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2 17:42:24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部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2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Abstract: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textile and apparel processing base and regional business center listed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local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troduced a number of favora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the further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Xinjiang;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development; upgrading

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疆以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成为东部相关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之一。经过近年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援疆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疆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原料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等多项优势得以初步显现。随着各项优惠新政的陆续出台,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纺织服装行业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政府落实了中央预算内资金从2014 ― 2018年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100亿元和增值税全额返还等政策细则。2014年,自治区下发《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陆续出台了使用新疆棉花、运费补贴、增值税使用和低电价等 7 项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返还纺织服装企业增值税达 4 亿元,2015年有望突破 8 亿元。2014年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6.15亿元,较上年增长76.1%,创历史新高。结合国家针对新疆棉花实施的价格直补等各项支持政策,新疆纺纱毛利率已达到20%,当地纺织服装企业在2014年底整体上实现扭亏为盈,这对吸引内地企业来疆投资设厂产生了明显效果,真正形成了“政策洼地”,为疆内外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2015年新疆计划完成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同比增长187%,新增就业人数6.7万人,同比增长318.8%,同时计划完成新增棉纺环锭200万锭、转杯纺12万头,织机1 500台,服装产能5 000万件,家纺、地毯等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高速发展目标的实现与业内大企业入驻和投产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生产全球80%以上灰色棉线的华孚色纺,已将其灰色棉线业务全部转移至新疆;天虹纺织集团也签订投资框架协议,计划在新疆建设300万锭纱线的生产基地,首期100万锭预计于2016年完成。除了上游纺织原料的加工,山东如意、鲁泰、雅戈尔、新野等企业也将高级成衣、家纺等下游产品的生产逐渐向新疆转移。例如山东如意集团2014年就在喀什投资了200亿元意在打造大型全产业链纺织服装基地,囊括棉花种植、轧花、纺纱、织布、染整、家纺服装加工等环节;2015年又在石河子正式投产高端西装、衬衣等服装成品。疆内外企业合作建设完整生产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已成为趋势,如泰昌实业、利华棉业与新疆中泰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塔新丝路农业纺织园”、上海纺织集团联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苏丹新型纺织产业园”等。

南北疆产棉区成功引进的大型纺织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具备优势,也成为推动产业总量和劳动力就业提升的主要力量。目前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从业者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在2015年10月于阿瓦提县举办的全疆棉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有来自全疆33家企业的共计150多人参加,刷新了参赛单位和选手数量纪录。

相比于纺织企业,新疆大型服装生产企业少,中小微企业占比高。生产加工人员超过千人的服装企业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规模在200人以下,小微企业基本没有机会承揽疆外订单,主要都局限在做本土的职业装、校服、工装等。作为纺织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服装和日用纺织品加工是构成完整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目前新疆专注于服装加工的本土企业分布零散,尚未形成专门的产业聚集区,整体原创设计氛围不强,缺乏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时装品牌;此外,缺乏自有经营场地、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融资能力差、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也长期困扰着服装企业的发展。

二、多项措施并举推动行业发展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是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1年以来,政府在金融、财税等方面陆续推出各项优惠措施,鼓励内地和本土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国家为此设立了规模达200亿元的专项资金,确保了各项扶持政策能够落地实施。

2014年7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 ― 2023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2014年行动方案》的制定,使更多政策得以落实。为了解决纺织服装企业用工问题,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了专项补贴政策,2015年新增建设投产的主营业务为棉纺织、毛纺织、麻纺、针织、服装、印染、化纤等行业的生产企业,招录新疆籍员工并对其开展岗前培训的,可按标准享受补贴。北疆地区企业每人1 800元,南疆地区企业每人2 400元,并规定培训员工履行劳动合同须满 6 个月才能享受补贴,实行实名制登记备案。培训形式上,企业可自行培训或依托职业院校开展,2015年全疆共计划岗前培训6.77万人。补贴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能有效增强员工稳定性和职业技能水平,对于疆内纺织服装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

针对新疆服装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的现实情况,财政部门通过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延长小型微利服装加工企业所得税减半期限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优惠措施,降低中小微服装企业的税收负担,取消阻碍企业发展的行政事业型收费项目。

除了培训补贴和税收减免,新疆自治区政府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还推出了专门的电价、贷款、社保、运输等扶持办法,比如2015年1月1日起由自治区发改委正式执行的新疆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用电统一标准,将之前企业综合电价由0.435 ~ 0.524元/kW・h降为0.38元/kW・h,最高降幅达27.5%,全疆共计有266家企业可享受此政策。以2015年预计用电量测算,企业电费负担将直接减少 1 亿元/a。中小微服装与纺织品加工企业招用南疆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给予每人每年 5 万元贷款额度的贴息,同时全额补贴基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南疆地区享受低保的城乡劳动者进入小微服装企业就业的,其原享受的低保待遇可保留 1 年不变。针对纺织服装产业的优惠措施还延伸到了物流环节,出疆运输成本长期影响着新疆纺织品盈利空间,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2015年6月起新疆开始实施重点产品铁路运价下浮政策,棉纱、粘胶纤维等货物可与客户进行议价管理,并对部分纺织企业实施银行承兑汇票结算运费。此外,铁路部门还根据大型企业的外运需求增开了货运专线。2014年7月自库尔勒市始发至土耳其的国际货运列车线路正式开通,货品以纺织原料及服装为主,标志着原先借道宁波港至欧洲的远距离海运路线将被取代。2015年还将陆续开行12列纺织服装西行班列,以打通连接中西亚及欧洲的高效货运通道,这对于深处内陆的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并非是将内地纺织企业产能简单转移到新疆,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在整体上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层次升级,因此在扩大产能的同时,新疆纺织服装业还要尽早布局产品创新模式,以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才能实现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提升,避免再走技术含量低、利润少、能耗高、污染大的老路。

在特色创意产品的开发上,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更大的积极性。政府也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结合2014年2月启动的“短平快”项目,重点扶持南北疆纺织服装、地毯编制、刺绣加工、布艺手工等创业项目,不仅扩大了群众就业空间,也激发了传统优势产业的活力。以刺绣为例,实施“短平快”项目以来,南疆三地州的民族刺绣企业从64家增加到103家,刺绣产能从128.35万套增加到205.5万套,刺绣企业资产总额从8 390万元增加到23 220万元,实现了产能和资产总数的显著提高。在继承传统纺织材料、图案、工艺与造型的基础上,一些新疆本土企业和工作室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与时尚潮流,打造出一系列市场反应良好的产品,品牌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如“波西奴姆”罗布麻纺织品、“玉娜”驼绒产品、“天羚”高端羊绒制品等,已远销西欧、日本、中东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与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不同的道路。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3

改革开放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而言,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仅在棉花和纺纱产业上有所突破,棉花资源相对于38年前增加了近10倍左右,纺纱锭了也由过去38年前的30万锭左右发展到了目前近1 200万锭,40年儿乎增加了四十倍,而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拥有棉纺、毛纺产业,而且同时拥有功能齐备的织布、染色、羊毛衫、内衣、家纺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历史原因和地理区域的局限,对新疆织布、染色、服装产业、家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一些纺织业儿乎是100%的消失了,造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虽有丰富的原材料棉花资源,但是地缘辽阔,人员稀少,物流成本高,周边领国经济欠发达,是典型的大陆性经济模式,不具备海洋商业经济发展条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延仲发展。2013年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已经将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为新疆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新疆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起点,有利于减轻新疆棉花外运的压力,就地将新疆的棉花资源转化为半制品棉纱、棉布或服装产品,有利于将中国的棉花产业逐步向新疆转移,充分发挥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未来纺织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由新疆产业聚群织造,在最短时问内通过欧亚大陆桥运输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欧洲各国,改变远洋运输速度慢、交货时问长、交货数量大的交易模式,重点带动新疆棉花产业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的收入,促使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帮助新疆周边国家提高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水平升级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2  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4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的统计,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进口国,纺织服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口纺织服装产品并没有对本国纺织服装企业产生严重的冲击,进口产品已经成为美国企业控制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外包企业与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企业之间的共生性已经远远大于竞争性,美国国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大部分已经退出了产品生产环节,转型成为贸易商和品牌制造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负责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而是聚焦于协调和管理产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生产外包以及密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发展中国家供应商之间绵密的协同合作关系。纵观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总体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

根据BEA的统计数据,美国2008年国内纺织品总产值为578亿美元,比2000年的851亿美元下降了32.1%,服装国内总产值下降的幅度更大,由2000年673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的342亿美元,降幅高达49.2%。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也进一步降低,由2000年0.83%下降至2008年0.35%。从就业情况来看,2009年美国登记在册的纺织和服装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5万人和17万人,分别比2000年的行业从业人数下降了66.9%和65%,在整个制造业的从业人口中,仅有1.03%和1.04%比重分别来自纺织和服装产业。

从贸易收支来看,美国对国外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纺织品进口渗透率(纺织品进口占国内总产值的比)从2000年的20.2%上升至2008年的29.1%,而同期服装进口渗透率则从51.1%上升至76.5%。数据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对GDP和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呈不断下降趋势,纺织服装产品市场需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来满足,行业萎缩趋势较为明显。

(二)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来源地更加集中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印度、孟加拉以及越南等低工资成本的发展中大国成为对美国出口的最大赢家,尤其以中国最为瞩目。2000-2009年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14.9%和13.6%,2009年中国占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份额分别为35.4%和39.1%,超过了印度、欧盟27国、巴基斯坦以及墨西哥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规模的总和;另一方面,加拿大、墨西哥、CAFTA、EU-12、泰国等传统主要进口来源市场由于受到多边纤维协定(MFA)终止的影响,对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呈现大幅萎缩的趋势。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贸易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分类,2000-2009年期间,美国纤维、纱线(3131)以及纺织纤维(3132)两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下降了38.6%和29%,而织物整理制品(3133)、针织服装(3151)和纺织纤维(3132)、服装附件(3152)以及羊毛服装(3152)四类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41.4%、59.5%、4.3%和22.5%。在进口金额下降的两类产品中,纤维、纱线(3131)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数量减少引起的,而纺织纤维(3132)主要源于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在进口保持增长的四类产品中,只有织物整理制品(3133)价格大幅上涨,其他三类产品均是由于价格下降引起的数量增长产生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占美国进口金额最高的纺织纤维(3132)和服装附件(3152)两类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2009年仅为45.4和89.1,而进口价格指数大幅上涨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表明尽管美国纺织服装市场对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但主要都是一些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弹性较高的终端消费品,而垄断性强、价格弹性弱的织物整理制品(3133)进口需求很少。如果不考虑出口价格因素的影响,仅从进口价格变动趋势来看,美国纺织品服装的总体贸易条件在不断改善。

(四) 美国纺织与服装产品差异化特征更加突出

首先,从资本化特征来看,美国纺织相对于服装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美国纺织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指数从2002年的100%上升至2007年的119%,而同期服装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为95%。美国纺织企业资本化比重提高的事实还可以从资本设备更新投资的增长得到印证。2004年-2008年,企业对纺织设备更新的投资额占到纺织品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92%增长到2008年的4.54%,四年翻了一番。而该期间,服装企业无论是在设备更新还是企业生产规模上都呈现不断萎缩的趋势。其次,从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看,美国纺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远远高于服装企业。以人均产出为例,2009年美国纺织企业的人均产出为110890美元,超出服装企业人均产出水平的56.3%。这表明纺织业的生产率在提升,而服装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五) 美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微型化特征更为明显

从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2008年纺织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35.4%、15.9%、13.0%、20.3%和15.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3.5个百分点。在服装产业方面,企业微型化的特征更加突出。2008年服装企业人数为0-4人、5-9人、10-19人、20-99人以及100人以上的比重分别为43.7%、19.3%、15.9%、16.5%和4.5%。与1998年相比,100人以上的企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而0-4人的企业比重提高了9.7个百分点。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都是4人以下的微型企业,这与他们采用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二、“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结构调整

(一)通过增强价值链的 治理能力来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

依据Humphrey and Schmitz(2004)所提出的有关全球价值链的四种分类(市场导向型、均衡网络型、俘获网络型以及层级型),纺织服装全球“价值链”属于典型的“俘获型”价值链。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零售商以及品牌经销商作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控制着产品设计、质量标准、产品交货、库存以及价格等关键的“价值链”结点,并通过全球生产网络主导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制造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一方面,他们加强对资本、技术以及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的买方垄断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捕获市场信息的能力,借助庞大的营销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消费终端和制造商之间构筑“护城河”,确保垄断利润最大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绝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经退出传统的产品制造领域,转而聚焦具有高附加值的非生产环节,通过强化设计、工艺、环境标准,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并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增长空间。

(二) 产品生产和销售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

纺织服装作为最具时尚性的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始了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价值链的空间分离,将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价值链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将配置在世界各地的供应链“结点”进行有效整合,不仅能够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做出快速响应,而且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耐克和阿迪达斯为例,棉花和氨纶的生产在美国、纺纱在印度、缝制在孟加拉、缝纫制衣机械来自德国、品牌设计在意大利、拉链来自日本、零售商是法国、贸易商在中国香港,而市场则遍布全球。事实上,柔性化和个性化生产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一种主导的生产模式,他们开发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系统(FMS),通过电脑、数控机械、机器人、自动化仓库等先进工具实现自动化的加工、制造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动化系统可以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网上“按需定制”。美国企业积极借助于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成功地向数字化时代转型。

(三) 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纺织原料出口的对外扩张

为了配合美国纺织服装企业整合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美国政府通过区域性的贸易合作机制,对进口美国纤维、纱、线等原材料的外国产品给予特别优惠的进口关税,以推动美国上游纺织品的对外出口。美国自1985年以来先后与其他国家签订了11个涉及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协定;另外美国还通过签订《非洲增长与机会协定》、《加勒比海贸易伙伴协定》、《安第斯贸易促进和禁毒法案》以及《海底纺织品服装贸易优惠协定》等特殊的贸易安排推动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对上述地区的出口。

在一系列自由贸易机制的推动下,美国主要纺织原料的出口依存度呈直线上升趋势。美国旨在推动纺织服装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美国织物整理制品(NAICS3133)的出口依存度高达65.9%,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优惠贸易安排的国家成为美国纺织原料的主要进口国。例如,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塞尔瓦托、多美尼加、洪都拉斯等国对美国纺织品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81.7%、63.1%、92.4%、82.8%、74.8%和94%。美国通过签订有关纺织品服装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有力地推动了上游纺织原料制品的对外扩张。

三、美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企业“价值链”整合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底端”,缺乏对产品标准以及市场价格的主导能力,全然沦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跨国公司的廉价代工者,整合价值链体系,提升“价值链”治理能力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顺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构筑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面临价值链上游企业的残酷“遏制”和“围堵”,因而构建依托本土市场为中心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将是提升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可行路径。而在这一产业升级过程中,依托本土市场所提供的需求空间积极培育和发展高级产品要素将是构建“国内价值链”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第二,对纺织和服装产业采取不同的结构调整政策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纺织业相对于服装产业具有更加密集的资本和技术特征和更顽强的生命周期。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要素的替代弹性更大,一旦因工资上涨导致成本压力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等手段降低对劳动投入的依赖,从而有效弥补工资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服装产业所固有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很难通过强化资本投入进行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工资成本大幅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部分纺织原料产品(NAICS3133)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服装领域基本退出了生产制造环节这一事实即是印证。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面临成本压力的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设备更新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对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服装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从而蜕变为服装贸易和品牌经销商,通过产业链的整合来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第三,采取更趋柔性化和个性化的生产技术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5

徐文英表示,近年来依托新疆资源、区位等优势和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下一步,新疆将进一步出台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政策将向服装、家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园区倾斜,向入疆发展的国内外优强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倾斜。他指出,新疆在拓展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等纺织服装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继续支持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到新疆投资兴业。

梁勇介绍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并表示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落实这一目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出台了各项新的优惠政策,他就新疆缩短纺织服装企业贷款贴息等 8 项新政策在推介会上做了详细介绍。阿德江・达吾提在推介会上盛情欢迎国内外广大客商参加中国 - 亚欧博览会。据悉,主题为“共商共建共享丝路:机遇与未来”的第五届中国 - 亚欧博览会将于9月20 ―2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

2016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在沪成功举办

3月16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联合主办的2016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揭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杨纪朝,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副会长贺燕丽,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涛、总裁邓传东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高勇在致辞中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唯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近年来,丝丽雅集团一直致力于功能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为纺织服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在纺织材料创新论坛上,企业以“缘起・丽雅蓝”为主题的时尚走秀形式再次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产品 ―― 丽雅蓝?牛仔纱,这种敢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学习和推广。

冯涛在致辞中表示,丝丽雅用持续的创新精神,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明星产品雅赛尔TM纤维为原料,利用纤维染色的创新技术研发出丽雅蓝TM牛仔纱,入选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 幻彩型纤维。该产品是对环境友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牛仔产品新宠。

丝丽雅・纺织材料创新论坛是以“引领+开拓+融合”打造面向纺织全产业链的开放性的专业平台,本次论坛共举办了魅力牛仔专场、绿色纤维专场、棉纺推介交流论坛专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专场和功能性纤维专场等 5 个专题共20多场演讲。

在丽雅蓝・魅力牛仔专场论坛上,丝丽雅首次了“高强超柔、如丝如绒 ―― 雅赛尔”宣传片,并举行了“缘起・丽雅蓝”为主题的牛仔时尚走秀,通过“丽 - 时尚绚丽,雅 - 自然优雅,蓝 - 梦想之蓝”等 3 个主题的自然呈现,21位顶尖模特,135套围绕丽雅蓝?进行时尚设计的牛仔服饰,将雅赛尔纤维、牛仔新宠・丽雅蓝?的时尚精彩进行了完美演绎,开启了一场纤维与时尚碰撞、东西方牛仔文化交融的视觉盛宴。

在接下来的 4 场专题论坛中,演讲嘉宾从绿色发展趋势、纤维创新技术、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两天 5 个专题论坛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成为面料展中的聚睛一角。

第27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新闻会在沪召开

3月16日,第27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新闻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国内会展处处长陈庆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庆辉,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焦培以及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岩,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服博办主任张乙明等领导出席了会。

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服博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专业展会。本届服博会由国家商务部、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别支持,大连市服博会办公室、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大连市服装纺织协会联合承办,将于9月19 ― 21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隆重举行。

本届大连服博会将以“共赢・大连”为主题,展览面积 5 万m2,拟邀请海内外各类参展企业1 000余家。着力打造东北亚最时尚、引领潮流的风向标、中国服装纺织产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及展示大连“东北亚时尚之都”的重要舞台。服博会期间还将举办大连2016秋季时装周、“大连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高峰论坛、专业学术讲座以及专业对接会等活动。

与往届相比,本届服博会更加凸显国际化色彩,预计参展国家和地区总数将超过20个,参展国际知名品牌将达到50多个;专业化水准不断提高,首次设立“皮草专区”、“家纺流苏专区”、“面料专区”等三大专区;高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国内顶级专业服装设计师、纺织进出口商、纺织服装批发商将云集现场;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东北服装行业联盟”的组建,为海内外品牌进入中国东北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交易化内涵进一步充实,展会将进一步扩大专业买手规模,提高专业采购商参展力度;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扩大,凭借互联网技术,推进中国面料馆大连分馆、中国方舟(裳舟网)在线平台以及服博会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积累,大连服博会实现了由地方性展会向部级展会的华丽蜕变,现已成为促进服装纺织产业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的重要舞台,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未来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时尚的重要地标。

“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揭晓暨《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3月17日,“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揭晓暨《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仪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董清松,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副会长彭桂福,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等领导、院校专家、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的企业代表、行业媒体等出席会。

在2015“天门纺机杯”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评选活动中,“以联盟之力做强原液着色纤维产业”、“世界首套干法纺聚酰亚胺装备环保高效”、“仪纶联盟提升新一代合成纤维价值”等10条科学新闻获奖。据悉,获奖新闻涵盖了2015年度在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对行业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类新闻,均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在活动现场,主办方对中国化纤产业技术联盟、江苏奥神新材料、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等十大科学新闻背后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表彰。

其中,“仪纶联盟”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与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优秀的纱线企业、面料企业及服装品牌共同组建而成,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的协同合作,加快仪纶产品应用开发及技术创新,将新材料的技术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和能够被消费者看得见、摸得到的商品价值。

另外,在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宣布《纺织科学研究》杂志编委会成立。新一届编委会由 5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顾问,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庄小雄担任主任。

聚力家纺供给侧,驱动智能新趋势

――2016中国家纺企业家论坛圆满召开

3月17日,以“聚力家纺供给侧,驱动智能新趋势”为主题的2016中国家纺企业家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中国纺织》杂志社承办,宁波圣瑞思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协办。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晓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主任魏林,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丝绸协会副会长、湖州市纺织协会会长、中国・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凌兰芳,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秘田霖,浙江瑞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圣瑞思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峰等嘉宾、企业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朱晓红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纺织行业在进入深度转型新阶段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家纺行业势必要将供给侧改革与调整落到实处。近几年,行业涌现了一批勇于创新和革新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努力见证了中国家纺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田霖表示,罗莱加速从传统家纺企业向智能家居提供商转型,推行“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战略,积极开发未来智能健康家居生活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未来的方向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罗莱自己的大数据库,帮助客户解决更高的生活需求。凌兰芳发表了“丝绸家纺的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丝绸之路集团以丝绸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改革传统工艺,创立世界丝绸家纺国际品牌。袁峰指出,圣瑞思以“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等指导方向为发展契机,以提高终端客户的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为目标,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服务。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传媒中心、《中国纺织》杂志社共同推出的“中国家纺行业传媒影响力品牌大奖”也于同期举行了颁奖典礼。罗莱家纺、博洋家纺、恒源祥家纺、欢莎家纺、宝缦家纺、大唐家纺、悦达家纺、华纺家纺、巴黎春天家纺、辑里蚕丝家纺、三利毛巾、京京毛巾等家纺企业和中国家纺最佳供应商企业宁波圣瑞思自动化有限公司获得殊荣。

借力多屏时代变革,打造家纺零售电商新体验

3月16日,作为2016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配套活动之一的“多屏时代的行业变革”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5.2馆举办。

千家万纺联合创始人代艳做了题为“未来家纺零售”的演讲,他认为,未来消费者的行为将越来越模糊化,碎片化,而将消费者“链接起来”的成本却居高不下,未来家纺零售行业“链接”非常关键;魔云纺总经理杨瑞海认为,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科技手段融入电商,利用3D技术实现的三维立体场景展示、社交和游戏等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美国信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刚认为,目前家纺行业电商化面临品牌集中度高、产品价格体系混乱、目标人群难以确定等诸多问题,企业电商化需要从强社交、强服务、高垂直、高精度等几个方面寻求新方式。

阿里巴巴基于对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多屏时代的新型分销渠道对传统渠道造成了较大冲击。据阿里巴巴家纺行业运营专家马宇航介绍,为了帮助家纺行业中小企业提高在零售电商的竞争力,阿里巴巴将携手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赋能,通过阿里强大的全网信息资源,帮助家纺企业解决推广难的难题,实现全网营销。

多屏时代下,精准分析目标受众和定位目标人群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多屏ID的识别与整合,关键是大数据的流动。随着阿里巴巴等大数据企业以及新型电商平台的介入,底层多屏数据的打通和整个产业链中数据的流通交互使用将进一步完善,行业内外将真正迎来多屏程序化购买的时代,家纺行业借力多屏互动电商大有可为。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宜布网正式上线,买布卖布踏入“网”时代

3月10日,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宜布网正式上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区委副书记、区长沈国芳出席上线仪式。

盛泽纺织业转型升级之需

宜布网总部设在具有“中国绸都”之称的盛泽镇。纺织产业作为盛泽镇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盛泽纺织产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挑战,如何实现纺织产品营销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通网络销售渠道成为了进一步推动盛泽纺织产业向好发展的关键力量。宜布网的出现是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宜布网电商平台,将汇聚纺织生产企业,整合盛泽及盛泽周边地区纺织产业链,形成有效分工,为纺织生产供应商和买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线上线下互通的电商平台

据介绍,宜布网将为纺织品供应商提供全球化立体式的产品线上推广、线下 2 万m2展厅集中展示,为纺织品采购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买布“快、优、省”。自试营业以来,已有300多家纺织企业成为宜布网会员。宜布网注重做好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多次组织会员企业参加行业内各大展会。另外,宜布网还分别与广州珠江纺织城以及“蜘蜘纺衣料+”在线交易平台达成战略联盟合作,实现了网站在广州中大市场线上、线下的共同推广,为全国性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宜布网已完成了A轮融资,联想投资以1 000万元入股宜布网,B轮融资中,一些基金、风投机构也纷纷看好宜布网。为庆祝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立30周年,同时激励全国纺织人参与纺织电子商务,宜布网斥资1 000万元公益基金培训1 000个“创二代”。同时设500万元重奖,寻找“纺织小马云”。

宜布网上线会现场还同时举行了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盛峰汇电子商务城揭牌仪式,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宜布网战略合作成立盛泽纺织商务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功能与奢华的结合

―― 兰精集团与国际羊毛局宣布合作

3月17日,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期间,兰精集团携手国际羊毛局召开了新闻会,旨在共同推进天丝?纤维与美丽诺羊毛的战略合作。兰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大中国区纺织品商务总监陈荣辉、兰精集团全球纺织业务拓展总监Amit Gautam先生、国际羊毛局中国区技术经理朱梅女士等参加了会。

美丽诺羊毛纤细透气、弹性好,被广泛应用于高档服装和家纺产品。天丝?作为美丽诺羊毛的理想混纺伙伴,其湿气管理特性和丝般的顺滑悬垂为混纺产品带来更多价值,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既有功能性、又具奢华感的纺织品。日前,兰精集团与国际羊毛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合作推广两个完美纤维为高端纺织品和运动服装产品带来的新理念。

兰精集团首席商务官Robert van de Kerkhof先生表示:“公司内部所做的零售市场分析显示,天丝?/美丽诺羊毛混纺通常应用于针织产品,主打运动服装。新一季我们的开发重点将瞄准用于正装套装和衬衫的高档机织面料,并有兴趣拓展羊毛混纺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业务。”

陈荣辉在会上指出:“天丝? A100非常适合与美丽诺羊毛混纺,有特别的纤维长度可供选择。美丽诺羊毛在加入天丝?后变得更凉爽,适合用于夏季纺织品;而天丝?在加入美丽诺羊毛后则变得更温暖,适合用于冬季纺织品。这意味着两者的混纺适用于一年四季。”

“通过与国际羊毛局的合作,我们将把重点放在衬衫面料的开发上,特别是在中国,通过进一步加强内部的产品开发以及外部的流行趋势专家,特别是衬衫行业专家的合作,将为中国的面料生产企业带来更多灵感。而在全球来说,重点开发用于女式外套的横机和圆机织物,以及用于男装外套的机织面料,”陈荣辉具体解释道,“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进一步拓展天丝?/美丽诺羊毛混纺产品在高端羊毛服装市场的份额,使其成为全球纺织品系列中不可或缺的奢华混纺组合。”

“宜布网”携手300余家会员企业亮相上海国际纺博会

3月16日,为期 3 天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宜布网携手300多家会员企业在展会集中亮相,展示了盛泽纺织企业的风采。17日下午,“宜布网”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了专场信息会,与众多纺织面料企业、行业专家、媒体共同展望基于“互联网+”的纺织品O2O平台对于盛泽纺织贸易的积极推动作用。

互联网+纺织品O2O电商贸易平台

博览会上,宜布网携300多家会员企业和上千种面料产品,采用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搭建集现货交易、仓储监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质量检测、品牌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一站式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机融合。客户登录宜布网网页、手机App、微信就可直接下单采购所需面料,成为纺织品电商贸易的新尝试。

工贸快速匹配,进化共生生态圈

博览会上,宜布网整合产业生态圈和渠道生态圈,在 3 天时间内全面展现盛泽纺织企业实力,同时助其在快速变化的生态圈中准确定位、积极应对,与渠道生态快速匹配、进化共生。客户只需指尖点击,就可随时查看工厂直销、样布质量等百家企业的资料信息。现场还提供了咨询服务,更有第三方银行监管保障交易安全,真正做到让“买布、卖布”变得便捷、高效、安全,以新型展销形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宜布网及其会员企业积极响应行业“供给侧改革”,与纺织行业前沿面辅料、服装、家纺、针织、纱线优质企业共同直面“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新型展销形态,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卓郎纺织专件在JEC展上展示了用于超细长丝的全新Accotex 518 SF玻璃成型皮圈

3月15日,卓郎纺织专件在巴黎举办的欧洲JEC展览会上展示了其全新的Accotex 518 SF玻璃成型皮圈。这种最新的玻璃成型皮圈可以满足行业日益增长的越来越细的长丝加工需求,可应用于众多精密产品领域,包括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市场在注重小型化的同时也不忘更轻的重量和节省空间,如应用于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为了应对这种增长趋势,卓郎纺织专件特别研发了全新的玻璃纤维皮圈Accotex? 518 SF。这种皮圈特别针对精细长丝和超细长丝而设计,如D(5μm)、C(4.5 μm)和BC(4 μm)。

玻璃成型皮圈的基本功能是向玻璃纤维长丝输送浆料。不过单丝直径越小,就越要注意避免出现毛丝或毛羽等缺陷。由于Accotex 518 SF的表面粗糙度异乎寻常的低(Ra< 0.2μm),皮圈表面极其光滑且均匀一致。这就防止了“飞丝”和“毛羽”,减少了连续浆料膜上的断点,生产出涂层包覆良好的长丝。采用全新的化学配方和均匀一致的表面质量,纤维长丝的充分附胶和持续运行就有了保障。

卓郎纺织专件全新的Accotex? 518 SF玻璃成型皮圈产品,是解决玻璃纤维缺陷的最佳选择。

AUTEFA Solutions将在IDEA 2016上展示其定制理念与针刺整线服务

在5月2 ― 5日的IDEA展会上,AUTEFA Solutions(奥特发)集团将展示其定制理念与针刺整线服务的经济与技术优势。奥特发集团针刺线满足客户对纤网成形质量、纤网加固、纤网克重灵活控制以及设备维护量最低化的要求;可以为非织造材料制造领域提供“交钥匙”工程整线;拥有整线演示设备,可为每个客户提供一种解决方案。集团CEO Marco Fano先生说道:“客户期待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完善的备件服务及繁琐昂贵的换针解决方案。针刺机一旦作为非单机工作时其性能会提高。”

闭环控制系统,保证纤网质量

奥特发集团交叉铺网机与针刺机的组合由“闭环控制系统”监测,交叉铺网机Topliner系列结合截面系统与附加的WEBMAX系统,防止织物边缘区域克重增加,可带来极好的纤网均匀性、相当大的材料节约及持续的材料成本缩减。

自动换针,无需人工干预

拥有自动换针机2.0后,奥特发集团每台针刺机都能拥有独特的服务设备。自动换针机2.0可进行全自动卸针和无需人工干预的换针过程;可更换单根刺针、全部刺针或用户设置的刺针单元;适用于每个服务车间并可提高效率与经济,换针操作速度可达1 500根/h,刺针容量超过10 000根。

Web Master FUTURA梳理机,清洁与维护最佳通道

Web Master FUTURA是专门开发设计,用于高速生产,并适应于全球非织造生产线需求的梳理机。其重点是降低维护难度,所以奥特发集团完全重新设计了易开系统。易开系统安装于高精度线性轴承上,所有辊子维护前后位置完全一致。梳理机喂入部分、胸锡林、转移部分、道夫等不同部分各自安装于独立“车厢”。每个“车厢”由两侧螺钉分别与相邻区域连接成“火车”(即梳理机),因而可容易且完全进入每个区域进行清洁与维护。

VDMA: 德国技术助力越南纺织

以“德国技术助力越南纺织”为题的 2 场技术会议将分别于7月5日和7月 7日在越南河内和胡志明市举办。这 2场活动均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旗下的纺织机械协会主办,越南纺织服装协会(VITAS)和越南贝克尔旅游有限公司等协办。来自22个VDMA成员企业的业内专家将就纺纱、针织/机织、非织造布、染整等领域的实用技术进行讲座。

着眼于开发新产品、提高纱线和织物质量及提高竞争力的越南纺织企业将有机会通过了解德国纺织机械和设备制造商的最新技术,找到实现目标的解决方案。这些德国纺机制造商包括:Andritz Asselin-Thibeau(安德里兹・阿斯兰 - 蒂博)、Brückner(布鲁克纳)、Erhardt+Leimer(莱默尔)、立信(欧洲)、Groz-Beckert(格罗茨 - 贝克特)、Has Group(哈斯集团)、Heusch(好使)、Mahlo(玛诺)、Mayer & Cie.(迈耶・西)、Karl Mayer(卡尔迈耶)、Memminger-Iro(美名格 - 艾罗)、A. Monforts(门富士)、Oerlikon Barmag(欧瑞康巴马格)、Reiners+Fürst(雷纳+福斯特)、Reseda Binder(雷西达粘合剂)、Saurer Accotex、Saurer Texparts、Setex(智达)、Textechno、Thies(第斯)、Trützschler(特吕茨勒)、Welker Spintech和Xetma Vollenweider。

技术会议的举办地点分别是河内喜来登酒店和西贡喜来登酒店。活动期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进行,包括:B2B对接会(在一个包括桌面展示在内的单独区域进行预先约定的或自发的会面)及氛围轻松的晚宴。

从2016年3月底开始,感兴趣的越南纺织企业决策者可登录 germantech-vietnamesetextile.de网站进行登记,介绍自己的企业和安排与德国企业及其的见面。

在Saigontex(越南纺织面辅料展)期间,VDMA的合作伙伴将分发交流会宣传页。上述活动主要针对越南纺织业决策者和国外投资者,而7月8日在胡志明市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纺织服装系举办的一场关于先进纺织技术的研讨会则主要针对学生和未来的专家。

Hyosung公司启动creora 纤维新的品牌推广活动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6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是永恒的民生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端和工业化的跳板,这一产业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这种特性决定了该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承接经济转型矛盾焦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的历史性使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量骤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影响巨大。2012年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危机会导致欧元区增长下降,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愈发艰难。从国内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等纺织服装业较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均对纺织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提出了鼓励和指导意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或者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主要受到转出地的推力、转入地的拉力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纺织服装转出地的推力

“推力”是指产业转出地推动本地产业向外转移的力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企业的逐利行为、竞争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推力。

1.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恰恰适应当时的对外开放土壤。纺织行业很快就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创汇产业,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高达2549亿美元,是1978年的85.6倍。而改革开放的另一贡献就是给我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第一大市场―内贸市场,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内销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纺织行业运行第一大驱动力。

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动机。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水资源及能源日益紧缺,从而使该地区的商务成木迅速抬高,再加之远离新兴市场以及劳动与环保法规的日趋严厉,因而,对产业转移产生了推动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也产生了逐利行为,向中西部转移。

2.竞争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机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美国、欧盟等地区出口量的大幅度削减,纺织服装企业调整策略,制定了出口转内销的方案,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此外,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向上游原料环节延伸,中西部原材料的产地成了首选。中西部的纺织服装原料供给地给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诱获力。

3.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东部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中西部各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购买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纺织服装需求,中西部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也在客观上吸引着东部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投资中西部,在中西部建厂,将会很好地连接生产和销售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因此,东部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开拓新兴市场。

(二)纺织服装承接地的拉力

“拉力”是指产业承接地接受外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量。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优势、区域竞争力提升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拉力。

1.原料及劳动力上的优势

中西部地区具有原料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原料加工基地。在土地资源方面,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且土地价格较便宜。在能源资源方面,中西部水资源、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在劳动力资源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以江西为例,从劳动力成本看,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40%。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较低,纺织服装初加工能力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效益。

2.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区域来说可以通过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中西部通过承接服装纺织产业转移,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三)政府政策的引导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推进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考虑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产业基础、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因素,以提高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引导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促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按照市场规律加强协调整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要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协调,杜绝落后生产能力和污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测量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我们借鉴苏云霞和孙明贵的方法,本文认为,产业转移不仅可以用静态的存量指标来测度,也可以用动态的流量指标来考量。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衡量目前产业生产分布的存量,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体现产业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

1.纺织服装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

产业的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是在Hoover系数的基础上得到的,Hoover系数是表示某行业在各个区域的集聚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行业i在区域j的产值,表示全国范围内行业i的产值,表示区域j所有产业的总产值,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值。

2.纺织服装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

,其中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动态集聚指数,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产值的增长速度,为产业i产值在时间段(0-t)内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3.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我们从东部省份中选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从中西部的省份中选取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贵州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全国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9中国统计年鉴,各个省份的数据来源于分省2002-2009的统计年鉴。

4.具体结果的处理方法

本文对计算结果的处理: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归为产业集聚;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视为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绝对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相对产业转移。(见表1)

(二)各省份静态区位商分析

从各个省份的纺织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纺织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纺织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纺织业的大省。

从各个省份的服装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服装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服装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服装业的大省。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广东发生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在全国的地位下降,纺织产业已经不属于核心产业。上海和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问题,它们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

江苏发生产业相对转移。江苏省纺织工业在原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经济总量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下,纺织业也开始向外区域转移,但是优势地位还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转移趋势还将加大。

浙江、山东、福建三省纺织产业不但没有转移,其集聚程度明显加大。浙江、山东、福建是中国纺织出口大省,是中国纺织重点生产基地。纺织行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麻纺织、纺织器材等链式结构工业体系。它们纺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纺织产业从省区的沿海地区向省内非沿海地区梯度转移进程加快。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象山、潍坊、滨州、德州、晋江、石狮、长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看,它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产业的衰退期,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明显。

2.中西部地区

安徽和江西纺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为纺织产业的承接地。安徽省为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提出了以安庆华茂集团为龙头,发展纤维到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以淮南新南港为龙头,发展汽车装饰品产业集群;以蚌埠一毛、二毛为龙头,发展毛纺织产业集群的战略计划。并延伸产业链,带动纺织产业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纺织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得益于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东部沿海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江西各级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次,产业基地的崛起使江西纺织业发展充满活力。

河南和贵州纺织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河南和贵州的纺织业发展一直受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专业市场、物流等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不高,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纺织行业一直发展不景气。目前政府通过制定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纺织行业支持力度,随着纺织行业的调整,它们也将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浙江和广东服装产业向外部转移。上海、浙江和广东是中国服装的传统大省,近几年却逐渐衰落,只能从其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寻找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常令人始料未及,劳动力成本一路高涨,服装出口优势不再。外销锐减,内销又十分困难。后者因为前者引起,做了外销而丢了内销。于是产业升级、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热衷承接海外“大订单”和习惯了“来料加工”的工业模式,导致转型显得迟滞和缓慢。如果没有合适的措施改变这种局面,服装产业转移将成为必然。

江苏、山东和福建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江苏、山东、福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转型得比较早,比较早地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因此一批品牌企业当前的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它们以服装节为平台、推手,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扩大服装业的影响力。它们利用在大型企业、金融资本、品牌营运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时尚创新能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省份还将保持竞争优势,服装产业转移可能性较小。

2.中西部地区

河南和江西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是服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为了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河南省、郑州市把服装行业列为省经济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服装协会也正式把河南省确定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试验区,这些让河南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绝好的战略机遇。在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河南省服装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集群优势。江西服装产业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做大服装总量,提升发展层次,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

贵州服装产业不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在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贵州的优势也不明显,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影响,招商引资一直收到限制,因此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较差。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为了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本文选取东中西10省份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各个省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区位商,发现以下结论:(1)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纺织行业的集聚地,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的纺织行业产生转移;(2)中部省份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点,安徽和江西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3)服装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服装产业发生转移;(4)中部省份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河南和江西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5)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限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效果不好。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1)东部地区要做好纺织服装升级转型工作。东部地区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发挥东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用,满足国内外客户一站式采购的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制造业。(2)中部地区做好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河南、安徽等棉产区可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江西等地应加快麻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胶纤维产业的基础,重点推进功能化、差别化粘胶纤维开发生产。(3)西部地区应该完善招商引资的配套措施,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备军。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和可利用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毛制品;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扩大茧丝绸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可适度发展棉纺织、服装业。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藏区藏毯、贵州蜡染、江南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应该进一步完善工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 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4]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 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苏云霞,孙明贵.江、浙、沪商务成本构成比对分析及对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7):15-25.

[6]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7]杨峻.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模式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3(9):24-28.

[8]张龙琳,周莉,梁列峰.长江流域纺织产业转移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9(6):1-3.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7

郑州作为建国后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纺织产业。从全国情况看,郑州纺织产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应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再度赢取辉煌,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一)起步早

郑州的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在郑州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厂)。之后,在郑州西郊先后建成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一条从陇海铁路引铺的铁路专用线,把几个棉纺织厂汇集到了全国交通网中。当时,5个棉纺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中国郑州纺织城。

(二)基础好

郑州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富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郑州市基本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相当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档次高

多年来,郑州市把纺织产业一直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谋求创新发展。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省级金奖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四)改制顺

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革,为拓展纺织企业发展空间,2005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制搬迁、筹集资金、战略重组、加快发展,构建与郑州市工业城市相匹配的纺织平台”的战略决策,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崛起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郑州豫丰公司(原郑州二棉)、一棉公司、瑞龙公司(原郑州六棉)先后与锦艺集团合作,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合作,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杠架协议,之后三家投资方又在目前全球经济滑坡,纺织行业大面积关门停产的情况下,毅然举牌受让了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给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1]。

二、郑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当前,郑州市发展纺织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区位优势、创新战略、集聚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是促进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四大重要支撑。

(一)区位优势的支撑

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通通讯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二十年来,郑州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市场,聚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王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给整个纺织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郑州的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战略的支撑

目前,郑州正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促进了郑州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郑州服装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急速扩张。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自主品牌5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年生产女裤达1.6亿条,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郑州女裤已成为全国女裤的领头羊,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

(三)集聚发展的支撑

着眼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郑州已规划建设了二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其中,郑州纺织产业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形成了服装产品、服装生产加工、服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为把郑州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的支撑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省会郑州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抓住这一优势,必将促进郑州市纺织产业快速发展[2]。

三、郑州加快推进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特别应在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支撑平台、强化集聚发展、加大创新推动四个方面下工夫,推动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研究郑州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仔细分析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郑州实际,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协调解决目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纺织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支撑平台

纺织产业是融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纺织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撑。要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网络信息、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研发、科技、信息、服装文化、产销对接方面的综合服务,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的原则,争创省级和部级服装产业研发、培训和质量监控中心,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集聚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郑州要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名牌企业、著名设计师到园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和投资办厂,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四)加大创新推动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速度,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努力提高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8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9

一、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的趋势

纺织服装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先发展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进入“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发展期,从贸易方式上看,出现了一般贸易稳步增长和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的可喜局面。

1、我国纺织服装一般贸易稳步增长

纺织服装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1979年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2年上升到2549.82亿美元。从贸易方式上看,1979—1992年,我国纺织服装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并超过了加工贸易的比重,此后一般贸易得到了快速增长(见图1)。

2、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

国际上通常以加工贸易增值率衡量加工贸易整体水平,其计算公式是: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值-加工贸易进口值)/加工贸易进口值×100%。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增值幅度远远超出我国其他品类的加工贸易增值率,说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转变增长方式正在发挥效应,初步实现了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型升级。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是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形势所迫的外部要求。一是2001年中国正式入世的驱动。我国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公平贸易,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升级。二是取消纺织服装配额限制的驱动。2005年1月1日,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终止生效,全球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给我国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三是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驱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萧条期,导致国际订单减少、国际订单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迫使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二、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规模在贸易方式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扩大,我们要看到一般贸易稳步增长和加工贸易增值率快速提升的大好形势,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出口大国,但“大而不强”,还存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稳中有降、在国内货物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连年下降的问题。

1、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稳中有降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规模在逐年增长(2009年除外),同期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计算,2001—2012年间,2010年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3.5%的峰值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下降到21%(见图3),以欧盟27国市场为例,2010—2012年我国在欧盟市场份额分别占有42.8%、41.7%,20.3%,也呈现稳中有降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越南、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土耳其等国正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挤占了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二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成本上升、自主品牌建设的转型升级的困扰。

2、在全国货物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连年下降

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出口额突破了10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355.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的13.2%,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并一直保持至今。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2549.82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前1988年24.31亿美元的104.89倍。但我们通过数据研究也发现,纺织服装在我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从1995年开始连年下降,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见图4)。

三、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转型的发展对策

当下正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纺织服装进一步的转型发展期,需要通过“五个加强”,即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加强纺织服装技术的革新改造、加强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升级、加强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营销、加强纺织服装人才的创新培养,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的政策支持

2009年纺织服装确定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政府要通过规划、目录、纲要、决定、通知等产业政策宏观指导、调控、支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保意识,促进发展服装业健康发展。政府要通过投资、利率、价格、退税、补贴等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市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服装出口的稳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纺织服装“中国创造”的国家竞争力。

2、加强纺织服装技术的革新改造

按照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需要进行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命,努力在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各环节加强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如加强高科技、高性能的纤维开发;普及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推广水刺无纺布生产;创新纺织品印花新工艺;发展印染清洁生产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应用低碳、环保、节能的绿色技术;引用立体剪裁技术;打造精益敏捷服装出口供应链等,使我国的纺织服装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转变。

3、加强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升级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国内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本币相对美元升值,国外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新兴纺织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在稳定质量的同时,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升级,适应国际市场目标消费群日益变化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实现产品结构的“五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用布、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纤维、纱、面料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定牌产品向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个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

4、加强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营销

按照国家对外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鼓励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企业要强化品牌国际营销意识,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口自主品牌的激励政策,正确处理OEM与OBM、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之间关系,注重自主品牌的国外注册,宣传和推广。在品牌国际营销过程中有两条基本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渐进式: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中等发达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二是跨越式:中国市场—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渐进式是先易后难,跨越式是先难后易。雅戈尔、杉杉、鄂尔多斯、波士登等品牌大多首选欧美市场,也有企业则首选发展中国家市场或中等发达国家市场。两种路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和好坏之别,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势而定。

5、加强纺织服装人才的创新培养

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在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强各种类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纺织服装出口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各类大专院校,特别是纺织服装类院校,要根据纺织服装转型发展的需要,开展订单培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等的、优秀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人才。二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等行业组织,要指导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开展行业技能大赛、协同组织企业员工到国内外观摩学习。三是无论是纺织出口企业,还是服装出口企业都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引进、企业培训、岗位练兵、网上学习等方式,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升国际营销经营管理水平。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纺织服装企业的领导人、中高层管理者要带头学习,率先成为学习者、创新者。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JA63010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2007后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对策选择[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0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08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该自由贸易区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引领,将为中国、东盟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自由贸易区内纺织品服装的整体关税率将显著降低,贸易空间更为广阔。而浙江作为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浙江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扩大贸易和投资、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将给浙江纺织服装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与实证分析

(一)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现状

浙江纺织服装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2002-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54%,高于全国的年均增长水平(18.38%)。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业总产值近900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二。同时,浙江纺织服装出口对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也逐年增加。2011年浙江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60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0%。其中,出口纺织品311.29亿美元,增长25.16%;出口服装291.47亿美元,增长17.05%,位列全国第一。

然而,浙江纺织服装业其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产品附加值偏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弱,且由于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纺织服装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资源的紧张,环保的新要求,以及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波动,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等一系列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使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弱化,行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全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寻找突破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浙江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浙江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1年,浙江与东盟的进出口总值为25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东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浙江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其对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将有利于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要素密集型逆转的产业内升级,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这对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和获利能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纺织服装业要素密集型及其逆转的实证测度与分析

经济学界认为产业的要素密集型是可以发生变动的,所谓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当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w/r)发生改变时,只要替代弹性在生产两种产品(X,Y)中不一样,生产者为了实现最优产出,会调整两种要素(K与L)的投入比例,使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并最终使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使用更多的资本要素而逆转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本部分运用灰色聚类法,根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要素密集型进行实证测度与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纺织服装业突飞猛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近年来,广东纺织服装业在全国纺织服装业中的地位已受到其它省份的严峻挑战,广东纺织服装业也暴露出许多弱点,所以有必要审视一下广东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因此,本文通过对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本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纺织服装业是广东省的传统产业,多年来通过自身区位、技术、竞争力、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充足的劳动力等优势,现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为止,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在我国已经具有领先的优势。

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优势是:

第一,区位优势。

改革开至今,大量的香港、澳门商人陆续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给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自然,广东纺织服装产业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

第二,竞争力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无论是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在全世界都具有强大的发展优势。

去年全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指以上两类)出口额累计为2984.26亿美元,同比增加144.36亿美元,同比增长5.08%。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1121.41亿美元,同比增长4.86%;服装出口额累计为1862.85亿美元,同比增加5.22%。从国内市场与出口占比情况看,广东位居第一,其次是是到上海、江苏和浙江。

第三,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产业集群。

广东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从珠江三角洲向东西两翼延伸。由于该产业集群的存在,给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周到的政府服务,更加加强了与港澳地区经济的合作。目前, 广东全省共有26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占全国纺织服装业的25%左右,其中,该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了500万人,总就业人数占广东工业劳动总人数的1/5。

第四,充足的劳动力。

纺织服装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程序,而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且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进广东,给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近几年,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劳动力都出现了富余。为其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劳动力条件。同时,从劳动力素质来看,虽然与欧美相差较大,尤其是在高端纺织产品上,但与亚非拉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相比,却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广东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经历过辉煌,长期具有优势,但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出现瓶颈。

第一,行业环境出现明显下滑。

2014年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整个行业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行业经济增长稳中趋缓,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已减到个位数增长,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此外,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在2015年首月出现负增长。

第二,纺织服装业将继续“冬眠”模式。

2014年1-8月份,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累计销售额为7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除二季度同比大幅上涨外,一季度和三季度均有所下滑。1-8月份累计纺织机械出口金额达到2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5.0%。从销售区域比例来看,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销售额占96%左右的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虽然纺织机械的产值并没有下滑,但根据gongkong对行业的监测数据来看,多数纺织机械企业的产量均有所下滑。

三、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建议

广东纺织服装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发展的瓶颈,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干预,各纺织服装企业自身更要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第一,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为促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各纺织服装产业应投入大量的技术研发经费,重点研发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于此同时,还应鼓励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建立生产孵化中心,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

第二,积极培养和吸引人才。

广东纺织服装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优势,必须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入,重视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成本,培养大量具有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工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家们长远的发展愿景的支持,同时需要广东省政府大力扶持,有了这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将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服装品牌。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3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依存度 贸易壁垒

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近些年居高不下的出口依存度和层出不穷的“反倾销”、“特保”、“绿色壁垒”、“社会道德准则”等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让人不得不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担忧。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怎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研究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现状

纺织品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1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占贸易总顺差的六成左右。

然而,一连串乐观的数字却掩盖不了我国纺织业处在国际纺织供应链底端的事实。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以贴牌加工为主,而贴牌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创新,还是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不足以及一些国家采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贸易手段使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们长期被动的原因。目前我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印度、韩国、泰国、巴基斯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是我国纺织业目前面临局势的真实写照。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又叫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以该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占该国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大,反之则小。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商品总额(EX+IM)/国内生产总值(GDP)

根据贸易流向的不同可将FTD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export dependence,ED)和进口贸易依存度(import dependence, ID),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用来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说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反之,则说明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减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得出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成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钱纳里和赛尔昆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会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一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当一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而对于采取内需拉动型经济政策的国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

(二)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

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这里我们把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in Textile and Garment on Foreign Trade)定义为一国一定时期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纺织品服装生产总值的比重。

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EDT+IDT)/GDPT

式中:E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ID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GDPT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纺织品服装国内生产总值。

2.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情况。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根据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可大致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199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阶段。1986年纺织品成为国内第一大宗出口产品,此后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并在1994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8.97%增长到1994年的62.9%。

第二阶段为1995-2004年,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在波折中发展的阶段。1995年以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增速相对减缓,但增速依然很大,在199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76.2%的最高峰。1998年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出口出现大幅滑坡,之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则是起伏跌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都为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添了很多活力。

第三阶段为2005-2007,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平稳前进的阶段。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目前的劳动成本已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这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业来说影响较大,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行业发展态势为出口趋于平稳,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这一阶段的出口依存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维持在50%以上,其中纺织品贸易依存度在30%左右,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依然高达70%以上。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

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比。在进出口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则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另一方面,纺织品服装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能力,因为进出口总额的增加总是以纺织工业总产值的提升为基础的。

(二)汇率波动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给外贸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样的美金收购价格,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导致出口利润的下滑,对于本来利润就很微薄的纺织品服装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1994年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较1993年增加60%,其中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作用因素。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样的进出口额,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后的数值下降,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

(三)国家政策

每一次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都势必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造成影响。1994年我国政府引入了增值税制度,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是19.63%,因此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而出口退税的下调会为纺织品服装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根据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会下降4.6%。2008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先后四次调高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其目的也是为了刺激纺织产业的出口。因此国家政策向哪个方向倾斜,势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发展思路,进而对进出口和国内生产造成影响。

(四)国内环境

国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力资源优势一直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近些年来劳动力成本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纺织服装业的科技水平一方面影响了纺织工业总产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长期贴牌加工,技术含量过低,缺少自己的国际品牌。

(五)贸易环境

从图1(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显示1998年是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这其中固然有1998年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但是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2年部分纺织品配额取消,图1显示2002年出口依存度较2001年有明显的上升。无论是我国加入WTO还是后配额时代的到来,都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贸易环境。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面对“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调整出口战略。着眼于以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其次,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第三,要加强对话协商机制,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的积极组织,使国内企业与国外随时进行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第四,要调整营销战略。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建立我国品牌的营销网络。

同时,纺织服装企业还应该实施精细化管理。战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缩小。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微利时代纺织服装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精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求我国纺织服装业逐渐将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提升到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郑桂环,谢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

2.许黎明.我国贸易依存度实际水平测算及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6

3.吴先智.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

友情链接