,航空集团也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大力推进集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中,随着外部经营坏境的发生变化,其企业文化建设也从无序到制度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以此下文将以航空工业发展阶段为基础分析航空工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特征。

二、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文化的演进过程

中国航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空企业都带着浓厚的航空特色文化,积淀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文化因素。在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内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航空工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也随着变革,在不断完善。

根据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本文把航空工业的企业文化演化历程划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航空工业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本文把它称之为萌芽期文化。围绕着航空工业基础能力体系的建设等工作,在引进苏联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航空工业广大员工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艰苦的创业,并提出了“航空产品、质量第一”的质量文化理念。此时的企业文化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表现形式,用思想政治教育员工,用行政手段约束管理者。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牺牲、奉献精神的培养。由于此时处于计划经济,在经营管理上,航空企业缺乏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组织很不正规,没有明确的分工;员工存在安于现状的消极氛围。但受军队作风影响,执行力度大、员工约束力大、工作效率高,大家注重相互协作。

这时候航空企业文化处于自发形成阶段,没有很清晰的、系统的文化理念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支持体系。处在该时期的企业还存在着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文化这种软性竞争力的关注不是很在意,但只要是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航空工业这时的企业文化可以认为是广大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即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贡献国防的精神;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言行举止和管理风格,企业的模范人物对每个人都施加着影响,这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总的来看,在该阶段的航空工业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期。本文称之为成长期文化。这一时期,我国正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航空工业从缩小与国外航空强国现实差距出发,也积极进行对外合作。随着国外企业文化理论进入中国,不少航空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探索市场机制下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开始融合,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也开始转变为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许多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的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针对质量、服务等观念问题,确立了航空工业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市场意识;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大胆的管理创新,在企业激励制度、人才培养理念方面都形成正规化。但此时由于许多企业在地域、经济水平上的差异,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风格、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方面出现多样化趋势。在此阶段,企业忽视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一致性较差。

在此阶段,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开始作为管理制度的补充,已逐渐形成制度化、体系化。

第三阶段,上世纪末期至今。本文称之为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凝聚期文化。1999年,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中航一集团、二集团在继承航空工业文化特色前提下,在整合以前阶段文化特色和各自下属企业文化基础上,建设形成了适合自己集团的企业文化体系。如中航一集团形成了“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核心理念,“积极进取、志在超越”的集团精神,围绕理念建设型号文化、质量文化、环境文化、企业形象、诚信文化、品牌文化等体系,成功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走出了一条文化逐步融合管理的道路。中航二集团也建设了以“诚信经营、品质一流”为集团理念,“实干图强、创新兴航”为集团精神的“一条主线、五个着力点”的企业文化体系。

在这一时期,航空工业开始进入文化管理新阶段。企业管理者已意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员工激励和企业凝聚力形成中的作用,对外更加关注企业形象、品牌和信誉度。本文把此阶段称为凝聚期阶段。其主要表现为先进文化与先进管理的高度融合,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统一。此时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制度的补充,管理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在保持航空特色内涵时,又体现具体内容的与时俱进。其一明显的特征就是创新氛围的形成,不仅仅是企业文化本身的创新,也是企业文化所蕴含的一种创新思维。两大集团注意到,建立一种能够不断自我变革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集团长久发展的关键。两大集团文化的核心内涵始终围绕“航空报国”这条主线。其具体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此外,航空工业企业文化也紧密结合集团战略,以战略为指导进行文化体系的建设。

此阶段,航空工业的企业文化完全进入体系化、正规化、制度化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紧密结合行业特色,一方面也强调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三、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文化的

特色文化积淀通过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阶历程和为企业文化演进的总结,本文归纳出其积淀的航空特色文化。

1.“航空报国,服务国防”的爱国精神

我国的航空工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一部分,其在国防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从航空专家到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许许多多航空科技人才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时刻把为国防提供最先进的、最可靠的武器装备和最优质的服务以保障国家安全需求作为最高使命和价值观,以航空工业的强大作为报效祖国的途径,积极地投身于航空事业,献身于国防。正是这种航空工业多年积淀下来的爱国精神的激发,广大的航空人不计个人所得,仍然战斗在国防建设第一线。

2.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的开拓精神

新中国航空工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广大的航空人凭着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发扬自力更生,不畏困苦的精神作风,最终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中,航空人再一次进行创业,建设了大批的工厂和研究机构。到上世纪90年代军工企业军民结合战略转变下,航空人又一次创业,进军民品。我国航空工业科技人员通过积极的探索,不怕失败,勇于开拓,坚持走创新之路,最终研发出了强5、“飞豹”等机种,才有了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客机。航空工业人员的这种创业精神已积淀成为一种强烈的事业奋斗精神,成为航空工业特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大变革背景下,这种强烈的事业奋斗精神是航空工业与世界航空强国进行竞争的重要精神支柱,为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不断的源动力。而那勇于探索、创新的开拓精神保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3.依托型号的攻坚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

重点型号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防科技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重点型号的发展,促使航空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型号任务作为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在时间节点要求上非常严格,周期短,工作量大。航空科研人员必须有攻坚的精神,在兼顾进度和质量两个条件下按要求完成任务。此外,型号任务是一个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相关产业配套的团体项目。在航空企业中,科技人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他们不擅长合作沟通,人员相互间缺乏沟通和协调,有可能会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在研制过程中,研究设计部门、生产部门、使用部门必须进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型号任务。以此为基础的型号文化所蕴含的攻坚精神、协作精神成为航空工业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航空工业广大科技人员在型号研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团结协作的风气和精神,从而使航空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加、战斗力增强,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

4.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价值观

航空产品如飞行器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出现故障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因而其质量要求是高标准、零缺陷。发展至今,航空工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文化体系,通过开展质量文化建设,从观念意识等深层次入手,以提高员工的质量素养,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使员工自觉地把质量意识转化成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积淀形成了用户至上、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不断改进的质量理念与方针;以顾客为焦点,质量就是航空人生命的质量价值观;工作中严肃认真,自觉恪守职业道德,尽其所能保障质量的质量道德观;诚实守信,依照规章制度行事,坚持精品意识,追求科研与生产精益求精,产品一次做好,缺陷为零的质量行为准则。

四、我国航空工业未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在中国航空工业进行重组后,其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以前两大航空集团相比变化巨大。从自身条件来看,原两大航空集团公司合并之后,其在企业文化方面必然有差别之处;此外,中航工业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强调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实现航空工业核心竞争力向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模式的转型升级。从外部环境来看,各国航空工业之间竞争愈来愈激烈,经济环境变化频繁,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这就要求我国航空工业人员须具有新的理念、观念等。总的来看,航空工业所面临的外部形势以及自身战略的变化,要求未来中国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

1.形成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双赢价值观

航空工业发展的主要壁垒是资金和技术。有了资金和技术,才能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这样才能有发展市场。而对我国航空工业来说,技术上与欧美航空强国相比较弱,在产品的研发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如在研发中采用国际合作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以降低技术凤险;另一方面还能够分担一部分研发费用。因为双方拥有类似的技术资源和客户,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缺陷,分担风险,实现双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自身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在这种模式中,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思维模式,即要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双赢企业文化价值观。

2.构建危机意识下的速度文化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一方面技术研发的竞争日趋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客户期望快速的获得产品或服务。这航空工业企业来说,其产品研发周期长,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因此航空工业应该建立起一种快速反应的速度文化,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速度文化强调航空工业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能够根据经济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速度文化:每个员工树立时间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让员工彻底发挥潜力,主动掌握不断流动的信息并做出反应,提高员工执行力;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抢先占领市场;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明确自身差距。围绕这种速度文化,强调的是要营造出充分发挥效率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提供企业员工最快速的反应机制。

3.打造品牌文化核心竞争力

品牌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内涵价值,使其区别于其他产品,同时也是企业形象的展现。可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培育具有个性和内涵的品牌文化以提升品牌价值是航空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航空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航空工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方面进行品牌文化建设:一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品牌,展示航空工业广大员工的良好形象;二是建设技术服务品牌,大力塑造和形成一批知名度高、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品牌。三是打造文化品牌。要通过系统地进行形象策划和宣传,培育典型示范人物为核心的文化,使航空工业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

4.树立新型市场经营理念

航空工业质量方针篇13

一、航空运输服务工作的特性

就航空运输服务工作而言,其主要特性有:

1.1安全性:安全是航空公司的第一标准。“空中”就是航空运输服务的环境特性。这种特性对航空部门的从业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是要保证飞行安全。因为在运输旅客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会对国家、对人民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伤害。所以,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安全是航空企业的生命。

1.2广泛性:航空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航空运输服务质量是设备、设施、运输组织、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等诸方面质量的综合反映。航空运输具有服务过程长、服务部门多,与旅客直接接触多且过程连贯的特点。即从旅客购票、住宿、用餐、乘车、办理值机、购买机场建设费、安全检查,一直到旅客上机到达目的地为止,每一环节都与旅客发生关系,都包含着服务的内容。不难看出,这种服务活动的质量是众多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某一工序,某一环节的质量都影响着整体的服务质量。

1.3复杂性:航空运输服务的对象是旅客,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个体,提供服务时需要考虑的地方也相对较多。由于航空服务同时具有地域和空间的广泛性,服务的对象来自天南地北,加之自然条件的多变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这就决定了航空运输服务工作的复杂性。

二、航空运输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航班延误:调查数据显示,其中78%的消费者表示曾亲历过航班延误,有45%的消费者对航空公司在航班延误后采取的补救措施不满意。消费者认为,航空公司应及时告知延误的真实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急服务,不应以“不可抗力”来推卸责任。,而且在航班延误后处理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态度以及公司处置时间都饱受消费者的诟病。

2.2:知情权缺失:消费者知情权的极度缺失阻塞了正常的维权途径,激化了矛盾。目前,航空公司的“运输总条件”并未明示给消费者,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常常不能及时告知延误的原因,常一概归为不可抗力,消费者认为其告知的信息不真实,由此激化了矛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罢乘”、“霸机”等过激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时有发生。

2.3:赔偿问题:当航班发生长时间延误或者因航空公司原因照成旅客行李丢失或损坏时,航空公司给出的赔偿与旅客期望值偏差较大,特别是针对《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中有一条:“由于非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不正常,航空公司不承担补偿责任,机场或航空公司协助旅客联系餐饮服务和休息场所,相关费用由旅客自理”。许多旅客意见很大。

三大原因:

原因1:恶性竞争:航空行业的恶性竞争造成航班延误数量的上升与服务质量的下降。近年来,航空企业满负荷地制定客运计划,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下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因机票超售、计划调度、飞机故障、机务维护等航空企业自身可控因素造成的航班延误已占到延误总量的相当比例。

原因2:服务欠缺:长期以来,民航运输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在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面尚有欠缺。消费者投诉反映,航空消费过程中不尊重消费者的现象随处可见。

原因3:法规不完善:《中国民用航空运输法》等规章实施时间较长,一些条款已不适应航空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加紧完善相关的监管法规和监管手段,进一步将强与国际间的交流,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运营氛围。

三、国航服务理念

3.1放心、顺心、舒心、动心:服务理念是公司全部服务工作的行为标准和目标。国航为全面提升服务品质,提出“放心、顺心、舒心、动心”的服务理念,并已经在实践中推行和取得显著成效。四心服务既是要求,又是标准;是服务过程,又是结果。四心服务适用于国航整个服务系统。我们要把四心服务作为打造国航品牌的核心内容。

国航前总裁李家祥指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要想取得乘客和货主对国航的认可和选择,就必须以最好的服务争取人心、打动人心。服务水平最终决定我们市场的份额和效益的高低。“四心”工程,就是让旅客和货主在选择国航和享受国航产品的全过程中,感到放心、顺心、舒心、动心。

“放心”就是要让旅客、货主感到国航的安全有保证,旅途无担忧;使旅客、货主感到,一旦选择了国航就选择了踏实、轻松。国航在服务工作中把安全放在首位,始终树立“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的观念,视安全为服务的第一要旨。服务工作中尽量简化旅客、货主参与乘机和运输货物的程序,增加服务的公开度、透明度,打消旅客和货主的一切不必要的股顾虑。

“顺心”就是保证航班正点和整个服务流程的顺畅,使旅客、货主的服务要求事事顺利如愿,体现在国航的服务工作中就是使每一个环节间的服务链条通畅、无间隙。要求国航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尽量达到旅客、货主获得“顺利”的心理满足。

“舒心”就是让乘客在旅行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愉快。为此,要继续突出航线特色,突出更加人文化的体贴入微的服务;全面提高配餐质量,尽快创建具有国航特色的配餐服务品牌;继续提高头等舱、公务舱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改善机上娱乐系统,为乘客提供更多新颖的娱乐电视片。

“动心”就是根据旅客的特殊要求和其他具体情况,及时提供打动人心的特殊服务。为此,今后将继续为各种具有特殊需要的用户提供到位的特色服务,也要主动设想和落实各类特色服务。

“四心”服务工程既是国航服务的内容,又是国航服务的目标;既是服务工作的起点,又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四心”要求国航在不断满足旅客、货主现实需求的同时,关注旅客、货主的潜在需求,努力成为比旅客更了解旅客、比货主更了解货主的航空公司。

通过创新服务满足顾客的各种个性需要,用动心打动顾客和货主对国航的认可和支持。在近几年的服务工作中,国航通过服务的系统管理,进一步改变理念,优化服务流程,确定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并完善了服务管理的制度与建设。

结 语

限于篇幅和自身理论水平有限,本文显然是存在不足的,所研究范围受限,与现实仍有一定距离,但是,我始终认为做这个方面的相关分析是必要的。因为在我国经济多元化、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情况下,发展民航业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研究也为我国现阶段民航发展提供参考,民航业的发展对于优化我国交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