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7 15:04:25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1

1 教师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突发奇想”的探究“怪论”、或独到见解的“狡辩”,不是呵斥、压抑,而是支持、“纵容”,倍加爱护,以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

2 “松绑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探究本领,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创设问题探究情景,诱发探究灵感。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摸索操作方法,自主拟定实验步骤,自行探究实验结论。诱发学生探究灵感,使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提升探究能力同步发展。

二、改变演示实验方式。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1 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师生的共同参与。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目标出发,把演示实验交由学生完成,从实验组装、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到实验后期工作,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将演示实验拓展、深化。有些演示实验,按要求完成教学后,将其中的部分内容适当地加以拓宽、深化,形成一点“悬念”,让学生再实验,学生观察到了教材上未曾出现的令人神往的实验结果,求知欲、探究欲会极大增强。

3 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若实验操作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失败中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三、改变实验实施策略。

物理中许多实验都可以重新进行设计或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把测量型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对扩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是很有益的,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放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包括:一些学生未能参与的课堂演示实验,一些课内学生没有做好或做后有不同见解及有疑虑的学生分组实验或边学边实验,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小研究,由教师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及学生自行命题、设计的实验。

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自由地动手和动脑,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

四、改变实验操作形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猜想,激发探究欲望。把部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学习科学家的探秘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探究能力的目标。

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的程序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验证性实验往往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学生缺少主动性,谈不上探究能力的训练。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观察、分析,能使学生发现问题、观察实验、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规律,同时更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2

1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1. 2. 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浮力”内容教学中,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多媒体展示海面上的轮船等,再出示沉在水中的物体(铝块、铁块等),引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等。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目标,以探究性视角去挖掘教材知识的问题情境,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1.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3

素质教育体制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体现在灵活上,思路体现在创新上,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开拓,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受、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过去的方法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大胆地引入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学习方法有了转变,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一、调研实际问题,整合信息。为探究性教学打基础

1.1 学生有初步探究的知识基础。初中学生在心理、生趣上已经具备了接受生物知识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的一些变化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小学时通过对一些自然学科的学习,对身边的一些动植物有所认识,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特征、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生物有一定的基础。

1.2 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生大脑思维灵活,大脑皮层对新事物产生的兴奋性强,学生对无奇不在的生物急于去了解去认识,想学好,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虽有愿望但不那么强烈,归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没有一整套的好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需要,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结合课程设计,在课堂上大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境,拓宽探究思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因此,构建了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结构,即:①明确目标――提出问题②发现问题――自学③解决问题――讨论④教师讲评――精讲⑤实践巩固――练习⑥体验成功――总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最终解决问题。

2.1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创造性学习活动中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产生更大的创造热情,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要摸清学生储备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基本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使学生在知识网络中找到需要得到的知识。如讲到生物遗传变异时,让学生想一下说一说自己与父母相似的地方;双胞胎兄弟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这些生硬、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一头雾水,听得很有趣,就是没记住。

2.2 设置营造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思考、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使学生毫无困难地接受了新知识。例如:在讲到激素调节一节时,先提出来侏儒症和呆小症,他们的身体都较矮小,是其共同特点,但前者智力和生育能力正常,后者则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外表上有共同的特征,但实质却有如此大的区别,为什么呢?可以先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去讨论,可能得出不标准的答案:他们的父母个头就低,或者是营养不良造的,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个头高的父母,却也出现类似的情况等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踊跃发言,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能力的发展也就通过逐步积累而得到实现,进一步进发出学生求知欲,通过学习知道,这是因为激素的调节在起着作用。其实这也是探究性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例子,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学会运用知识间的串联。体现科学知识的一体性

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对知识的涉猎面较广泛,老师某一方面的提醒,可能就对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就会遇到化生交融的现象。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实现了物质的转化,植物的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能量的转化,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另外在生物课本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学生就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消化现象,一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胃肠的蠕动;二是有了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参与,食物的大分子蛋白质、淀粉等已被分解成了小的、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等。实质上食物经过咀嚼、搅拌、蠕动等就是物理性消化,指食物经过由大的颗粒变成小的颗粒;而经过另一种情况则是化学性消化。又如,在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中,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就变混浊了,这里就有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少的地方就渗透出化学的痕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此我们仿佛看出了化学尤如生物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化学是生物的一个精华部分。

四、注重探究性实验,把问题向实验的纵深处探索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提高科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在实验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多提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一实验,我们在做完了课本上的实验后,又与过过去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了对比,使学生更加理解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先提示学生做实验:用直玻璃管直接向盛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吹气,再看现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经过多次吹之后变混浊,(事先可提示给学生,在化学里,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混浊并有沉淀产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变混浊?并进一步提出,会不会有人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参与了反应呢?另外怎么样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再让他们思考,看是否有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等学生们思考一会,找出时机提出自己的更为科学的实验方法,设置一个对照实验――甲瓶里也盛入与反应瓶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最后反应了,但甲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混浊,而反应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这样就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两瓶里放进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但甲瓶里的并没有变混浊,这就肯定了反应瓶里进入了比甲瓶里要多的=氧化碳,正好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设置问题,步步将学生引出迷团,使他们能够找出答案,豁然开朗悟出科学的道理。近几年,省市对培养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十分重视,实验加试成绩(15分)记入中招总分,这无疑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探究性教学实验改革,学生从盲目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大胆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兴趣地解决问题的人。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能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取;学生也真正体验科学过程,对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4

其实,所谓探究,就它本意来讲,是探讨和研究之意罢了。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的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不能不成为我们教育者探讨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兴趣和欲望

诚然,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和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并以渴望和愉快地心情去投入到学习中来。

比如说,八年级生物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取A、B两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的广口瓶,瓶内分别放入同样数量的鲜树叶和干树叶,密封瓶口,并用黑纸包裹,放在适宜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把两瓶取出来,打开瓶口,迅速放入点燃的沾有煤油的细木条,奇迹出现了,盛有新鲜树叶的A瓶内火焰熄灭了,而盛有干树叶的B瓶内火焰也熄灭后,向A、B两瓶中各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轻轻摇晃后,再分别倒入两个空瓶中,取发现连个烧杯内的石灰水斗士浑浊状态。学生的疑问更大了;一个火焰熄灭,一个火焰燃烧,然而结果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带着疑惑,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张开了探索。最后还是他们自己解决了他们曾经产生的疑问,有的学生还突出了“假如两口瓶不用黑纸包裹,而放在阳光下,24小时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的问题。由此看来,探究学习不仅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问题。这样一来,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深化其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一门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生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身边现象入手并不难,这样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对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认识。再比如说吧,在讲述植物的吸收作用时,我们可以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冬季人们为清除积雪,要撒些食盐使雪融化,那融化后的雪水能否堆积到树下呢?学生们产生了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于是一场辩论开始了,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完成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有许多;污水能否排放到农田中;空腹喝牛奶好不好;卫生组织为什么提倡用铁锅做饭等等。出示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而真正使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挖掘探究潜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冲破沿着教师思路走的传统教学理念,采用教师沿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所探讨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适应地给以启发和点拨,让学生有序思维,使知识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轨迹,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来。

我们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原来按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式研究,难免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构成冲突。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课前布置查找资料的方法,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校详细而生动的回报中得到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使他们尝试到探究问题的途径。

四、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总结知识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我们还能注意到引导、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过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在于通过收敛思维的点拨,启发学生找到各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对深究模式的追求层面之上,浅尝辄止。

还有,引导学生将摄像付诸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详细分析实验结论,因为探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结论。学生凭着兴趣能发现问题,也能用实验区探讨,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多停留于表面,使一些科学结论也他们擦肩而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65

生物新课标(修订稿)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现就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做一浅要探讨:

一、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明确科学探究目标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新课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了解学生,从学生及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导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可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该问题最好达到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快解决,能力较差的学生经过提示、讨论、诱导也能达到解决的程度,即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的问题应以一个主题为宜(并不排斥一个主题的分层次展开),否则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将会出现探究头绪繁多,无法有效控制;没有核心问题,针对性不强;学生所学知识缺乏条理性、系统性等而使教学活动无法有序地进行的后果。如在《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学生提出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种子萌发需要土壤”;“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等六个问题,但这六个问题都是围绕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而进行的,可以参考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虽然探究的问题较多,但这些问题都属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探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多组实验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果。

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这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激发挥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为原则,不能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及代替学生思考、探索。如在《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在带领学生采集鼠妇的时候,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以及鼠妇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修订稿)的要求和教材的知识内容确定并提出探究的目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地进行探索实验、思考,逐步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实现知识的飞跃和迁移,从本质上完成知识的创造过程,使学生在质疑、释惑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对照实验,以便排除假设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而不是教师代替探究,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其任务在于通过学生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探究《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提示,先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根据各小组的探究方案先进行交流,让学生谈谈具体的实施方法,其他小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使探究方案能够得以实施。在各小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各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以便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达到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完善自己探究计划的目的,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如在探究《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活动中,缺少载玻片,学生就用玻璃代替,但由于玻璃较厚,在显微镜下检测时不容易看到所划的小格子,难以准确地检测出尘埃粒子数,这时学生就把凡士林涂抹在有透明胶带的一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填写探究报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这是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三、反馈迁移,拓展应用

这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教学反馈不仅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是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层次,是检验学生是否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并将知识升华为能力,尤其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有效性的尺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新的探究实验方案,或将生物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小问题乃至大问题。另外,要鼓励学生将所思所得写成科技论文,巩固探索成绩,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例如:在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由于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低,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笔者又组织学生一起制定探究计划,然后根据探究计划,及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实施情况。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提示,指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要求对照实验要保证种子萌发。提示学生根据家长每年种地前都要做发芽试验,发芽时给种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要满足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为了保证验证种子萌发时需要空气的一组对照实验,选择实验容器时,应尽量选择较深些的容器,以保证能把容器中的空气排出来。然后逐一根据不同的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时,学生很容易就提出在容器中放入干燥的种子就可以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时,有的学生提出将实验装置放入冰箱中,但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不容易观察,同时需要学生带回家,不易保证实验的实施。当时正置寒冬季节,有的学生提出把实验装置放入两层玻璃窗之间,这样既能满足实验条件,又便于全组同学观察。验证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这一假设时,学生根据上节课录象的情景,很快想到用“水浸法”排出空气,即把种子全部浸没在水中,使种子与空气隔绝。同样,在验证“种子萌发需要土壤、营养、阳光”等假设时,学生很快也都能设计出可行的计划。

其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选择假设,写出实验计划,并发挥个小组的聪明才智,完善该实验计划。下课后,组织学生收集饮料瓶、罐头瓶、矿泉水瓶等生活废弃物,做为实验用的容器,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来做实验。要求各小组按实验计划,完成各对照组的实验装置,然后每天观察,作好记录,同时鼓励学生多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小组内的同学要多交流等。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不会观察,在解释现象、分析结论时逻辑不严密,这时教师要经常关心各组的探究情况,并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强调因果关系。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后,获得了探究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才有可汇报的内容,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在汇报时,学生通过各小组的汇报结果,学生才会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再激励学生反复实验,进一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6

所谓的探究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要根据描述的物体和事件,能提出问题,能做出解释,能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对所做的解释加以检验,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的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探究活动中进行,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动手能力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不是辅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做好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思考,认真发掘教学内容中能够创设情境的因素,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方面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节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导入是否精彩是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导入的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启发式”、生活常识的导入、设问导入、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等。

例如,在学习“DNA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但成功更眷顾每一位热爱探索求知的人。通过这种情感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新授课的实效性。

2.巧设问题方面

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自主或合作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酶”一节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1)请观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思考加酶洗衣粉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

(2)为什么洗衣时所用的水温不能过高或过低?

(3)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

(4)为什么加酶洗衣粉不能用于丝绸的洗涤?

通过设置上述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能力。

3.教具使用方面

生物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有着大量的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和影像资料等,这些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设良好探究情境的有效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好它们。

二、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主体参与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不足,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主体参与,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的方式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经验自主组织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最终目的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来获得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目的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以体验课堂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爱好、一定特长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现这一目的,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学习模式。

2.加强生物学科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的策略方法,因材施教,针对生物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计划,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3.学生要学会学习、自主研究与解决问题,必须具备获取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资源利用”,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展开探究活动。

4.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积极参与及自主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在这些方面的创新中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强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随着学生独立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就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

四、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肯定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一种认可,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肯定。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和探究能力的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过程性评价中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终结性评价中体现结果。要做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针对生物学科特点和探究内容制定一个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体现;其次,要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中,要建立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包括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活动记录、活动结果以及活动中产生的疑问等。比如,教师对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疑问要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质疑。再次,要明确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改进要点和计划,要根据在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资料,有针对性的指出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属于发现式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0世纪以来,杜威极力倡导探究与发现法。杜威认为,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探究的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始于问题,能力培养体现在过程。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疑难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存在很多困难,这需要不断地思考、分析、总结和归纳,从而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探究式教学中真正得以形成和发展,进而成为事实。

【参考文献】

[1] 王勤、卢建筠.《生物新课程的评价与资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2] 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 黄敬月.《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4] 新课改学校管理与教学书系编写组.《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人民日报出版社.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7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去研究、探讨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使其主动进行生物问题探索,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与认识.所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同时,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书本上所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并且还能获得一定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够顺应时展潮流与素质教育要求,能使学生获得好的发展,继而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生理上学习生物的心理障碍,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具有掌握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国教师需要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以促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与融洽.而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讨论,能够加强学生本节知识内容的认识与了解.此外,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与补充,从而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活跃与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蚂蚁的食性”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观察蚂蚁搬家运送食物的种类.而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置探究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实验教学又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所以,实验能力的提升是学生探究性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指导学生系统性地设置实验,让学生采用探究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与创新实验思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去发现与探索实验本质,去研究实验现象产生原理与过程.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让进行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中一系列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之后,再让学生自行翻阅教材、查找资料,去寻找、发现与探索其中的奥秘.在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再对光合作用的成因、过程以及一系列反应进行分析,为学生揭开谜底.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很大满足,明白自己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不断的实验积累领悟到实操操作要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探究性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大胆尝试与突破,不仅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树立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全新认识,并且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思路.

三、养成探究习惯,强化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提高探究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常常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提问,这样学生也能认识到教材中所需讲述的内容与问题.首先,上课开始时,教师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一些内容,并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思考后在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对于有些生物内容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讲解,并且可围绕此问题展开课堂知识的讲授;其次,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不能理解或感到困惑的实验现象罗列出来,然后根据掌握的知识程度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在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塑料袋上的水珠,就能引发其对“水珠是由植物体内排出的吗”等问题的思考.而通过使学生养成提问习惯,则能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继而有助于裴炎学生的探究性能力.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大胆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获得结论,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蔡君霞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8

关键词:数学;探究;参与;质疑;交流

探究一: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探究二:鼓励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的提问是一项重要教学手段,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的钥匙。学生的质疑与反问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原于疑”,指出了一切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开拓、引导学生思路,指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的途径,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在新旧知识联结处设问;在教材关键处设问;在探索规律中设问;在容易混淆地方设问。并且,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维持学生活动适当难度,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

探究三: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良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尽快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本节学习目的,建立起知识间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因此,要努力提高导入新课艺术性和科学性。导入要明确重点、难点,展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难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目标,主动参与,也使学生产生“越是难学越能学好”的好胜心,强化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导入方法

探究型活动方式并不要求学生重新发现教材中所有知识来源,但适宜进行重演和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对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锥体体积公式教学时,将圆锥中盛满水,倒入等底同高的圆柱中,共倒三次,恰使圆柱中盛满水。这个实验说明圆锥体体积为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如何从理论上证明呢?直观演示点燃了学生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其创新心理处于待发状态。

探究四: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探究的教学活动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学生通过传媒体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的知识贮备,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教学作风,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探究五: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9

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探究“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人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的说法对吗?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查阅教材,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阅读、提问、假设、验证等),并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乃至生命。因此,充分发挥实验优势、挖掘实验资源,在实验的情景与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示范与练习

掌握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进行活动探究的前提,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即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和操作的熟练。操作的定向,是指学生对操作方式的了解,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操作印象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主要是指学生知道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重要阶段。实现操作的定向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注意教师的示范性操作;②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③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和操作的原理。而操作的模仿,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然后再转变成规范的操作,这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要实现操作的模仿,必须采用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而且操作动作要正确、规范,并应适时地反复强化和训练。至于操作的熟练,则是指形成起来的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性,即能规范操作、运用自如。

(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而由于刚学过相关化学知识,所以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提前会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学生做分组实验,变成了“按部就班”,学生用不着多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任务,实验课变成可上可不上。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时时提醒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某一课题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然后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注意课前要强调安全问题,以防发生事故。实验报告设计应要求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10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4-01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现结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六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经历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

教具准备:自制圆柱、易拉罐、小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课件出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易拉罐,在车厢内被踢来踢去,最后被一个人拾起来了。画外音:球进了,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引出制作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铝板的问题,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师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发现问题。同学们请拿出你制作的圆柱体,在制作圆柱时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我们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具体要解决哪些有关问题呢?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第三,探究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复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观察圆柱回答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大家发表见解,相互补充。问题二: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再思考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回答质疑,相互补充。问题三: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一是联想猜测:圆柱表面积与什么有关?二是出示两个高矮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与圆柱的高有关。(幻灯片出示)三是出示两个高矮相同、底面积不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发现与底面半径有关。(幻灯片出示)问题四: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自己制作的圆柱展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师同时操作,并将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加以说明。把自己制作的圆柱量一量,小组想办法算出它的表面积。汇报交流,共同总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板书)。第四,解决问题。想试一试自己的研究结果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研究结果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例1,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独立解答,汇报板演,相互补充。出示例2,(特殊表面积的计算)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独立解答,汇报补充。教师重点引导“进一法”的使用。第五,拓展问题。(1)判断对错。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两个圆柱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周长一定相等。( )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侧面积也一定相等。( )一根圆柱形木料半径是2厘米,把它平均截成2段后,表面积可增加12.56平方厘米。( )(2)做2节长2米,直径1分米的圆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二、教后反思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堂活动设计还是练习设计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为前提。教师的教学预设,尤其是问题设计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感,即要能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线串珠。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的繁多与无序,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节课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的问题层层递进,既富有逻辑性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凸显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结束语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学习效果会更显著,探究能力会更强。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11

科学探究既是生物科学学习的内容,又是生物科学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授之以渔,教师要准确把握理解“课标”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引导学生熟记并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科学探究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内容,逐步让学生意识到提出疑问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提出假设,需要观察、实验、调研。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活实践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探究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探究生物发生变异现象原因”的教学中,教师展示、玉米、安康羊、果蝇的图片,同时让学生们互相观察比较能否卷舌、有无耳垂、有无双眼皮等引发学生思考,同种个体之间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差别?生物的变异为什么普遍存在?

(二)引导思维,提出假设

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对问题提出猜想、假设。

实践“探究生物发生变异现象的原因”时,在学生通过观察大小两种不同的同种植物提出了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假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如有些学生认为变异是环境不同(土壤肥沃与贫瘠)造成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而另有些学生则认为是遗传因素造成,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三)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迁移应用

在分析资料或探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以来不仅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步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1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在生物教学中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设置中,应当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创新方法,培养自主探究、创新的新人才。它的发展性的实质,是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呢?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较为广泛的学科,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广博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现象,为了使课程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必须翻阅大量的生物相关资料,研究生物学原理,将身边大量生物现象带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讲授生物原理的同时,也普及了生物科学。

以趣引探,启迪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经验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可以成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的环境和动力源。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戈告诫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火把之点燃,固然需要外因作用,但是内因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设生物情境,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欲望,“点燃火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由“不敢说”到“敢说”,由“不愿说”到“愿说”,进而主动参与。将教学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漫画情境、角色模拟情境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激发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去创造的意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主动探究能力。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富有知识性、思想性的新鲜事例,有待于生物教师挖掘利用,引进课堂,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设置疑问、引发探索

例如,在探究动物生活的环境和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时,发现有的在陆地上活动,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能在空中飞翔。那么,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呢?运用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对学习生物产生兴趣,这就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去了解和学习本章所有内容。因此,在讲课时必须抓住课前提示,启发学生深思,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感兴趣时,便会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愉快的情绪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能潜力、探究能力。

1.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在生物教学中,作为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首先,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得到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认识,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

然后,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们的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学习生物,培养发现生物问题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式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对于适宜学生自学的教材,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生情绪高涨,分享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心理学家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生物知识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凸现:就学生个体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开展“请你……”等系列活动:如“请你提问、请你讲述、请你分析、请你回答、请你总结、请你表演、请你想象、请你评述、请你回顾与联系、请你展望”等;开展以专题为主的探究学习活动,如开设生物学习园地、进行生物知识竞赛、模仿表演生物情境。真正做到教材――让学生自学、思路――让学生寻找、问题――让学生提出、学法――让学生归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篇13

物理实验是一种带有理性化的比较高级的探究活动,实验探究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挫折,如,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设计和操作存在困难等,这些问题刚好是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契机。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动手,相信学生,放手学生活动,让他们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摩擦力”一节课教学可分四个模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摩擦力的类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的推进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实例串联课堂,突出摩擦力与生活的联系。本课将重点放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上,经过简单猜想,放手让学生动手探究和实验,通过实验产生困惑、发现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发现,使学生提高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物理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出物理现象和概念,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也会启发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比如,攀登陡峭的斜坡,我们会选择登山鞋和平底的布鞋,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登山鞋防滑;手上抹了油去旋可乐瓶盖,发现会打滑。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将日常生活的摩擦大小联系到物理上的摩擦力,自然而然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时,教师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为实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用手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物体表面滑动,感受所受阻碍的情况。他们会感受到不同物体表面手受到的阻碍大小不同,从而生发出摩擦力有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课堂上,学生动手活动去感受摩擦力,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活动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试图解决,这一系列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着手解决问题,探究的热情会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更投入、创造力

更强。

三、放手学生活动,巡视探究过程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采用非结构化的实验流程,四人一组,分组合作,学生按照自己的猜想,选用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探究过程中,没有限定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教师所扮演角色是一个观察者,巡视研究过程,观察和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亮点、困惑和解决办法,多鼓励,少评价。但放手学生活动,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提供教学支架,比如“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涉及二力平衡知识,是学生很难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了解其测量方法。

四、分享实验收获,讨论实验细节

放手学生活动,无结构的探究过程决定了每一组完成情况和实验收获各不相同,分享和讨论环节显得至关重要。每组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和过程、表格设计及实验结论。分享实验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的,效果怎么样,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引导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测量前弹簧测力计要水平方向校正0点;缓慢拉木块时会有卡顿感,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可以稍微拉快一点;木块上不加钩码时,测力计示数较小,观察不便,可以适当增加钩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器材不够,有些学生想到用地面和脱下来的衣服来充当接触面等。这些都是演示实验和结构实验学生很难发现的问题和细节。

五、归纳实验结论,体会探究乐趣

通过活动,整理谈论成果,归纳实验结论。活动中谈论的实验细节是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既是实验所得,也是学生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放手学生活动,对课堂生成的资源需珍视,对有创造力和有见地的想法要加以鼓励。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